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古代汉文佛典对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大宗教。婆罗门教在中国的影响不及佛教的影响大。但中国古代汉文佛典中有着大量对于婆罗门教思想的记述。这些文献材料中保存了不少印度本国没有保存下来的内容,它们对完整准确地理解印度婆罗门教的思想有重要意义,对研究佛教与婆罗门教的主要差别或不同特点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当时印度出现了与正统的婆罗门教相对立的沙门思潮。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佛教和耆那教。沙门思潮的出现,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婆罗门教受到了挑战。作为祭司贵族集团的婆罗门,坚持“吠陀天启,婆罗门至上,祭祀万能”,把早期朴素的吠陀信仰,变成了一套烦琐的宗教仪式。婆罗门文化向东迁移后,在下层人民中出现了一种俗信  相似文献   

3.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4.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8,(2):59-63,95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思辨性较强的两个宗教.两教对事物的基本形态类别问题都十分关注.它们的大量文献中均有这方面的论述.佛教在其发展中形成的主要分支和婆罗门教中的主要哲学流派,分别提出了系统的事物形态类别划分理论.二者的这些理论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分析和归纳两教的这些内容,对在总体上把握古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理论特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6.
吠檀多哲学自古代至现代一直是印度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也是当前印度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吠檀多和婆罗门教——印度教很多派别的信仰和实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这些派别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吠檀多在传入国外后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吠檀多的起源和发展,吠檀多的基本派别及其在理论上的分野,吠檀多与印度教、佛教等关系,吠檀多的现代思潮和对西方的影响等等作一概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9,(4):99-111
佛教和婆罗门教中的修行理论是两教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一些核心观念发源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在后世又不断丰富。两教的修行理论涉及宗教戒律及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涉及禅定或瑜伽的内容,并且与两教的世界或人生现象的主要哲学观念相关。比较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0,(3):124-133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派别。两教对宇宙万有或自然现象都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佛教中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中的“句义论”展示了两教在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它们都被认为是达到其各自最高境界的重要智慧。这两种理论在分析事物或现象时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梳理和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认识印度思想以至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吠陀奥义书中确立的婆罗门教的基础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吠陀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和现代印度教教徒的圣典 ,在印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其中包含的婆罗门教思想的基础观念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佛教与印度现代社会是什么关系呢?尽管今天印度的佛教徒只有五百多万,仅占总人口的0.7%,但是,佛教思想和文化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却是不可低估的。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在其兴盛的一千多年中间对印度的思想和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因为在其沉寂的数百年中,它的许多思想也被印度教所吸收和容纳,从而变成了印度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佛教的思想文化融汇于印度思想文化之中,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因素。佛教对现代印度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阅读一下印度现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对佛教及其思想的评述,就可以清楚…  相似文献   

11.
印度神话是世界各民族神话的重要宝库之一,其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派系复杂,大体上可分为原始部族神话、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佛教神话、耆那教神话和其他神话等五大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主要记载于卷帙浩繁的《吠陀》文献(包括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和传承经典等)、《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往事书等典籍里。本文拟以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神话为例,探讨一下印度神话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59年汤用彤先生就告诉我们:“中国佛教汉文翻译和著作中保存了不少印度哲学的资料,过去中、外人士已多有发掘。现在为着促进对印度哲学方面的研究,我正在编一汉文中的印度哲学资料汇编。——在大藏经中广泛抄集,……目的为今后研究印度哲学者之用,……。”汤先生已去世多年,而此汇编迄未问世。最近,我整编了汤先生的遗稿,从中得到不少教益,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略述汉文佛经中关于佛教哲学以外的印度其他各派哲学的记载和论述,并谈谈印度哲学对中国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一释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远古一切思想、宗教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并加进了众生平等修行学说。它强调自悟,排除婆罗门僧侣特权地位,大大简化宗教仪式,用大众化方言传道,在婆罗门教力量比较薄弱的地区发展起来。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统治时,佛教似乎获得了独尊地位,阿育王派子女率僧团出国(去斯里兰卡,还可能去过叙利亚、埃及、马其顿等地)。佛教随帝国的对外扩张与贸易活动,向许多国家传播,阿育王以后三四百年间,佛教取得了惊人的进展,逐渐成为最早的世界性宗教。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神话仍处在吠陀神话阶段,所以,在巴利语三藏中,很少提及毗湿奴和湿婆。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社会,宗教和神话密不可分,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在佛教产生之前,婆罗门教神话早已存在。婆罗门教神话按照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吠陀神话和史诗往世书神话。吠陀神话是多神崇拜。史诗往世书虽然也是多神崇拜,但已经确立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佛陀时代的婆罗门教神话仍处在吠陀神话阶段,所以,在巴利语三藏中,很少提及毗湿奴和湿婆。  相似文献   

16.
一、印度教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吠陀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只是同一种宗教演化的三个阶段。印度教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古代吠陀教,中间经过婆罗门教时期,才逐步演化为印度教。虽然印度教和古代吠陀教和婆罗门教在崇拜的神灵、祭祀的形式、派的划分等方面有所变化和发展,但是它们的本质没有变,信奉的宗教经典和基本信仰基本上是同一的。吠陀教和婆罗门教的重要经典,如四部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一直被印度教作  相似文献   

17.
一龙树是中国佛教很多宗派自诩的“始祖”,印度大乘佛教的奠基人,也是中观派系统理最早的阐述者。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一种模式,为佛教后来很多学派所继承,在印度和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对龙树的哲学,特别是辩证法的思想作一概略的论述。一、龙树的生平和著作关于龙树的生平虽经世界各国很多佛教学者多方面的考证,到现在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如果我们剔除龙树传记中的荒诞成分,大致可以对他的生平勾出一个轮廓。龙树约在公  相似文献   

18.
孔雀王朝至笈多王朝建立前印度妇女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孔雀王朝(公元前324年)到笈多王朝建立(公元320年)以前,这段历史时期在印度历史上是比较重要的。这时沙门文化逐渐衰落下去,而婆罗门文化则逐渐重新占优势,并日益在印度人的行为处世、伦理观念、价值评判上取得“正统”地位,与此相应,众所周知的印度妇女地位所独有的某些特点也于此时基本形成。可以说,印度父系文化观念的强化是始于此时。此时婆罗门立法家们对妇女所制定的清规戒律明确化、具体化,包括有很多法律内容的两大史诗于这一时期最后成书,各种《往世书》、《法经》、以及婆罗门教最重要的法典《摩奴法论》也编定于这一时期。婆罗门教的这些权威经典对妇女一生的各个时期,妇女的义务和责任,妇女在家庭和婚姻中的地位等各方面,都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规定。如  相似文献   

19.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09,(1):106-118
印度独立后,虽然发生过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在总体上还是保持了社会的安定和统一。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之外,还有文化上的原因。本文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了印度传统文化中许多有益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与观念,如印度教的包容精神、达摩观念,佛教的大慈大悲、普度众生思想,耆那教的非暴力思想等,论述了这些思想对印度社会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指出文化上的影响,从长远的角度看,甚至比政治经济的影响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本书是叙述从佛陀到阿育王这段印度历史的一部专著,作者崔连仲。全书共32万字,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在引论部分首先回顾了从印度河文明到恒河文明的整个历史,从印度的史前文化到婆罗门教的产生都分节做了说明,可以使读者对整个印度古代文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