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以广西龙胜平安村的旅游工艺品市场为个案,以旅游人类学为视角,结合文化商品化与真实性等理论进行个案分析,试图剖析文化商品化对旅游工艺品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工艺品是湘西旅游业的一块软肋,要发展湘西旅游工艺品,必须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对打造旅游工艺品品牌的意义,挖掘民族文化是打造湘西旅游工艺品品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旅游商品化与长阳土家族廪君神话的复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民族旅游语境中,商品化经常带有贬义色彩。本文通过一个土家族神话廪君神话在旅游发展中重新复活的个案研究,表明商品化对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的影响非常复杂。如果旅游商品化的过程是在当地人的掌控之中,民族旅游可以通向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4.
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前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看法,即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是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该观点值得商榷。作者指出,民族旅游文化商品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在商品经济还非常落后的民族地区,其积极影响远远大于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可以带给民族地区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也可以促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复兴,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本研究选择民族旅游目的地大理和丽江为研究平台,提出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路径:民族文化资源本真性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竞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民族文化精品带动旅游开发、传统民族工艺品引领开发。  相似文献   

6.
民族旅游是动态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为引人关注且争议性最大的开发方式,因为它一方面实现了其经济价值和抬升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却可能会引起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商品化而破坏其真实性。文章通过反思民族旅游中民族文化同化和商品化的现象,阐述了作为民族文化一部分的民间规则的记录性、可操作性和其文化属性以应对民族文化同化的现象,再通过介绍民间规则特殊的内心确信以表明前后台理论的成立。并可通过这种方式保护民族文化,但前提条件是各类参与开发中的主体能够尊重并善于运用民间规则,赋予当地族群依照其民间规则决定可以搬上旅游舞台的民间文化元素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的恶意破坏。  相似文献   

7.
在体验经济时代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面临着新经济形态的挑战,体验将成为旅游产品的价值源泉,文章从旅游产品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去探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必然性,探讨在新的经济形态下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真实性和商品化之间关系.合理地去开发与设计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湖北长阳土家族旅游为例,分析民族旅游发展中具有四对内在矛盾.即国家控制与民族自治、文化独特性与现代性、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原真性与商品化.民族旅游的内在矛盾难以彻底解决,需要在理性认知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地方特色旅游工艺品设计思路——以安徽霍邱柳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性文化赋予了旅游工艺品的地方特色。提升旅游工艺品设计内涵不仅能带动经济发展,更能够繁荣文化宣传。在品牌意识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并赋予旅游工艺品传统特色,开发能够被现代人所欣赏和喜爱的现代旅游工艺品,这将是国内关注旅游工艺品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从旅游人类学的视角透视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文章指出文化真实性、文化商品化、文化涵化等是当今西方旅游人类学家探讨最多的问题,因为它们涉及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以云南旅游工艺品的开发为案例,探讨了以上问题,并指出在现代化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也需要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发展,并完成其自身的过渡与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