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萍 《创新》2023,(6):23-3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华文化。文章以“歌者”“乐队”“节庆”“书籍”为线索,分析现代背景下壮族嘹歌文化的传播规律,并以嘹歌为例探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在传播环境层面理顺“乡土交流”与“世界共享”的关系,在传播机制层面理顺“在地传承”与“跨界传播”的关系,在传播方式层面理顺“文化守正”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对当下少数民族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倪文凤 《学术交流》2005,(5):177-179
作为主流新闻的主流文体,深度报道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特定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把“五个W”要素中一个或若干个要素予以深化,用社会学原理透视社会现象,并使社会学研究和探索的内容具体化;它紧扣时代脉搏,关注个体生存与发展状态,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因此它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产物。受众头脑中的“文化构图”对深度报道具有客观影响。为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重建“文化构图”是新闻人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温朝霞  杨师帆 《探求》2013,(2):89-96
振兴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立一个具有共处守则的和谐社会,需要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精神.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展示大国气度和风范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是推动我国文化对外传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精神力量.对于广州来说,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体现在文化建设方面,就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努力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培育世界文化名城,体现了广州对国际大都市发展格局的“文化自觉”,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岭南文化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4.
梅翠平 《探求》2023,(1):74-81
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培养具有强烈的文化认同和浓厚的国家意识的国际化外语人才是大湾区外语教育的首要目标。外语教育应坚持“国家意识”的价值取向,将承载国家意识的区域文化的教育贯穿在各课程和实践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辅以有效的评价手段,确保学生系统掌握区域文化知识,认知并感知其文化精髓,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在文化传播中反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构建国家意识。  相似文献   

5.
书讯     
史密斯这本有趣的论著中的几个题目与分析,尽管集中在时事信息(即新闻)处理上,但它们仍然适用于研究国际上文化交流中信息流动的整体。本书分为《老的国际信息秩序》、《文化依赖》、《新闻帝国主义吗?》、《还有一种新的国际电子秩序吗?》、《自由的双重标准吗?》及结论5个独立部分。论著第一部分集中论述了前电子时代的国际信息流动。那时,“探险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殖民地开拓者、旅行家、冒险家、武士与记者……”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11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与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14届中韩人文交流政策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论坛的中心议题是“文化软实力、文化多样性与人文学”。与会的中韩双方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中心议题,从“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竞争力:人文学的价值”“人文学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韩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实践与经验”三个分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鑫 《国外社会科学》2023,(3):226-240+248
以人类情感和伦理共通为基础建立具有更多共识可能的国际沟通与合作,有助于拓展国际传播新范式与新路径。从“他者”理论视角找寻与“自我”陈述相关联的内容并进行连接,建立更多共感、共识、共享的部分,会进一步增强国际传播的效能及其影响的深度与广度。从西方哲学和文化研究相关理论中探取三个与传播和交流有关的部分,通过康德美学“审美共通感”,揭示情感及表象的形式特征,达到普遍传达的能力,进而构建人类审美判断共情基础与沟通可能;相比于“审美共通感”强调的可转达性和可沟通性,哈贝马斯提出的“理想言辞情境”则将“共通”引向“共识”;借助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的表征理论,通过对语言系统意义表征机制的解读,发现不同语境之间的对话者建立共享意义交集的可行性,有助于揭示国际传播与跨国沟通中可能延展的面向以及可以拓展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两岸新闻交流的深入开展是落实“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政策的应有之义,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保障。“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新闻交流政策,体现了当局对台湾人民的“尊重、信赖、依靠”,也彰显了台湾人民在两岸新闻交流中的重要地位,更为两岸新闻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历史与现实表明,两岸媒体能够在促进两岸人民间的理解与沟通,消除误解与隔阂,增进诚意与善意,不断凝聚共识,夯实互信基础,以期为两岸最终实现统一发挥良好的舆论环境作用。当前,两岸已实现在经贸、文化、体育、学术、政治等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同时,两岸媒体的报道也从过去的特殊化“宣传”逐渐发展到以“新闻专业”为原则的常态化交往。这正是两岸人民交往与新闻交流实现互动的显现。  相似文献   

9.
《孔学堂》2015,(4)
<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贵州省在贵阳孔学堂文化平台的整体框架中,创办以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学术杂志《孔学堂》(国际刊号:ISSN2095-8536,国内刊号:CN52-5035/C)。《孔学堂》(中国思想文化评论)以"立足当代弘扬中华文化,面向世界对话多元文明"为办刊宗旨,是全球第一份中英双语对译弘扬、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交流中国思想文化的学术性杂志,2014年8月创刊。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现代日本华文报刊的考察─—以改革开放后来日中国人发行的报纸为中心日本国立新泻大学段跃中1994年11月18日,日本新闻史上第一次“在日外国人生活信息报刊总编辑演讨会”于东京召开。会上,《留学生新闻》、《新交流时报》等7家外国语报刊的总编辑就各自的...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文化与经济互动日益频繁、涉及领域逐步多元化、文化合作在主体与内容大为拓展的新时期,开展国际文化合作的经济分析理论探索势所必然.国际文化经济学以国家及地区间文化合作的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交叉综合国际经济学与文化经济学两大学科,融合古典和现代以及“新”新贸易理论、成本疾病与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经济关联与知识溢出空间经济理论等,分析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国际间流动的经济动因、机制及效应等一般规律,研究影响国际流动的文化政策,可通过国际文化交流经济分析、文化贸易及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合作研究等三个侧面开展实证.  相似文献   

12.
《南亚研究》2007,(1):37-37
阿马蒂亚.森的论文集《惯于争鸣的印度人:印度人的历史、文化与身份》于2005年由企鹅书局出版a该书共收入作者近十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撰写的16篇论文。全书分为四辑,标题分别为“直言与异议”、“文化与交流”、“政治与抗争”和“理性与身份”。阿马蒂亚.森以“穷人的经济学家”而著称,  相似文献   

13.
国外有些著名的同站,尤其是提供检索服务的门户类站点和免费提供主页空间的资源站点,在几年前就以“同上社区”的名义推出瓜分项目和规划同站内容。其实一般同民比较认同的因特同功能是收发电子邮件、查阅信息资源和网上谈话等,所以早期的“网上社区”的概念与网络建设者尽可能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网民提供网上交往空间,一般是用BBS、邮件列表或新闻组、万维网网站及实时聊天等网络传播方式为媒介,为网民提供一个对话、交流及交往服务的网上环境。“网上社区”一词也可以说其中有因特阿信息服务经营者作为一种噱头的成分,准确地…  相似文献   

14.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拓展中国文化发展的空间,提高文化软实力。因此,本期我们特别编选了一组关于软实力与国家形象的文章,以飨读者。本栏目共收录7篇文章,其中前5篇文章为北京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对外传播文化软实力"课题的研究成果。论文基于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及中国在美、俄、德、日、印度五国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张斌 《创新》2011,5(4):117-121,136
当今的国际文化传播呈现出美国一枝独秀的态势,美国的卫星通讯、互联网、影视节目、跨国广告服务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泛渗透到其他国家。这不但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创新,也对文化产品传入国的本土文化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客观、公正、全面”是现代新闻传播工作的基本原则。不同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机构之间,在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上都有各种各样的分歧,而唯有在新闻的公正、全面和真实的问题上却是一致多于分歧。在国内外的新闻竞争中,各个传播机构都把客观、公正、全面地报...  相似文献   

17.
张锡勤 《求是学刊》2001,28(6):36-42
在近代的“西学东渐”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万国公报》具有重要地位。对于传播西方文化 ,它曾作了重要贡献。但它的根本宗旨是欲使中国基督教化。它的宣传 ,特别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 ,带有某种文化征服的色彩。它鼓吹中国进行变革 ,也是为了使中国顺应西方的秩序和需要。我们只有弄清其基本思想倾向 ,才能对它的全貌及影响有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石束  权玺 《社科纵横》2005,20(6):200-201
近年来,关于广告传播之人文意义的研究成为热点话题。本文分别以一部电影的名字作为小标题,借用电影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传达文章理念。从“广告传播对流行文化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来探讨广告传播与流行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透过传播学之“培养”理论,特别强调了广告传播通过营造“拟态环境”对社会思潮、消费文化和消费心理的影响,揭示广告传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和纺织技术的一项重大贡献。很早以前,我国的丝绸产品和织绸技术就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国外。公元前四、五世纪,希腊称中国为东方“丝绸”,《古兰经》也写道:“中国的丝绸是天国的衣料”。长期以来,丝绸作为我国的传统商品,增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交流,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丝绸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增进了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使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古老的中国丝绸更加焕发了青春,我们沿着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又开辟出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