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带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伟大飞跃。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前,我们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要充分认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意义,并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何成学  朱新玲 《创新》2009,3(12):61-68
中国特色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产生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的两大理论成果,博大精深,内涵极为丰富。两大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理论成果。因此,两个特色理论都带有许多中国特色。通过考察两个特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诸多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70多年来在理论上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本文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了概括,提出这一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基础上,经过党的12大、13大、14大的总结和升华,现已基本达到成熟的程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阎树群  任晓伟 《唐都学刊》2013,29(2):123-126
深入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坚定理论自信,就必须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必然性、内容的整体性和体现的时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科学回答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科学以来,已经走过了140多年的里程.在这将近一个半世纪里,它从学说变成了社会主义实践,从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到多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飞跃.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改革浪潮,是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又一次历史性的飞跃.这次飞跃的意义,就在于它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从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选择具有本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模式.我们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这次飞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任务,就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实现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7.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运用、发展和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三次历史性的飞跃,这三次飞跃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划分这三次不同的历史性飞跃,主要依据的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带来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党和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于道路和理论,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做出阐述;而作为制度则是首次明确提出,全面科学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外在表现和制度保障;需要在改革开放和不断借鉴其他各国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中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0.
尹清亮 《探求》2002,(6):7-9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在领导人民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同变化了的党的建设实践相结合,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逐步形成了一个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的,特色鲜明的、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思想观点构成的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飞跃。  相似文献   

11.
China’s opening up since 1978 has been a historical process of continuous expansion and deepening. In the course of this process, Chinese policymakers and the mass of the people have gradually deepene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world, especially its role in the world, have been constantly adjusted.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adapted to and was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it then became engaged in participating in and improving that system, and then became an advocate and leader in the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Moreover, in practice, an incremental series of coherent open economic policies and theor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facilitate an open economy have come into be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practice of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s not only a good fit with China’s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the Huainanzi/Sima Qian Theorem, under which people benefit by exchanging their surplus goods for those that they lack, but is also explicable in terms of modern economic trade theories. With the ent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the new era and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still needs to open further to lead and promote mutual and shared openness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o as to create good international conditions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building a world of lasting peace, universal security, common prosperity, openness, inclusiveness, cleanliness and beauty.  相似文献   

1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经济、政治、党建、文化、民族统战、对外开放、祖国统一等各个方面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尤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新境界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标志着我们党又一次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即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不问断地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创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领导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前提、思想保证、物质基础,创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外部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创造了一系列独创性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提出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贡献,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做了充分的思想酝酿与理论准备,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形成的历史和逻辑的起点,而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条指导原则。毛泽东在探索中既留下了成功的经验,也留下了失误的教训,这两方面都为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因此,不论是从历史实践上还是从理论逻辑上说,毛泽东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探索者和先行者。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与当今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资本和市场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主义,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利用资本主义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想面临诸多挑战,应对这些挑战,破解当代人类发展的历史之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5.
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要从群众的实践要求出发,而不是从经典文本出发;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观;在总结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用创新的理论引领党和群众一道前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增强理论体系的亲和力;重视宣传教育,更重视用实践说话;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引领群众前进的方向;运用大众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强化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目标。深入研究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探索推动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新中国60年的历程大体可分为前后两个30年。前30年,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为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30年,党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创新突破,锐意进取,实现了科学发展,国家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两个30年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前30年为后30年奠定基础,提供经验和教训,后30年是对前30年的继承、校正、发展和创新。两个30年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否认任何一个30年都是对历史的阉割。  相似文献   

17.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economic growth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up 40 years ago. The prime mover and key driver of these amazing achievements originated in China’s transformation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from a closed economy to an open economy.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 various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upgrading also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40 years has applied, and proven effective,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more importantly, based on the realities of China, it has contributed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leading China along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the new era, China is committed to building a modern economic system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of innovation, coordination, green development, opening up and sharing.  相似文献   

18.
张燕辉 《唐都学刊》2005,21(5):155-157
苏共二十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有着深远的影响。探究其中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成因的理解,而且对于今天改革开放以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开拓,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性经济危机与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将维持正增长的强烈反差对比之下,重新审视中国坚守的方向和走过的道路,意义非同寻常。共和国的前30年为后30年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和国的后30年继续进行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详尽的蓝图,而是有没有认清社会主义方向的视野,有没有不折不挠地迈向社会主义未来的勇气。尽管今天的中国还存在着大量问题,面临着多重严峻的挑战,但只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未来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