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舟 《职业》2016,(36):96-97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宏观目标,国务院正在部署实施的《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推进,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制造2025》对技能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职业教育要抓住机遇,及时变革,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打造大批能够胜任现代制造业的复合型技能人才.本文针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历史发展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和"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创新驱动,质量为先"本身就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根本,在数控发展了几十年的现阶段,"2025中国制造"又对数控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浅析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是最迫切最实际的改革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产业分工正在"重新洗牌",许多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看好中国市场,将部分制造业进一步向我国转移,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工厂.制造业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制造业要打造"中国制造"的品牌,要真正成为"世界制造加工中心",必须要有先进的制造技术与一大批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人才作为支撑.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刘绍伟 《职业》2017,(23):95-96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将制造业列为优先发展的方向.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的提高,多轴加工人才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多轴加工人才的培养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的使命.本文阐述了关于多轴加工教学的模式和多轴加工编程观念,以及CAM软件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6.
刘斌  黄仲庸 《职业》2017,(4):88-90
我国的制造业经过30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自主发展,又经过30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开放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推进,对中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广州制造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亟须转变发展方式。本文详细分析广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剖析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研判广州制造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探索对接"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有效路径,通过产能合作破解广州制造业发展难题。最后,本文围绕战略规划、人才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保障"广州制造2025"实现的对策建议,促进广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广州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率先建成"中国制造2025"全国试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8.
"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号角.职业院校要紧跟行业企业发展步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实际,以"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抓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培养效能.本文借鉴国家职业培训包开发理念,就如何立足于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实际,依据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结合企业职业岗位实际需求,积极引入新工艺、新技术对国家职业标准进行提升,加强与技能竞赛标准对接,普遍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了将传统的制造业实现"智能化"和"服务化"升级转型的要求。智能化生产系统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影响是全面的、根本的,面对新的工作模式,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智能化生产体系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有企业的深度介入,本文进一步探索了打造校政企行分段培养、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0.
何智慧 《职业》2017,(28):43-44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数字制造工厂充分体现"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学习和掌握数字制造工厂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基于数字制造工厂建设浅析中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随着德国提出的工业4.0,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那么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呢?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又有着什么必然联系?本文以此为视角,探究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广州制造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机遇,亟须转变发展方式.本文详细分析广州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剖析目前存在的发展问题,结合“一带一路”战略,研判广州制造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比较优势,探索对接“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有效路径,通过产能合作破解广州制造业发展难题.最后,本文围绕战略规划、人才建设、创新驱动等方面提出保障“广州制造2025”实现的对策建议,促进广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广州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率先建成“中国制造2025”全国试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全国两会将"工匠精神"重点提出,高职院校今后的努力方向就是培养新时代的工匠型人才,使优秀技能型学生成长有通道、发展有空间、社会有地位,大力弘扬培育精益求精的新时期工匠能手.2017年2月,辽政办[2017]32号文件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跟进"中国制造2025"计划,并着力培养以辽宁大工匠为代表的专业工匠人才.基于上述,"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但是在世界上的制造业名企中鲜有我国企业.2014年12月,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争取在2025年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这对技校数控专业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析技校数控加工实训现状,以期探索出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吴中雷 《职业》2024,(6):14-16
智能制造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深度融合的产物,发展智能制造也是《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的战略目标。智能制造专业是焦作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的省重点专业,也是新兴的优势精品专业。本文针对学院开设智能制造专业的现状,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教学理念转变、智能制造专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专业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综合阐述智能制造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期促进学院整体办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智能化"与"互联化"将是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方向,能否抓住新产业革命的机遇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我国占据未来全球新经济、新产业价值链高端地位的关键。为此,应以"工业物联网"为抓手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智能机器人"为核心推进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开放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陈宝华 《职业》2017,(28):72-73
智能制造正在改变工业企业生产模式,对机电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机电专业应顺应市场的需求,为企业提供更具实用性的机电类人才.为此,本文以机电专业工业机器人为方向,提出通过企业调研、市场分析等,在原有基础上,调整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以赛促学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中国制造2025"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颁布、制造强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实施,我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我国与其他国家在技术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企业引进的设备、技术资料是英文原版,再加上广泛采用外资企业产品设计图样、质量标准、各类技术文件,因此通晓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外资企业争先招聘的人才.对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要求职业院校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必须坚持"专业+外语"的模式,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让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黄益飞 《职业》2016,(3):24-25
建设制造强国,需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而技工院校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本文就技工院校如何把握机遇实现创新驱动,培养符合"中国制造2025"时代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于明言  兰洋 《城市》2018,(1):76-79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 赋予天津"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天津作为我国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发展基础较好,理应在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 制造强国建设中走在前列,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装备制造业是天津首个万亿产业和第一大产业,是天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重要方面.笔者研究了天津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梳理了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加快天津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