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由于地方政府目标函数的多样性,在我国M-型经济组织结构激励下,地方政府官员为政治前途势必顺应偏重于GDP的政绩考核机制,重物质基础设施,轻人力资本投资,挤占公共教育支出.同时,由于初始经济禀赋、区域经济总量以及经济结构等的差异形成财力上的巨大差距,在当前财政分权体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在政策协调能力、税收返还谈判能力等方面远落后于东部地区,这使西部在财政竞争中总是处于劣势,财政分权的“趋好”竞争效应无法取得像东部的业绩,反而强化了财政分权的“趋坏”效应,更加忽视地方性公共服务需求,进而导致西部高等教育供给的激励困境.因此,当务之急要对西部高等教育政府供给机制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印度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一直是联邦制下两级政府矛盾的一个突出方面。根据1950年国大党政府制定的宪法,印度财政分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包括直辖区)两级。宪法明确规定:“邦的繁荣必须建立在中央有雄厚的财力基础上”,因为中央要集中更多的财力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邦政府财政有困难“有权从中央政府获得财政援助”。在多党制的情况下,国大党政府要使邦政府在财政上依靠中央,从而在政治上也听命于中央。现在以新人民党为核心的少数党联合政府上台,这种财政体制不会有很大改变。40年来印度的财政在保证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方面是有成绩的,但在体制上存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土地财政问题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全面审视中国渐进性制度变迁过程,分析了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制度变迁激励和政府行为选择,并以广东省的实际数据佐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竞争格局、预算内财政压力的制度环境的综合作用,是促使地方政府迈向土地财政的背后推力.因此,土地财政的最大风险是危及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最后提...  相似文献   

4.
谢俊春 《社科纵横》2003,18(2):12-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部开发 ,一方面要求建立“小政府 ,大社会”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结构模式 ;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发挥西部地方政府在制度创新、信息传播、中观调控和保证西部地区社会发展目标中的作用 ,但是 ,由于受观念和体制双重因素的影响 ,西部地方政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僵化。必须通过解放思想、推进西部地方机构改革和税费改革 ,构建一个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西部地区管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李国武  侯佳伟 《社会》2011,31(2):42-72
开发区是中国地方政府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为增长而竞争”的背景下,中国的省级开发区在1984-2006年间大幅增加,其增长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时期波动。本文利用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从“锦标赛体制”理论的角度具体研究了预算约束、省际竞争和国家制度变迁三个因素对中国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虽然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构成了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的重要预算约束,但是各省省级开发区所经历的并不是一个受自身资源约束支配的自然增长过程,国家制度变迁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更大。具体而言,一方面,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造成了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的时期波动(省内);另一方面,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动引发了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中区域数量差异(省际)的时期变动。虽然开发区数量在各省普遍大幅增长,但根据本文的测量方案,在省级开发区的年度新增数量上并不存在显著的省际竞争。对于锦标赛体制理论的适用性仍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检验。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但是二者呈边际效用递减的非线性关系,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0.403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促进效果会减弱;其促进效果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加强烈;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扩大财政空间来促进地方政府财政环保支出偏向的提高。因此,建议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扩大经济体量来拓宽财政空间;提高数字化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支持减污降碳目标的实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既要统筹全局,也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7.
马金华  钱婧倞 《创新》2014,(4):54-59
文章首先以集权与分权这一矛盾为主线,缕析了近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过程:清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从中央高度集权一步步迈向地方独立分权;北洋政府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表现为中央财政严重削弱,地方财权恶性膨胀;国民政府时期,通过变化频繁的财政体制改革以强化中央集权,收回地方财权。随后,从保持一定的中央权威、界定政府财权与事权、赋予地方独立税源以及完善财规、建立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等方面揭示了近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迁对当今正确处理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导致了新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的后果,使乡镇财政逐渐陷入困境,其具体表现是乡镇财政缺口巨大,结构扭曲,资源效率低下,债务日渐沉重。其成因是分税制是形成这种财政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制度性根源,乡镇政府既得利益的刚性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中央或上级政府与乡镇政府一定程度的利益预期契合加剧了这种路径依赖。破解这种财政制度变迁的“镇定”状态,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减少政府层级和财政层级,取消乡级财政建立县乡一体的、由县级财政统筹的公共财政体制,同时要统一财权和事权以寻求乡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财政振兴,不仅要通过提高“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数量上达到财力充裕,更重要的是要从健全财政职能上,进一步确立财政分配的主体地位。这不仅是强化宏观调控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必然趋势。当前,财政分配职能弱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分配秩序混乱;二是财政分配自身失范;三是财政体制尚不完善。一、加快理顺政府之间的分配关系划清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与财权范围,熨平畸轻畸重的旧体制利益格局,缩小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差距,加快完善分税制…  相似文献   

10.
魏俊 《唐都学刊》2009,25(5):119-122
山东省地方财政体制的变革主要经历了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阶段、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初步阶段以及所得税、营业税分享改革三个阶段.通过改革不仅规范了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提高了省级财政调控能力,而且转变了地方发展经济的思路,分级分税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得到初步建起.但仍然存在着事权界定不清、省级调控能力偏弱、收入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陈颂东 《创新》2012,6(6):41-45,126,127
2001年以来,随着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实施,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均有所增加,城乡基尼系数逐渐下降。但是,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和现行财税制度仍制约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缩小。因而,为增强财税制度调节城乡居民收入的作用,应构建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模式,完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健全房产出租的税制体系,开征资本利得税并增加财政"三农"支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保险业区域协调发展分析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金龙 《创新》2011,5(5):5-8,127
通过对2005-2009年中国保险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期间多数年份我国各个省(区、市)的保险经济协调度仍然处于低度失调状态,只有部分省(区、市)在2007年步入低度协调。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保险经济协调度落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因此,目前仍然需要根据不同地区保险发展与保险经济协调度的差距实施有针对性的区域保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14.
Universal access to China’s social welfare system involves a process of diffusion from localities to the whole country on the basis of social policy innovations in which 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play a key role as a facilitator. The rapid establishment of the urban subsistence allowance system in more than 200 citie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 seven years (1993-1999) serves as a case for our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iffusion mechanism of social policy innovations at different levels of government. Our findings show, firstly, that in adopting a new social policy, city governments have to respond to the social desire of local citizens while keeping fiscal constraints in mind; at the same time, they are affected by administrative orders from higher-level governments and the vertical fiscal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are also subject to competitive pressures from other cities at the same level. Secondly, city governments’ policy innovations offer an opportunity for higher levels of government to learn from their experience. Thirdly, central government orders exert both a direct and indirect influence upon city governments, with provincial orders acting as intermediaries. And lastly, there is a clear difference in the time lag effect of orders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ose at provincial level upon city governments’ policy adoption.  相似文献   

15.
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经济学理论是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来源,但不能把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简单等同于西方短期反周期调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在政策的力度、作用方向、运作方式和政策手段上进行适当调整,为逐步退出做准备。  相似文献   

16.
The structure of China's current governance bears prominent features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The supply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in China has clearly witnessed slower growth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during which the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process has taken place. Using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we examine the determinants of healthcare resource supply while paying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role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We find that the supply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decentralization, which, using spatial econometrics, is attributed to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substitutes in healthcare spending across city governments. These finding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ers in making fiscal arrangements among different government tiers.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财政监督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监督主体多元化、主体关系平行化、监督职能重叠化的问题,造成了财政监督实施中的执法单位职能相互混淆,监督"越位"或"缺位"和对被监督单位重复检查现象等问题,影响了财政监督执法的严肃性和财政监督的工作效率。为消除现行财政监督中的问题和弊端,重新构建适应我国公共财政内在要求的财政监督体系,应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监督、实现预算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建立分层次实施和分级负责并避免对被监督单位重复检查的"立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的全方位、分层次的复合型体系。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questions the recent scholarship that attempts to draw parallels between Qing China before 1800 and the so-called fiscal-military state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Beginning with a survey of “fiscal cycles” in China from the 1640s to the 1850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border wars and territorial expansion had little impact on the Qing state’s tax system and bureaucracy. Contrary to the high level of taxation necessitated by escalation in military spending among the contemporary European states, the Qing pursued the policy of light taxation by freezing land tax rates and practicing universal tax exemption. What prevailed in the Qing fiscal system thus was a “low-level equilibrium,” in which the fixed amount of revenues was sufficient to cover the state’s fixed amount of regular expenditures and generate a sizeable amount of surpluses.  相似文献   

19.
马举魁 《唐都学刊》2004,20(5):77-79
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由西部地区的区情和体制创新的要求决定的,不会损害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西部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步子不快,绩效不尽如意。据此,当前拟通过加快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民营化进程,从存量和增量等方面,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非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国门洞开,外国教育制度通过各种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经验,在中国建立近代学制,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中国新式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甲午战败后,研究生教育仿效日本模式,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学制和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辛亥革命成功后,研究生教育嫁接德国模式,教育部先后颁行壬子学制和癸丑学制,仿效德国洪堡式大学中以导师指导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制度。20世纪20年代以后,研究生教育移植美国模式,美式的研究生培养制度集中体现在1931年草拟、1935年修改颁布的《学位授予法》中。近代高等教育学习对象和仿效模式的频繁转换,实际上蕴含着中西学术文化的持续冲突。至今,中西学术文化尚未真正融合,中国大学的现代化仍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