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武将门神年画在我国木版年画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地年画风格的典型代表。漳州木版年画中的武将门神形象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图式与形态语言。分析了漳州武将门神的四种类型各自的形态特点,同时通过与北方年画中相似图形的比较,指出了漳州年画与河南朱仙镇年画的内在联系。漳州木版年画中武将门神形象的自身演变,也表明了漳州木版年画的世俗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闽台木版年画起源于中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扩大传播到闽南、再由闽南传播到台湾。在题材与形式上,泉、漳两地的木版年画与其民俗文化联系紧密且种类繁多,以表现民俗活动、历史传说、戏曲故事等为主;台湾木版年画与闽南木版年画类似而略有创新。就艺术特色与风格而言,闽南木版年画注重凸显以大红、朱红为底套印的形式美,采用水印为主的多版套色技法,版线粗犷,富有装饰性;而台湾木版年画既有泉、漳两地木版年画的元素,又有其海洋文化张扬个性和多元融合的特点,皆以水印多版套色为主,线条圆转多姿、曲动柔和。传统传承方式的落后和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导致了闽台木版年画在近代的衰落,以新的传承模式来对闽台木版年画进行保护和开发,是其再现活力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绛州木版年画是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木版年画研制所吴百锁及妻子李华数十年致力于绛州木版年画的抢救保护工作,专业从事绛州木版年画的收集、保护、传承、研究、创作。至今,共收藏古版600余块、老画、老画稿千余幅,  相似文献   

4.
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和湖南滩头木版年画分别于2005、2006年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地的木版年画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差异性,滩头年画与梁平年画的起源问题也是专家一直争论不休的学术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对两地年画图像的资料整理和研究,对梁平年画和滩头年画的差异性,以及发展性上做一个系统的分析与比较,并为今后研究和考察两地年画渊源、造型和工艺传承提供详实的文献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泉州、漳州和厦门等地农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取得的成效和问题,并从闽南文化自身、农民、政府、文化研究者和民间艺术骨干等方面分析问题的成因,同时针对性地提出在海西新农村建设中闽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我国四大年画基地之一,明清之际走向兴盛,朱仙镇曾一度成为中原年画与商业贸易中心,也是地方艺术中心。但近代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深度衰落,如今成了被"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兴衰的原因学术界十分关注。本文认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盛衰史与中原戏曲艺术文化的盛衰有直接关联,是在戏曲文化与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所致,展现了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桃花坞是中国重要的木版年画产地之一。上世纪50年代,为响应国家号令,桃花坞年画加入了"新年画运动"的创作行列,年画创作人员及生产机构在此时发生了巨变,主要表现为美术工作者的加入及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成立,这些变革在为桃花坞年画创作提供新鲜养分的同时,也使之变为政治宣传的工具,消解了其原有的民俗属性。本文在该时期新年画创作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木版年画到新年画的继承与嬗变,试图讨论该地新年画创作的动机、影响,以及民间文化在新形势下生发的诸多特性。  相似文献   

8.
朱仙镇是我国历史上四大古代名镇之一,也是我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如今,木版年画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慢慢嬗变……开封的朱仙镇是中国四大著名木版年画产地之一,在这座有着古老文化历史积淀的名镇上,生活着这样一位对木版年画发展变迁至关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张继忠先生。戊子年末重走历史名镇张继忠先生任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有十多年了,2008年12月26日,记者重访开封朱仙镇,才发现眼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社长已于两年前换了主人,这是记者时隔两年后来到这里得知的新变化。说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它的历史追溯于唐朝,兴于宋,鼎盛与明清,被称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明末清初,镇上的年画作坊大大小小有300多家,每  相似文献   

9.
谈潍坊民间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与艺术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潍坊地区是全国闻名的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术品种类繁多,其中最著名的除了风筝之外,当数木版年画。潍坊木版年画的主流实际上是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早在明代清代就闻名全国,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齐名,为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杨家埠年画在清代中期年销量平均用纸两万令以上,折合印画五千万份,达七千万张,畅销全国各地。曾有“画店百家,年画千种,画版上万”之说。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木版年画虽然不再是家家户户过年的必备艺术品,但作为一种宝贵的艺术财富,很有发掘与研究的必要,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使其重放异彩。本文想就潍坊木版年画的传统题材和艺术风格两方面谈谈浅见。 传统题材  相似文献   

10.
厦门、泉州、漳州的语音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厦门、泉州、漳州位于福建南部,三地区所说的方言皆属闽南方言,但以厦门为闽南方言的代表点。尽管他们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但内部仍然存在着一些差异。本文以厦门音为中心,从中古音《广韵》的角度出发,分别比较三地声韵调的差异。一、声母厦门、泉州、漳州的声母基本上符合传统韵书泉州黄谦编著的《彙音妙悟》和漳州谢秀岚编著的《雅俗通十五音》的系统,即柳、边、求、气、地、颇、他、曾、入、时、英、门、语、出、喜。三地同异如下:  相似文献   

11.
"鼓藏节"的本义就是"同社苗人过节以祭祀一节木鼓"。按照苗族传统,这节木鼓必须用枫香树制作,所以祭鼓就是祭祀枫香树生出的苗族祖神"蝴蝶妈妈"。同时,鼓与"日"通,而以鼓祭"日"肯定与稻作有关,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鼓藏节"是在稻作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节日。另外,"鼓藏节"的开鼓仪式始终在模拟两性交合,这一点也反映出"鼓藏节"所祈求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2.
在佤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木鼓和木鼓文化是佤族文化特征中的一个极为彰显的文化事项。而木鼓与铜鼓在佤族文化中属于两个子文化系统。它们承载了佤族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铜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领域里,曾经起着十分重要的特殊作用。佤族木鼓并不是产生于某种传说故事,而是产生于他们先人的生产劳动之中。在木鼓的身上,人们赋予了太多的思想和情感,使之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容,成为佤族文化当然的代表性器物。木鼓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存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3.
天然木家具是精选老根、古藤、树瘤等天然材料经过创作者妙想巧构才产生的陈设性家具,目前传世的实物极少,而在明清时期文人传统绘画中留有对天然木家具的大量描绘。以清代画家改琦的诸多人物画为代表对其二十幅人物画中的天然木家具进行了分析,从尺寸、材料、造型、装饰和使用环境分别阐述其形制艺术特色及其“典雅、朴拙、自然”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闽南摩崖石刻是闽南地区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是闽南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字形体和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魅力,仙字潭石刻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而且仙字潭石刻同传统古文字学的发展与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传承了中原地区古文字的内容,同时也扩大了传统古文字学的内涵,对促进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闽南墓葬文化的发展历史,初步总结出该地区的墓葬特点:闽南人的祖先多半是中原的南迁移民,承接了古老的中国墓葬文化传统。但随着海上贸易的拓展,留居闽南的外国人,一面入乡随俗,一面也渗透着他们的葬俗观念,闽南墓葬呈现出多种宗教意识和平共存、兼容并蓄的时代风貌。从现今的考古发掘和遗留来看,闽南宗教墓碑与传统意义中的墓碑有些不同,其形制装饰、铭文布局、规格等级等,无不折射出闽南人在丧葬上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观照。  相似文献   

16.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的立台之本是对台宣传,它是政治宣传的产物.频道应该在保障政治信息传递的同时,塑造自身独立的媒体意识和发展战略.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传统媒体社会化成为一种趋势,参与和对话成为新的生命线.频道应该通过参与和对话来消解“文化统战”刘板印象;通过扩大参与,整合大闽南(闽、台、东南亚)地区的闽南文化资源;通过跨媒介整合,将自身推向社会化;并从社会化走向公共化,探索建立公共电视模式.  相似文献   

17.
闽南文化旅游资源构成、产品类型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闽南文化旅游在我国逐渐兴起,并在闽南文化热的推动下,因顺应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而蓬勃发展。对闽南文化进行概述,解析了闽南文化的主要载体;从文化旅游景观、风情、艺术三维度,对厦漳泉三地的闽南文化旅游的资源构成进行介绍;提出了闽南文化旅游的产品类型和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8.
同安农民画自闽南民间美术中派生出来,体现着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神——闽南文化风采的显现;情——托物言志的美学观;理——合情违理的审美心理;味——稚拙天真的审美趣味。总之,神情相依,理味相托,上承闽南古老民间美术源流,下载农民画家对新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相似文献   

19.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语的颜色词虽深受古代汉族文化的影响,但也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渊源。闽南话乃古代汉语之活化石,留存着中日交流的种种印痕。本文着重比较两个民族的色彩观与两种语言的颜色词之异同,并试图从文化学的角度予以阐释。  相似文献   

20.
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民间与官方"等关系成为近年来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论争的三大焦点。其论争的结果是,分别产生了"本质主义倾向与时代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倾向与文化相对主义"、"民间中心论倾向与合力论"三对二元分歧。然而这些看似对立的二元分歧其实有许多"假想"或"被放大"的成分。找出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这些"假想的分歧",能够使我们更快更多地形成对如何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共识,从而有利于我们早日找到具体措施,并加快落实,这一点,对于当前建设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尤为重要,因为时间不能在"假想的分歧"中被耽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