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哑谜     
1、谜具:半尺长的黑木棍7根,白木棍8根。(请做一个动作,猜成语三。) 2、谜具:一盘豆腐,盘子旁边有一张黄色的纸。(请做一个动作,猜三国、唐代诗人名各一。) 3、谜具:桌上放一个储钱罐子和五枚5分、一枚2分、三枚1  相似文献   

2.
(一)认识宦官内心世界的可能性及其途径人是一个谜,而人的精神世界则是谜中之谜。作为具体个人的内心世界,从来都是一座严密设防的城堡,外人一般无以窥其堂奥。就连我们自己不也常被内心思绪的无规则漂移及其突然性转换而弄得莫名其妙、瞠目结舌吗?但是人的内心世界却也并非一个永远透不进光  相似文献   

3.
何新同志在其大作《揭开<九歌>十神之谜》(载《学习与探索》1987年五期,并收入《神龙之谜》一书。以下简称《揭谜》)一文中,将《九歌》诸神编入一个极为整齐的序列中。为证实该神系的合理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揭谜》对《九歌》诸神的神格进行了独特的考证。虽然何新自己说:“限于篇幅,  相似文献   

4.
短篇虚构叙事之"短",使该文类更善于用来表达生活存在的瞬间,展示刹那间的顿悟或困惑。缘此,很多理论家都认为,短篇虚构叙事这一文类的核心是包含一个待解的"谜"(mystery)。然而遗憾的是,鲜有理论家对短篇虚构叙事中的"谜"加以系统研究,从而成为这一文类研究中缺失的一环。那么,短篇虚构叙事中的"谜"有哪些可能的再现方式?笔者借鉴西方新近出现的"面向物的哲学"(object-oriented philosophy),尝试提出并分析短篇虚构叙事中"谜"的四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5.
谜语浅谈     
谜语又叫谜,也称灯虎或灯谜。长白山区的群众又称之为“闷儿”。猜谜叫“破闷儿”。 谜语流传很广。在广大农村,人人都猜过谜,人人都会几个谜语。近年来它又被工厂、矿山、机关、学校所重视,谜语进了文化宫、游艺室。猜谜活动又成为一种有趣的集体游艺项目,深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用谜语形式写成的小说,其中明确标明为谜语的内容就不少。这些谜语的特点是,它们都是为元宵而制作的灯谜。这包括二十二回的灯谜和五十回中的春灯谜以及五十一回中的怀古诗,下面拟对二十二回中的灯谜所隐藏的史实内容作一简单说明。贾环灯谜“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这是贾环作的灯谜。作品借太监之口故意说此谜不通,其实此谜的寓意相当精妙,可以说是此回元宵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为它隐写了皇四子流落曹家成为曹宣的遭遇。脂批中“愈不通愈奇,越错会越妙”之语可用在…  相似文献   

7.
“花山谜窟”的汉洞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起歙县烟村西至屯溪浯村,处于北纬29&#176;39′34″-29&#176;47′7″之间的五六华里范围内花山谜窟自其被发掘以来,对其诞生之谜,众说纷纭。《新安晚报》先后在“世事纵横”中用较大的篇幅发表过“九揭屯溪石窟之谜”的文章,从屯兵、储粮、屯盐仓库、采石场。道家福天洞地,历史记栽佚散说……等等十六个方面企图揭开谜窟之谜。然而“谜”始终未解。本文运用史料结合现实遗迹遗址考究的方法对花山之谜进行剖析和研究,论证了花山谜窟源于汉洞,发展于明朝中期,毁弃于清末的史事。从汉洞的起源,汉洞演变成石窟群原因。汉洞对石料开采、筑路、民建、屯兵等历史作用以及石窟群石料的去处等四个方面对花山谜窟之谜进行了阐述,从而论证了花山谜窟“汉洞说”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近日,江志伟的绝大部分是发表于新安晚报上的一组系列文章的结集《花山谜窟揭谜》由黄山书社出版发行。作为徽州文化系列丛书中的一种,这本结集是古代徽州文化研究与当代黄山旅游经济开发相结合的汇聚。打开集子,一种坐游石窟群,扑入谜团间的意境油然而生。读完全书,它给人印象最深的东西是学术新闻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9.
揭殿试之谜     
殿试的创立是一个谜。现在来揭这个已有1000多年的谜,看看谜底是什么。我国科举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末废止,1400年间演变厘革很大,但基本上分为行的常科和不定期举行的特科两大类。以常科为主,特科为辅。常科在唐代分设明经、进士、明法、明书和明算等科目,每年举行一次;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神宗熙宁四年(1071)起,明经诸科渐被废除,仅存进士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和十七年(1384)两次定制,定为甲、乙两级——这就是常科演变的基本脉络。殿试是属于常科范围的考试。  相似文献   

10.
徐永明 《晋阳学刊》2014,(3):138-141
作为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升降起伏的一生走过几步关键的棋,有对有错。他树反元大旗,归顺朱元璋两步棋走得很精彩,但他对待人才的几步棋却都走错了。究其原因,与方国珍读书少、文化素养低,志向不够远大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88年第三期发表了韩永贤著《对河图洛书的探究》一文,对河图洛书的缘起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见解。新华社在今年1月24日,播发了题为《韩永贤初揭“河图”“洛书”千古谜》的国内新闻稿和题为《中国一学者初揭“河图”“洛书”千古谜》的对外新闻稿,介绍了这一成果。据初步了解,前者已为人民日报、羊城晚报(附有插图)、陕西日报、天津日报、吉林日报、长江日报全文刊登,同时在光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江西日报、河南日报、新强日报、内蒙古日报摘登。对外稿除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登载外,多家港报亦刊用(据《瞭望》周刊编辑告,在八家港报上刊出)。  相似文献   

12.
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我与“花山谜窟”,逢“九”而相逢,也算是一种巧合。中央电视台十台“揭秘”,探了“花山谜窟”之秘。5月5日与6日,中央的电视台,把“花山谜窟”之秘,作为专题,上下集一个小时,在最重要的时间段:早晚八点时播出这真是十分难得的,影响是很大的。2009年3月,中央十台要做这个题时,花山的赵晖总经理他们想到了我,邀我赴京。我想,此事我无理推脱。  相似文献   

13.
《徽州社会科学》2005,(11):60-61
11月5-6日,首届“花山谜窟”国际论坛在黄山市举办。会议经过多学科、多层面、多视角的探讨。发表了《第一届花山谜窟国际论坛宣言》。  相似文献   

14.
扑克谜宫     
小明、小强、小刚、小红和小霞是学校打谜活动小组成员。这一天他们来到灯谜活动室参边哑谜竟猜。 刚进谜场坐好,主持人陈老师拿着1、2、3、4、5、6、7、8、9、10十张扑克牌说:“今天哑谜竟猜都用扑克牌作谜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  相似文献   

15.
四川文摘     
随着我国围棋运动的迅猛发展,对围棋文化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蔡中民在《古代围棋诗词刍议》(载《四川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中探讨了诗词与围棋的艺术联系,他认为:“从诗歌的角度看,围棋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就色彩来说,黑白两色是无色系的两种基本色,一者庄重沉稳,具有收缩性和遮掩性;一者明快轻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在缤纷的色彩世界里,黑白两色对比强烈,别具情趣。就其形象来说,局方棋圆,棋形纵横错落变幻无端,可以任人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下棋比之语言的运用,单个的词就如单个的棋子,不具有价值,不是实体;只有当某个棋子按照它与其他棋子的关系去走,才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才是实体,语言的请单位,只有在语言系统里活动才具有价值。比之语言的演化与研究,全局棋的走法如语言历时态,静止的一个棋阵如共时态,历时态就是从一个共时态进入一个新的共时态,共时研究更重要.做棋子的材料、棋法分别对应于语言的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内部研究更重要。索绪尔关于语言的妙喻(之二)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杰出的描写世情的长篇小说,这是举世公认的。但是,它的作者是谁,至今还是个谜。这个谜不解开,对于《金瓶梅》的研究就难以向纵深发展。因此,中外不少学者正在争相摘取“金学”中的这颗明珠。据不完全统计,从明万历年间到如今,关于《金瓶梅》的作者(或云“写定者”),已有三十种说法:嘉靖间大名士;绍兴老儒;被陆炳诬害者;金吾戚里门客;兰陵笑笑生;世庙时一巨公;王世贞门客;王世贞;李渔;  相似文献   

18.
谜语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颇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如何准确地猜中谜语,需要掌握基本要领,积累丰富知识,剖析灯谜的隐语,了解灯谜的谜格。其中借代隐语就是常用的制谜方法。如谜面“国色天香”,打一植物学名词。我们知道,“国色天香”系指花中之王“牡丹”,王者首也,即冠,所以谜底为“花冠”。 借代的范围很广,有以天干地支借代;有以人名、别号、称谓借  相似文献   

19.
我们试图对克里普克《信念之谜》(1979)一文做出阐释、反驳及回应,尤其说明对信念之谜的一种弗雷格式理解并不成立(见索萨(David Sosa)《信念之谜的意蕴》,1996),因为弗雷格式的意义同样导致信念之谜.我们试图捍卫克里普克的一个基本结论:信念之谜并不仅仅是关于名字的谜,而是涉及我们复杂的认知状态.  相似文献   

20.
人生如棋     
幼时喜跳棋,少年学象棋,青年迷围棋。虽说学棋有先后,但至于哪棋易学哪棋难下我这“门外汉”实在难以评判。惟一之感慨:人生如棋。人生如棋。人生要有知音,下棋要有对手。棋逢对手,越战越猛,越战越精。若对手棋艺太高,战之无信心。反之,胜亦无兴致。下棋要信心十足,聚精会神,不可轻敌。对手不可怕,轻敌才是大敌。下棋要谨慎,要三思而后行,但也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下棋要沉着冷静,操之过急不行,浮躁不行。下棋是对毅力的磨练和检验,毅力不强者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