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朱强  阎子刚 《职业时空》2009,5(6):44-45
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深入研究高职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二阶段准员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在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和实施模式、考核评价体系、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物流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方案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高灵芝  丁锐 《职业》2014,(11):8-9
2014年1月13日,浙江省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在新校区礼堂举行了“推进‘现代学徒制’暨校媒合作项目启动仪式”,宁海县广播电视台正式成为该校影视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基地.近年来,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积极探索专业与当地产业巧妙结合之路,从而拓展专业宽度,进一步推进“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专业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谢述双 《职业时空》2008,4(6):161-162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2+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4.
王艳梅 《职业时空》2008,4(10):73-73
自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便得到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肯定,也在工科专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中,在“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引下,涌现出一批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国家示范院校。然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文科专业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会计专业还停留在学科教育的局面,滞后于工科专业的发展,其原因是会计教学中没有找到适用的“工学结合”操作方式和应用条件。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瓶颈的关键是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核心课程开发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医疗服务的“社会工作化改造” 所谓“社会工作化改造”,就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专业方法和专业服务对原来传统政府工作模式予以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的过程和所有活动,改造的社会性结果是将以往政府“行政管理主导”的社会服务模式升级为‘专业化社会服务主导”的社会服务模式。实质上,社会工作化改造的精髓是,当前推行的社会工作制度并不是现有政府工作以外的新东西或“入侵者”,  相似文献   

6.
卢菊洪  吴小明 《职业》2011,(30):179-180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更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打破技能人才培养“瓶颈”的关键措施,是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各个学校应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形成适应区域、地方、学校和专业的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出适应社会时代需求的模具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于2002年被确定为河北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教学经验的积淀与改革,总结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多年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发展高职教育、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的保障。按该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基本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结合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论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笑珍 《职业时空》2008,4(7):14-15
伴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工程教育经历工程经验到工程科学再到工程实践的发展过程。“从传授工匠的技艺技能开始,到引进科学原理,再到将科学、技术、非技术融为一体以强调工程的实践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美国的工程教育一路走来,在经历‘技术模式’与‘科学模式’后,正在实践当前的‘工程模式’,并且不断地面向未来进行探索和改革。”大体说来,美国工程教育经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中职物联网专业顺应国家产业转型需要而开设,是一种新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三证书、四阶段”培养模式的实践为基础,阐述了该模式的含义、实施方法、实施条件,并提出了后续思考的三个问题。该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具体实践,对探索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益民 《职业》2015,(6):14-15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向着健康、特色的方向发展,在启动国家中等职业示范校建设项目以来,各示范院校根据专业特点、办学特点、行业特点等不同程度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岗位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双师素养的教师队伍培养、校企深度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辽宁技师学院本着“德育为根、成人为本、技能为先、成材为重”的育人方针与教育理念进行示范校的建设工作,推行“一体化产学工厂”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企业生产实际与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目的,使学生成为“职业+专业”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2.
孔青  王传杰  刘建升  王育虎 《职业》2013,(35):148-149
技工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是新形势下服务“三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发挥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服务‘三农’建设模式”的角度出发,结合本院的情况,对技工院校如何服务“三农”建设的模式和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3.
谢和书  陈君 《职业时空》2009,5(3):70-71
“半工半读”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它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实行工学交替、培养高技能人才有效的职教模式,应采取措施推动“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经济双循环背景下技工院校物流人才动态“闭环式”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济双循环理论概述以及物流人才培养在促进经济双循环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闭环式”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并基于该模式进行了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最后,针对动态“闭环式”培养模式,提出了专业教育优化策略。通过建立与物流行业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搭建行业合作平台,有助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以适应经济双循环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5.
运用工学交替“滚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本文结合作者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工学交替“滚动式”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阐述了工学交替“滚动式”模式的优点和应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淡睿  徐谦 《现代交际》2014,(2):201-202
现代学徒制是近年来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广泛推行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指引了方向。本文以我校民族饰品设计与制作专业的建设为例,探讨“现代学徒制”在中职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唐创 《职业》2014,(6):56-56
本文重点论述技工学校如何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学训交替、工学结合”的总体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从而达到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采用学训交替形式,建立实施工学结合的“三段两层”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黄依珍 《职业》2011,(30):176-17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学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作为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部分,高校党建在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以"以‘本’为本"教育理念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高校服务型党组织的特点,指出高校党建应健全党建体制、促进党务和业务协同发展,将支部品牌建设与服务师生结合,不断提升为师生服务的能力,提升本科教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危圣霞 《职业》2016,(12):68-70
本文就学前教育专业“园校接轨,学教结合”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在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园校接轨,学教结合”培养模式,重构保育与教育能力并举的教育理念,加快课程改革的步伐,构建基于“一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满足常规教学体系的实习基地,造就适应专业教改需要的师资队伍。学生专业技能能力大大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在合作的深度广度方面引发了思考,以实践促进技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