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北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特殊的政治环境,在吸收儒家"中庸"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光开创性也提出了自己的一套社会控制思想.其社会控制思想主要包括王霸同道、忠君抑君、隆礼重法三个方面,对今天的社会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社会纷乱不息,著名高僧太虚大师通过"人间佛教"理论提出了如何使社会和谐的医治处方.七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些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上有显著的积极意义.本文通过对太虚"人间佛教"、"人间净土"理论的回顾,力图追索出其思想深层理论脉络的特点.认为,太虚的"人间佛教"阐释其佛教人生观与"人间净土"的背后,其理论依据是其世界观——唯识论,故而"真现实"思想成为太虚佛教思想的核心.在梳理太虚"人间净土"思想之余,本文还考察了他的弥勒净土思想,并尝试对这两种净土理论的关系作出一些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研究颇多,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却很少涉及.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既有对"成于乐,游于艺"的艺术美感化的重视,又有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自然美陶冶的倡导,更有对"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社会教化美的强调,系统探讨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并深刻揭示了其社会道德教化思想对加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社会道德建设和塑造民族性格的真切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了进一步认识近代社会"科学救国"这一进步思想和社会活动,论文从历史的角度对其产生、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认为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有效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和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6.
由于黄远生的职业身份特殊、研究材料来源单一等原因,目前学界对其新闻思想的归纳和分析,大多比较凌乱而缺乏系统性,更缺乏对其内在逻辑的分析。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可归纳为"报刊与社会的关系"、"新闻应讲究真实、客观、公正"、"报刊的功能"三个方面。报刊与社会的关系是黄远生新闻思想的逻辑起点,也是其整个新闻思想的宏观框架。报刊的功能观则处于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中观层面。如何办报、什么是新闻则是黄远生新闻思想的微观层面,也是其实践性、操作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尚贤"是墨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尚贤"思想在具有功利性、彻底性、进步性的同时,也具有空想性、主观性、狭隘性的特点.但墨子的"尚贤"思想更注重的是社会要有明确的分工,等级制度不可废,"尚贤"思想是在"义"的指导下对社会现有秩序的改良主张.  相似文献   

8.
儒家"和心"思想的发展历程表明,儒家心灵和谐的基础与核心可以用一个"爱"字来概括。历代儒家"和心"思想的阐发,都是围绕着"统摄诸德"的"仁"来展开的。儒家的"和心"思想,逻辑地展现了儒家由心灵和谐到社会和谐的向度。围绕儒家"和心"思想的"天人"向度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其对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同的社会主流思想,体现不同社会性质和发展水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正在努力践行"民本"思想,但是,带有封建"君本位"思想残余的"官本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根深蒂固。其主要表现为政府机构精简膨胀的循环怪圈、官本位意识、政治权力对公民生活的干预等,并造成行政管理的"人治"、行政效率低成本高、官本位思想滋生腐败、专业技术遭扼杀等危害。应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依法治国;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公仆意识,建设服务型政府;努力营造能上能下、能官能民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一种思想往往有其基础上的哲学"存在论承诺",否则就会陷入飘忽的"无根"境地,马克思的社会理想也不例外。马克思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对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性革命而获得其存在论根基的。"传统存在论"是以抽象性、实体性为基本特征,与之相对,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则是实践论的、生存论的。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与其社会理想具有内在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历史起点的一致性,历史过程的一致性,理论建构的一致性以及践行目标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