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新时期启蒙理性仍将女性安置于家庭中,"贤母良妻"是典型的中国女性气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家庭作为封建专制政治的基础,遭到激烈批判.庐隐、沉樱、冰心、凌叔华通过她们的小说创作,探讨着女性与家庭的关系,以及理想的女性气质.一方面,家庭被怀疑为阻碍女性获得人格独立的"藩篱","贤母良妻"的女性气质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出走的"娜拉"并未在社会上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为推进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与建设,革命志士从三方面展开中国近代人文精神的时代构建:一是近代人道主义的理论阐释主要围绕仁爱、博爱与人道等方面展开;二是中国近代道德学说的初步构建主要关涉理论有清算"三纲之说"弊害、废除三纲设立道德之法律、彻底改造固有家庭伦理、积极构建近代社会伦理与努力发展近代政治伦理等方面;三是近代理想人格的时代塑造突出表现为努力清除国民劣根性、积极谋求"立人"、极力推崇革命人格与塑造健全国民人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认为"欲新吾国当新吾民",通过考察西方近代国民理论及近代国民人格,梁启超借鉴严复"民德、民智、民力"概念并拓展其内涵,从而形成特有的集"道德"、"智慧"、"力量"三维一体的近代中国国民人格观,开启中国国民人格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伴随新旧政制鼎革,现实人格堕落至极,上流社会、知识群体与学生群体等深陷其中,道德危机与国家危机空前严重。一些士人深表忧虑,直接发出了人格救国的强烈呼唤。他们所崇尚之人格并非传统式理想人格,而是合乎民初现实需要、具有基本国民素养的近代国民理想人格。因理想人格并非与生俱来,需待后天培养而成,他们遂将目光投向教育尤其是人格教育,力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实践教育等有机结合,欲藉此达到塑造国民理想人格之目的。  相似文献   

5.
2 0世纪 11- 2 0年间 ,时人以《正谊》、《大中华杂志》、《庸言》等杂志为阵地 ,深刻批判“官国”“恶精神”共存 ,道德堕落、名实相悖 ,吏无廉耻、人格卑劣 ,人心衰败、风纪凌夷 ,社会思潮隳堕、衣食消遣盛行等弊端 ,围绕共和以道德为精神 ,道德与时俱进、因时更张 ,充实共和国道德精神、重塑国民人格与政治人格、完善具体道德规范等方面展开理论诠释 ,欲藉反省自爱、砥砺名节 ,外在逼迫、法律为高 ,道义示范、上下互动 ,重社会轻政治、理性对待中外文化等重塑近代理想人格以达到救亡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述了在价值取向上以爱国为核心,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德私德、义务权利统一,在道德内涵上国民应具有独立自由平等、合群团结尚武之精神,在人格范型上崇尚近代国民人格等思想,并积极诉诸实践,最终以蹈海殉国方式使这一道德救国思想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7.
道德祛魅与人性张扬:民法人格价值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稽近代民法以来人性理论与民法之关系 ,必须寻求一个价值平台或介质 ,罗马法虽然以法律形式确证了私法权利 ,但却未能从深层次领域阐释私法权利存在之必然性 ,正义理念也必须依赖于自然法与神之秩序。近代民法以近代哲学之转型为契机 ,从人性角度论证了传统私法制度存在之合理性与合法性 ,更进一步确证了人性与民法价值体系与诸项制度之间之必然因果 ,上述成就之取得均有赖于近代民法对人格制度之近代化改造与创新。本文以近代民法为基点 ,参酌罗马法之近代演化 ,重点探析民法学人格制度之历史构造及其演绎历程 ,进而辨明人格制度之价值基础 ,阐释人性与人格在近代民法中的相互融汇过程 ,最终为近代民法本体论转型之必然性作出合于历史理性之诠释 ,并就民法学研究中相关误区进行证伪解蔽。  相似文献   

8.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家庭医疗观念逐渐退出中国医疗舞台。迨至民国,西医影响日显,然而因医疗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医疗事故亦随之增加,医患纠纷不断。此外,军阀割据,社会纷乱,社会价值取向发生转变,医师职业操守弱化。新文化运动后,废除中医之声日隆,中西医之争加剧,医界同道间相互攻讦之事时有发生。鉴于此,时人对医师道德日益重视,医师人格、医师与病者关系、医师与同道关系等成为医师道德改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刘禾“国民性神话”论的指谓错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证刘禾的"国民性神话"论主旨在"跨语际"批评下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学进行颠覆性的后殖民批评,忽视了中国近代据英文引入的国民性观念及其定义、中国儒文化传统观念向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的汇聚,而将西方殖民主义所"构建"的本质主义的"国民性神话"指认为中国近代的国民性观念,属于指谓错置.论述近代中国流行的国民性观念主要是梁启勋由英文引入并定义的国民性观念,它引入和定义之初便排除了本质主义.之前,中国儒文化中早已存在着含义与之接近的诸如"民性"、"移风易俗"、"变化气质"等观念.到晚清它们一起汇聚到国民性、国民性改造观念之中,实现了传统观念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0.
在戊戌维新至护国战争前的近代情境内,国内报人的思想与人格出现分流、嬗变,李伯元、黄远生是其中值得关注的两位,他们的人格在其时新闻界独具一格.可以借用时人诗句概括李伯元的人格形象游戏主人昂首搔;用黄远生自己的话来表述他的人格嬗变故我-真我-新我.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清末民初传播西方自由主义思想最重要的人物,他把自由看作是近代社会发展之精神动力,对国民的自由权利、独立人格、精神与思想自由予以高度关注,同时对西方的自由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诠释,为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政治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由于受中国近代的救亡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结的影响,梁启超最终将其"自由"思想的落脚点放在了"群"和"国家自由"上。  相似文献   

12.
元典儒家君子人格的核心是尊道而忘势、从道不从君,孔子和孟子忠实践履了"仕官"的人格之 "正",呈现为价值追求之生命难堪,却向后世昭示了"道"的伟大。汉儒的理想人格集中体现为"三纲"背景下 的圣贤崇拜,程朱陆王的圣贤气象主要是在心灵世界描绘和用劲的理想人格。从臣民的依附性人格到公民的 自主性人格的呼唤与追求,是近代中国人终于探索到的中国问题的核心和民主自由之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森有礼是近代日本最早提出以国家介入方式来创造国民的体制内官僚。他认为"创造国民"的途径是教育,重点在培养"好臣民";要以天皇为"神圣的道具"来创造新传统;通过师范教育和兵式体操来培养有敢为之勇气和善忍耐之国民。对国家责任的自觉担当是其创造国民的思想来源;其国民教育思想存在着培养"臣民"和创造"国民"的矛盾,消极自由观与积极自由观也并存于其中;其思想变成政策,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影响。其消极影响在于:对他者(非国民)的排斥逐渐演变成对他国的肆意侵略;客观上散布了国民为国"杀人成仁"和"为国而死"的思想;为天皇制国家主义的推行奠定了民众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孟子在继承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基础上,对"士"人格做了详细、全面的阐释,实际上奠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格的原型。孟子"士"人格的思想特质可归结为三方面:一是士志于仁义之道;二是重道轻仕、士以师道尊于君;三是士以成为具有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为目标。继承和发扬孟子"士"人格的思想传统,对于当今时代知识分子和广大国民塑造和培育理想人格,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二三十年间,民族危机与人格危机普遍弥漫于国民心中,这场危机的实质可表达为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民族和人格的"认同危机".如何解决民众的"认同危机",构成了当时一些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的重大问题.清末"维新派"的"新学"、"新政"与"新民"运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的"国民性改造与革命"之论争;辛亥革命前后一些先进中国人的"国民性批判与新人说"的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界"国民性改造的三种主义"的主张等等,这些变革与主张尽管在时间顺序上有阶段性,也存在一定的叠加和交叉,却清晰地表明了此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的演进历程:从传统教育思想的瓦解到"新民"教育主张再到"国民性改造"教育主张以及如何改造国民性的主义之争.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近代"兴女学"思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兴女学"思潮是近代社会思潮中的闪亮之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源于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救国图存的需要以及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和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它的内容包括贤妻良母主义、男女平等和塑造女性健全的人格等等."兴女学"思潮为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近代著名思想家、政论家梁启超构建的国民政治理论认为:国民是具有独立、自由、平等人格, 享有权利、负有义务、有良好公德的国家主人。国民政治是法治政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国民政治的实现、维持和运用。其原动力皆在国民自身,国民应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活动。他的这一思想在当代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内忧外患的时局促使中华民族从自在的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内地知识精英与边疆民族的交往互动对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起到积极作用。文章尝试运用"知识史""概念史"等方法,从个人生命史的视角,探讨任乃强如何超越传统的"华夷秩序"观,以边疆民族为"主位",重新思考边疆民族与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并探索与思考"中华国民之一体"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与中国传统哲学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不同,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观念在理论上完成了近代人格观的转型。冯契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想人格出发,经过近代的哲学革命,在理论上阐述了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的可能性与实现途径。这里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由"宗法社会"而"公民社会"、由"现实社会"而"网络社会"两个方面,论述平民化自由人格在现代社会何以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人口高死亡率是李廷安关注妇女儿童卫生的重要原因。李廷安认为妇女卫生不仅关系到儿童身心健康、家庭幸福,而且影响到家庭经济;一国国民之强健与否,与其国民在儿童时代之身体状况有极大关系;今日有健康的儿童,明日就有强盛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