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日本藏孤本明《宁夏志》考评(下)吴忠礼三、《宁夏志》的版本明靖庆王朱椭创修《宁夏志》于宣德中前期,前有论述,正如胡汝砺在《弘治宁夏新志》的《后序})中指出:“乃庆先靖王所作,因无容议。”《弘治宁夏新志》的《凡例》第一款头一句话明白交待:“宁夏志板行已...  相似文献   

2.
前不久,我们在洛阳市西郊的三山村,发现了《明显考大中大夫广西布政使司参政兼按察使司佥事分巡苍梧道李公配显妣诰封恭人王氏暨庶母孙氏合葬墓志》一盆。据老乡说,这是在五十年代末,开凿秦岭泄洪渠时发现的。水渠正好穿过这一古墓,砖券的墓室已坍塌,墓被盗过,唯存有该志石。墓志盖为盝顶式,顶部篆书“明显考大中大夫参政李公显妣恭人王氏庶母孙氏合葬墓志”二十五字。志石长100.5厘米、宽99厘米,志文用楷书。由于志石在马路沟上当作桥板使用,多年来志文漫漶不清。但是仔细辨认还能看出大部分字样。撰书者为李士登的儿子李人珍、李人琦。志文反映了明末城市居民反税监斗争——万历二十七年“临清民变”的史实。墓主时为山东东昌知府,临清(清源)是其辖区,事变后他勇敢地为民请命。以下结合志文略作介绍。万历年间,由于接连用兵征战,以及营建宫殿,造成国库空虚,财政匮乏。统治者除了多方搜括外,对于经商者、手工业工匠、城市贫民的盘剥尤为苛  相似文献   

3.
台湾本明代《宁夏新志》伪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成文出版社于一九六八年三月,影印出版了一部《宁夏新志》(“中国方志丛书·塞北地方第八号”,以下简称“台本”),并注明是根据明代抄本影印,撰修者为胡汝砺。众所周知,《宁夏新志》为宁夏地区现存第一部方志,成书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由宁夏巡抚王洵主修,乡儒进士胡汝砺总纂,明刻板现藏宁波天一阁(以下简称“阁本”),各家史志目录书均有收录。据清乾隆《宁夏府志》后序追述:《宁夏新志》系“弘治辛酉,巡抚工公珣修之,郡人胡大司马汝砺笔也”。今天一阁之《宁夏新志》刻本,前冠王珣序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平县在修建新港务所时,挖得铜印一方。长方形,杙形纽;长9厘米,宽5.4厘米,厚1厘米;带柄通高9.3厘米;重1.1斤。正面为阳文九叠篆“庆国领兵副总关防”八字,背面用楷书刻有三行成对联形式的阴文小字。右联是“庆国领兵副总关防”八字,左联是“永历二年七月日”七字,横批是“永字壹千肆拾贰号”八字。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名城歙县太白楼一新安碑园内。博物馆工作人员意外发现了一块北宋碑形墓志。其墓志的主人是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徽州人王道宁(讳承裕)。此墓志呈圭形,石质,长118厘米,宽84厘米,高为6厘米。是采用碑的形式和志的内容做成,碑有圆额,上刻篆文,墓志正文则为楷书,志文以自右而左,自上而下的方式刻成,且字体规整,刻工精美,共计560个字。墓志铭全文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6.
盛宏之《荆州记》,南北朝齐、梁、北魏间著述颇见注称,唐、宋史书地志尤多征引。然是书亡佚既久,盛宏之其人生平行状亦不可考。唯《隋书·经籍志》有著录:《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宏之撰。盛宏之,《宋书》无传,南朝人著述中亦未见其行迹,今依《隋书》之著录复考如下:(一)据《宋书》,终刘宋一朝,立临川王仅二见,同在宋武帝永初元年,一为“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一为“立南郡公义庆为临川王”①。刘道规已于晋安帝义熙八年死,刘义庆系绍嗣道规,武帝受命,袭王爵②。盛宏之所侍之临川王,当为刘义庆无疑。刘义庆即撰…  相似文献   

7.
唐代墓志拥有史料性与文学性的双重属性,对唐代墓志的文学研究应该加强。从撰写者视角来研究唐代墓志,可以发现志文和铭文由不同作者分撰的特殊现象。从实际功用来看,志铭分撰凸显了时人对铭之功用的看重;从文体分野来看,志铭分撰凸显了时人对诗歌这种文体的高度认同。志铭分撰对于传世诗文别集中单独出现志文或铭文的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思路,也向我们揭示了唐代墓志发展的实际情形。  相似文献   

8.
宁夏设府,史载两次。一次是在明朝,一次是在清朝。明初将元所设宁夏路改为宁夏府,旋于洪武五年(1372年)废,洪武九年(1376年)置宁夏卫。对此史载无异。但清朝雍正年间又改卫为府,史载却不同。《宁夏府志》卷二“地理沿革”记载:“元灭夏置宁夏路,立总管府。明初设宁夏府。洪武五年废,九年改置宁夏卫。后又增前后中左右共五屯,隶陕西行都司。国朝初因其旧,顺治十五年,并前屯卫入宁夏卫,并中屯卫入右卫,隶宁夏道。雍正三年,改为府县,领州一县六。”《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五载:“雍正二年十月丁酉,陕甘总督年羹尧奏言:甘肃之河西  相似文献   

9.
《王君妻韩氏墓志》(第四册,第14页)此墓志首题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故应题《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妻韩氏墓志》为是。安乐王是北魏宗室,《汇编》将诸王之王,理解为姓王之王,故误题为王君。又,此志与《汇编》第三册128页所收北魏永平二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笔者发表的前文基础上,以新出土之唐戎进子《戎谅墓志》为主,对戎氏家族汉化之轨迹作进一步的探索。从《戎谅墓志》改其族籍贯"上源西域人"为"恒州灵寿人"为切入点,分析志文所记戎谅如何研习传统汉族典籍,并实践汉族儒家忠孝思想;有淡泊仕途,高尚不仕之志趣。志文再也未提及他及其父辈崇信佛教事,俨然为一汉族士大夫。这一切内容生动具体地勾画出原为西域胡人戎氏一族的汉化轨迹。  相似文献   

11.
特定历史背景下人群的流动形成了流寓文学,尤其是文人谪戍与文人官员异地为官。流寓文学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对象,梳理明代《宁夏志》、《嘉靖宁夏新志》、《嘉靖固原州志》、《万历宁夏志》关于流寓文学的记载,可理清明代宁夏流寓文化的类型有宗室群体、与宗室相关联的朝廷高层文化人、谪戍群体、从事管理的各类文化人群等,他们上自"朝使",下至入幕文人。《嘉靖宁夏新志》里已专门罗列了"流寓"一类,明确记载了谪戍宁夏有代表性的文化人及其谪戍的原因。流寓人群与地方文化生成关系密切:一是移民生成地域文化,二是流寓人群带来地域文化之繁荣,三是留下了延生的文化根脉,四是体现了特殊的时代性,五是流寓人群直接彰显地域文化的特殊性,深层影响着地域历史与人群的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2.
<正> 李白《任城县令厅壁记》文中所云邑宰贺公,自元朝延佑三年,国史院编修曹元用在《二贤堂碑》文中误认为贺知章后,众多的地方志书,如:《一统志》、《山东通志》、《济宁州志》、《仲里志》、《金乡县志》等等,均从曹元用之说.笔者通过对贺知章传记及年谱的查考,证明贺知章从未当过任城县令,与李白《厅壁记》文中所说邑宰贺公,毫无关系.研究李白者,也未有一人承认是贺知章者.此贺公究竟是谁呢?《宋史·贺铸传》记载:"铸尝自言唐谏议大夫知章之后.且推本其初,出王子庆忌,以庆为姓,居越之湖泽.所谓镜湖者也,本庆湖也.避汉安帝父清河王(刘庆)讳.改为贺氏,庆  相似文献   

13.
马振颖  黄瑞娜 《西域研究》2023,(4):80-86+168
敦煌新出土的隋大业八年(612)《鄯善郡司马张毅墓志》,是敦煌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隋代墓志之一。该墓志为考古发掘出土,墓志内容涉及北朝至隋时期敦煌张氏家族、西域历史、府兵制等诸多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志主有可能为隋大业五年平吐谷浑后所置鄯善郡的第一任司马,志文记载可补史籍之阙。  相似文献   

14.
《宋书》考疑(四)丁福林《卷十五·礼志二》大明四年九月,……太常陆澄议立锴,(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点校本,第410页)按:考本史《礼志一》云:“宋孝武大明三年九月,尚书右丞徐爱议:……博士司马兴之、傅郁、太常丞陆澄并同爱议。”《礼志四》云:“大明...  相似文献   

15.
王忠孝,字长孺,号愧两,惠安沙格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六月二十三日(阴历,下同)生,清康熙五年(1666年)四月二十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七十四。忠孝比郑成功早三十一年生,晚四年死,曾与成功共事隆武帝,隆武亡后曾合谋举义抗清,忠孝举兵失败后又入厦依附成功,相处达十六年之久。关于忠孝与成功的关系,史籍极少记述。《泉州府志》王忠孝传仅记:“丙戌(1646年)、丁亥(1647年)之岁入海不返,卒于台湾”。《小腆纪传》王忠孝传也只记:“闽亡,依朱成功于厦门,……王师克厦门,复徙台湾,卒”。现存未刊《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抄本,却提供了这方面的珍贵史料,兹考述如次。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月10日,宁夏社科院召开2010年度科研成果暨'宁夏蓝皮书'新闻发布会。中央驻宁新闻媒体、宁夏各新闻媒体、社科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副处、副研以上人员,以及宁夏蓝皮书作者参加了会议。自治区主席王正伟为三本蓝皮书撰写了序言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克强出席会议2011宁夏蓝皮书分为:《2010年宁夏经济蓝皮书》、《2010年宁夏社会蓝皮书》、《2010年宁夏文化蓝  相似文献   

17.
方梅  卢巧琴 《兰州学刊》2013,(3):204-206
敦煌所出及唐宋诗话笔记所收"王梵志诗",均非一人一时之作。从整体风格、思想倾向、文化习俗、适用对象、语言结构层次、词汇等方面,对不同来源"王梵志"诗进行具体比勘,结合中土典籍、翻译文献及同为敦煌所出的变文与童蒙读物《太公家教》等,梳理敦煌三卷本、一卷本、法忍抄本、唐宋诗话笔记所收"王梵志诗"作的年代及与不同的原始语言材料相对应的作者情况。  相似文献   

18.
北宋江西籍作家孔文仲、武仲、平仲三兄弟曾与苏轼、苏辙兄弟齐名,南宋庆元年间王癷在临江刊刻的三人合集《三孔先生清江文集》四十卷系后世传本之祖,惜今已佚;宋以后通行之本多所残缺,目前仅存一部全本抄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却鲜为人知;现今之点校本也不尽完善,实有重新整理之必要。  相似文献   

19.
马晓年 《家庭科技》2011,(12):18-19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日:“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相似文献   

20.
陆定一同志论皇帝说:“中国历史上统治术高明的皇帝不一定是有学问的,有学问的皇帝统治术不一定高明,甚至可能是亡国之君。隋炀帝是文学家、音乐家,李后主词写得很好,宋徽宗诗和绘画、书法无一不精,这些人都是亡国之君。(以上见《光明日报》1997年5月陈清泉怀念陆定一同志文)。 我认为陆老的话很对。统治高明的皇帝首先应属汉高祖刘邦,我在《枫窗脞语》里写过《刘邦驭下有术》,刘邦在秦时当上亭长(等于今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