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3):24-26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大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的典型优秀代表,其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少不了孝道意识的教育,孝道文化在大学生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邓小平的价值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价值观,其价值结构具有四个维度:其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建构;其二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指导;其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观念变革;其四是华夏之邦求真务实的精神培育。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6,(2):160-163
孝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不可小觑的功用。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之一,它承载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助推孝道的弘扬和发展,能够从深层次挖掘孝道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温朝霞 《探求》2023,(1):63-7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并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体,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要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深入挖掘和阐发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更好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且服务于时代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观处于意识和行为的交汇点,直接体现着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精神文明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在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有指导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和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念得到了继承,但在向市场经济的急剧变革中也出现了若干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价值观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深层次性。我们所要建设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导向原则,必须以培养“四有”新人为根本目的,必须贯彻“重在建设”的方针。  相似文献   

6.
李恒瑞 《探求》2012,(6):5-7
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文化引领,而文化引领的核心是价值观引领。“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应确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发展导向,倡导和发扬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促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市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华 《探求》2013,(1):113-116
建设具有公务员职业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国家行政行为与政府形象,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从增强“三种意识”、公务员招考、培训、监督与考核四个方面,推进公务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相似文献   

8.
与普通高校相比,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具有特殊性,也更加艰巨.由于生源特点、培养理念以及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仍不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为此,应当以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发掘农学类专业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元素,探寻农业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深化理论学习,构建教育内化机制;运用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农林专业实践优势,强化教育实践,构建践行外化机制;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完善激励和考核制度,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9.
贺文华 《唐都学刊》2014,(4):123-126
十八大首次创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这个最新的理论创新,本文立足于西安高校大学生人群,拟从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状况,建构针对提高大学生人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教育的有效方法、途径,为西安高校及其他兄弟院校下一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点滴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9,(6):128-132
革命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其所包含的丰富的物质、精神文化都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沃土、精神养料,利用革命文化所提供的宝贵素材和独特优势,可以更好针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本文在分析革命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革命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契合性,进一步寻求利用革命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毅  王先平 《求是学刊》2006,33(5):76-80
传统的以行为能力为前提,识别能力为核心的民事责任能力理论与民法的诸多制度和理论产生了冲突和矛盾。现代侵权法的发展为我们重新定位民事责任能力的地位创造了条件。民事责任能力属于权利能力的结论既合乎理论,又切合实际。以识别能力为基础的过责能力和作为人格内容的民事责任能力相区别才是探讨自然人的民事责任能力性质的合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进入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其中单位制的变化在整个转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单位制原来得以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已经消失或正在消解,这种消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由以价值理性为主导走向以工具理性为主导的过程,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权力缺席与权力失约--当代中国的公法漏洞及其救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谢晖 《求是学刊》2001,28(1):59-65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法律中存在着明显的权力缺席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观念的,也有体制的.观念的原因主要有国家主义法律观、强制主义法律观和管理主义法律观的负面影响;体制的原因则指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特别是由有关政府部门起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案)的弊病.权力的缺席是导致权力失约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权力缺席使控权对象缺失,使权力制约失去了规范依凭,同时也使权力在法外推定有了"必要"和可能.而权力一旦在法外能够推定,则意味着权力扩张和权力失约成为必然.为此,作者提出要真正控权,就必须注重公法建设的主张.公法倘要克服权力缺席现象,需强调控权的立法宗旨、确权的立法内容、护权的立法技术和越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4.
法实现的若干问题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运行目的是为了法的实现。法的实现应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法实现的过程就是法的运行与操作的过程。法实现的动作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守法紧密相关。法实现的途径既要立足法自身状况因素,也要从经济基础、文化、社会等广阔背景审视。  相似文献   

15.
债权让与通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建平 《求是学刊》2005,32(4):82-86
通过立法规范和鼓励债权让与已成为各国民事立法的共同特点。我国理论界所谓的债权让与合同成立生效,债权即发生转移的通说在理论上是不能成立的,应予以纠正。依我国《合同法》第80条的规定,通知既是债权让与对债务人发生效力的要件,也是债权实际发生转移的要件。同时,让与通知是保护受让人、债务人利益的程序性规定。因此,让与通知是债权让与制度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钱玉林 《学术交流》2002,26(1):46-50
从 1 9世纪到 2 0世纪 ,各国的公司法都经历了削弱股东大会权限 ,强化董事会地位的变迁。但这种变迁并非意味着“董事会中心主义”是现代公司的发展趋势。机关的分化不等于股东大会丧失了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同时 ,经营者控制是一种现象而不是立法的本意。公司的本质决定了股东大会中心主义的地位不会动摇  相似文献   

17.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特定政治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请求权基础检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请求权基础检查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意义的问题 ,但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顺序思维方式和请求权思维方式是请求权基础检查的主要思维方式。请求权基础检查应当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才能避免因检查顺序混乱而发生漏检或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的本质规定应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但在社会主义的不同阶段又应有其各自不同的实现形式.经典作家设想的按劳分配模式只适合于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我国现有的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又普遍存在忽视劳动力所有权资本权益的缺陷.按劳分配的制度修正,即重视实现劳动力所有权资本的权益,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按名义劳动力使用权分配+按实际劳动力使用权分配+按劳动力所有权资本分配的"三位一体"式市场经济型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20.
顺应政党政治法治化的历史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转变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基本的治国方略和目标.推进依法治国进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依靠党的坚强、正确的领导,这是由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政治优势以及我国实现法治的基本的前提、方式和任务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