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章从“辽河文明”的释义出发,从自然生态资源、多元经济形态、人类文明起源、区域民族文化和社会人文艺术等五个主要方面,阐述了“辽河文明”的独特地域文化内涵.认为“辽河文明”的命名,是基于历史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特质”和“文脉基础”.而“辽海文化”的命名,则是基于地域文化学、人文地理学和方志学,其本质特征是“文化符号”和“文化表征”.二者的关系,不应当是如有些学者认为存在“非此即彼”的排他性,而是以辽河为“圆心”,互为表里的姊妹文化关系.辽河文明与辽海文化,就如同“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的关系一样.由此提出“辽河文明”是“辽海文化”文脉基础的论见.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拓展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突中 ,当代中国青年在思想和信念上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出现了信仰危机和思想上的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的表征。为了使他们在“欧风美雨”的挤压和冲击面前 ,在横向的文化开拓与纵向的文明承传中 ,分辨是非 ,选准方向 ,在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下树立起“文化自信” ,必须强化主流意识 ,打造兼容机制 ,整合传统文化 ,扬弃“欧风美雨”。而这正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作为“人化”活动的深层积淀,文化不仅从外部展现城市文明的“真、善、美”,而且从内部镌刻城市文明的“精、气、神”。城市文化既是城市文明的物化与积淀形态,也是其传承与弘扬方式。今天的城市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有形文化来提高城市文明的品位;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无形文化来传递与弘扬城市文明的精髓,形成城市文明建设“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汇通。  相似文献   

4.
“复建杏花村”是池州“生态立市”的重要依托和战略选择.池州市杏花村旅游文化区建设,要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深度挖掘杏花村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彰显杏花村生态文明优势.杏花村文化具备生态文明属性、体现生态文明价值、凸显生态文明追求,既能凝聚“生态文明”的品牌内涵,又能传递“生态文明”的文化价值.打造杏花村文化品牌,对构建幸福池州、建设美好安徽、实现伟大中国梦将起到积极深远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与文明概念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给“文化”和“文明”概念下过明确的定义 ,但他们的“文化”与“文明”观 ,既继承了历史上的和同时代的思想家的知识传统 ,又根据自己的理论体系加以改造和扩充。他们的“文明”概念与当时德国关于文明的思想有很多地方是一致的 ,而他们的“文化”概念 ,基本上可以说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6.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新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精神家园”。新时期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应着重从四个方面入手,即要做好新时期农村敬畏文化建设、农村传统“善”文化建设、农村集体主义文化建设和摒弃农村落后腐朽的不良文化。从而在精神层面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与新面貌。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与现代"生育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学视角下的文化是指有文字以来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社会成果;文明指文化发展中的科学、进步的方面,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生育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历史继承性,其内容既有对以往生育文化成果的积累,又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发展创新。科学、进步的生育文化构成了"生育文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核心内容是计划生育;社会主义生育文明的建构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有利于引导我国生育文化朝着健康、进步的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囿于“零和博弈”的思维方式,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未能提出解决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对话、构建全球秩序的理论与方法;以中国传统智慧为资源构建出的“文化冲和说”可与“文明冲突论”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为应对当前人类文明、文化发展乃至全球治理所面临的严峻问题提供重要的理念。“文化冲和说”认为,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交冲”“激荡”,即动态的分化、演替、会合、互生的律动,会产生“激荡中的平衡力和创造力”,不同文化、文明通过相互接触、渗透、兼容、均衡,能够在“多元互济”“一多不分”中最终和合而成崭新的文化形态而彼此升华。“文化冲和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全球文化、文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并在“和”之以“法”、以“仁”、以“礼”、以“义”等具体的文化交往实践过程中,使不同的文化、文明在激荡碰撞中互鉴、交融、共享,最终铸造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心的文化”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 ,徐复观与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等人的思想亦有不同。“心的文化”是徐复观先生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关键与总的纲维所在 ,是徐复观理解和阐发中国文化的根本和“一以贯之”的线索 ,而“心的文化”的思想本身也为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尤其是其现实性的方面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视角 ,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化概念的“东方”(Orient)来自西方的“东方学”(Orientalism),其范围主要是东亚、南亚和西亚北非三大文化圈。“文化”一词是西文Culture的翻译,与nature(自然)相对于而言,义为“人类创造的非自然现象”。“东方文化”概念虽然歧义叠见且变动不居、受西方话语支配曾含有贬义、多元多重而无实体,但一方面由于约定俗成而被广泛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文明冲突的现实基础和长期东方学研究的学理基础而难以被解构。  相似文献   

12.
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以它出色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以阿拉伯译本《卡里来和笛木乃》《一千零一夜》及印度教、佛教为载体,《五卷书》辗转流传到亚洲、欧洲的多个国家,译本数量仅次于基督教的《新约》《旧约》。在东方与东方、东方与西方的文明交流中,《五卷书》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由于社会风情、民族性格、宗教信仰和翻译者风格等差异,以及时代跨度、文化过滤与文化误读等因素,《五卷书》在各国形成了“创造性叛逆”的变异,甚至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规则和文学话语方式上的改变,即发生文学他国化变化。变异现象发生于文明交流活动的始终,根本上还是要通过对异质文明的比较推进到异质文明的交汇上来,以开放、多元、包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探索其中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与多元化中的文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是现代性的持续伸展与扩张,一如现代化具有多样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复杂的多元多样问题。东亚社会的文化遗产和特定环境,决定了它与西方模式的不同,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启蒙反思和多元性条件下的文明对话,既可以检讨启蒙以来在西方话语笼罩下的价值追寻之缺失,又可以发挥掘井及泉的工夫、重新安立中国文化的重要位置。在文明对话中,注意克服启蒙以来的盲点,尝试建构新的人文精神,便有望开拓出更为宽广的论域来。  相似文献   

14.
东非沿海斯瓦希里城邦国家及其创造的斯瓦希里文化,是古代世界“环西北印度洋文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文化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古代亚非文明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对斯瓦希里文化的认知与研究已经有漫长的历史,其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与成果,近年来随着亚非文明的现代复兴正成为世界性话题,斯瓦希里文化研究也El益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东西文化的交融与互补提供了可能.与此同时,东西文化现代性发生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向发展中的东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启蒙策略、革命策略与退守策略三种文化现代性的建设方案.它们彼此冲突又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发展的复杂的历史状况.文化东亚的客观存在,使得中国及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各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全球化以及现代东方文化发展道路上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深入研究与探讨中国及东亚现当代文学的现当代性之路也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唯一未因外族入侵而导致文化发展中断的国家,中国文化的延续性除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内聚力外,根本因素在于中国文化所诞生的地理环境的保护机制:条件优越的农耕世界为中国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辽阔的文化地域,使得中国文化有足以回旋的余地和应付环境变迁的能力;地理环境的偏远、封闭免除了中国文化遭受其他文明的冲击,保证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7.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文化的地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中国古文化产生并成熟于与外世隔绝的东亚大陆之上 ,属于大陆民族文化。东亚大陆那种一面临海、三面险阻丛生 ,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地理状况是中国古文化产生的地理基础。中国多山的环境、陆路交通又十分困难的自然条件 ,也是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地理基础 ,并在这种互相封闭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 ,形成了典型的宗法家族社会  相似文献   

19.
文化冲突与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文化和文化冲突谈起 ,系统地阐述了各种文化相互间的对立、冲突和撞击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振荡。并根据各种文化间相互的作用和特点 ,依次提出了“诱发源”、“加速器”、“刺激物”、“古老源”等理论 ,较详细地分析了文化冲突对青少年犯罪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老而鲜活的地域文化记忆——论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态学视阈来审视文化名城绍兴的非物质文化资源,以当代的意识发现和承传这份地域文化遗产,对于挖掘越文化古老的生命记忆、保存活态的文化基因,使地域文化呈现出鲜明的载体均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