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京剧在山西流播130余年,我们在感叹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同时,也为其在戏曲之乡生存的局促状况感到困惑。本文具体分析了京剧在山西传播的成因和规律,对京剧未来发展趋势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 ,极其兴盛。与之相应 ,山西的传统戏场建筑数量多 ,价值高。在山西戏场史上 ,清代又是最辉煌、最普及的时期。就全国来说 ,山西也是留存至今清代戏台数量最多的地区。这些戏场的建筑型制和建筑艺术颇为成熟。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山西清代戏台在中国戏场建筑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同时结合实地调研成果介绍了形态各异的山西清代戏台 ,剖析了其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借鉴地方音乐素材是现代歌曲创作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段 ,不仅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 ,同时也使旋律的地方特色十分浓郁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中国近百年来的优秀现代歌曲中 ,许多歌曲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地方音乐素材 ,成了歌曲创作教科书中的经典之作。在歌曲创作的教学与实践中 ,我把探索山西地方音乐素材的特点、范围及对现代歌曲的启示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山西是戏曲与民歌的“海洋” ,戏曲剧种、民歌类型及民歌数量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是中华民族文明长河中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5.
山西是戏曲文化的摇篮,戏曲文化之丰富,戏曲剧种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山西剧团数量在逐年减少。为了满足海内外戏曲爱好者的需求,保护山西戏曲文化的重要性日渐突显。本文通过对山西戏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目的是传承山西戏曲文化,并将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渗透到旅游活动中去,进而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山西的戏曲文化历史悠久 ,兴盛不衰。与之相应 ,山西的传统戏场建筑数量多 ,价值高。在山西戏场建筑发展史上 ,元代 (1 1~ 1 2世纪 )是第一个高潮 ,该时期戏场建筑型制初步成熟。本文在大量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剖析了山西元代戏场的建筑形式、空间特征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戏曲艺术同歌剧艺术一样是综合艺术,不仅表演形式可以为歌剧所借鉴,同时,还为歌剧走向民族化提供了帮助。民族声乐表演者应该认真学习民族戏曲艺术,努力使声乐艺术同戏曲艺术更好地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戏曲改革是解放初中央政府发动的对戏曲艺术全方位改革的大举措,从剧目的创作、表演及演员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从而使戏曲艺术绽放出新的活力和魅力。然而由于在改革的过程中,过于与政治相联系,脱离观众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导致戏曲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失误。在这场改革运动中,评剧由于正处于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借助改革的力量向前迈进,因此,戏曲改革促使评剧艺术走向发展的顶峰。  相似文献   

9.
余琛,川剧艺术家,国家一级导演,具有丰富的编、导、演经验。在多部戏曲、舞蹈中任导演及舞蹈设计工作,善于将戏曲艺术和舞蹈艺术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作为四川省川剧学校的教师,多年来为川剧艺术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0.
晋北道情是一种活跃在山西北部的地方戏曲剧种,曾经演出繁盛,但目前却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其艺术生命的低迷状态。本文试图从客观社会原因和艺术自身发展的因素出发,阐明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其发展前景,以期对当前的中国戏曲改革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里的分类现象从戏曲本体、戏曲创作、戏曲接受、戏曲表演、戏曲多维综合审美等角度,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项二十小类。戏曲本质存在不同审美定位,使得分类现象之间错综复杂,互相交融。分类现象和戏曲发展息息相关,戏曲美学理论受到其他诸种艺术理论的影响的同时,积极构建体现自身本体特征的分类并积极反作用于其他艺术理论。自觉的成系统的分类批评出现在明中后叶,合乎戏曲理论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国戏曲的兴盛、繁荣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 ,而北方戏曲衰落似成定论。通过对较为丰富、详实的明代山西地区戏曲文物史料的把握 ,即从戏曲舞台兴建、服饰化妆、乐队的组成、唱腔和剧目这几方面去考证明代山西戏曲的兴盛史 ,可以为缺少明代北方戏曲史料记载的中国戏曲史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兴起为戏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消解了戏台在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电影戏曲、电视戏曲和网上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戏曲艺术的属性,分析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给戏曲传受带来的新的特点,可以反思戏曲在现代媒体下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14.
回顾过去,全省文化工作成绩斐然 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积淀了异常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因而被誉为戏曲的摇篮、舞蹈的故乡、民歌的海洋;作为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山西又具备了革命文化的优良传统。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山西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几十年来,特别是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全省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积极努力,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使全省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15.
戏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油画是一种源于西方,影响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段。将戏曲元素运用到油画创作之中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重要途径。我希望通过创作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将戏曲艺术借助西方经典的艺术载体得到另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使中国油画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16.
受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结构空间转换的影响,不同戏曲文化之间会引起交融、互动与整合,进而导致戏曲文化生存空间的演变。对农耕、工业、知识三个时期(10-21世纪)影响山西戏曲文化生存空间因子权重值的定量化分析可知:戏曲在社会空间中由占主导地位演变为次要地位;宗教、礼乐和娱乐走向纯娱乐形式;全民性参与并获得社会认可的戏曲活动转化为少数人的"商品";不同地域文化之间"距离"的消失发展为文化的同质化并且造成戏曲文化原有的地域性、多样性与丰富性的艺术特征的消失。戏曲文化的生存空间呈现萎缩态势。  相似文献   

17.
李渔的世界观与艺术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同时又是戏曲创作和导演的实践家。他的《闲情偶寄》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戏曲创作、导演和表演等方面的问题,是我国古典戏曲艺术理论的宝贵遗产。要正确认识李渔戏曲理论的价值,必须从李渔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谈起。  相似文献   

18.
"言情"是晚明剧坛的主旋律,孟称舜作为"言情"派作家中的重要一员,其戏曲理论和创作都注意突出"情"的因素,注重挖掘"情"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在戏曲理论和创作两方面继承和发扬了戏曲艺术的"言情"特点.同时其传情理论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特别是把传情和忠孝节义联系起来,持情与理相统一的创作主旨,在情、理二者关系的处理上显示出不同时俗的理论追求,从而赋予传情理论新内涵.  相似文献   

19.
戏曲给了电影灵感、多彩的题材和内涵;而电影给了戏曲延伸生命的载体和广为传播的翅膀。现代的人们需要先进的文化滋养,民族需要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中国传统戏曲对传播先进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市场经济,使文艺舞台、艺术形式异彩纷呈,当代人生活方式和文娱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古老的戏曲处于低谷。民族传统文化传播除了各种艺术形式各司其职,还需要电影和戏曲再度联姻。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阵地。在“洋为中用”的同时,不要忽视了”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20.
艺术学学科地位的调整势必会对其麾下各门类艺术的未来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戏曲研究而言,艺术学独立首先会启发戏曲研究者重新审视戏曲与文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戏曲研究在艺术和文学之间徜徉的局面也会很快结束,戏曲研究者在以后的研究中将会更加注重与戏曲艺术实践的结合,而戏曲传播和戏曲表演则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戏曲研究的两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