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转文化传播”是“跨文化传播”在新全球化语境下的升级。活跃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洋网红不仅将国外的讯息带给中国受众,而且对中国的本土文化进行加工再生产,客观上践行了“跨文化传播”和“转文化传播”两种范式。本文从“洋网红”现象出发,结合“跨文化传播”理论和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以B站UP主“我是郭杰瑞”为例,从传播的广度、深度、参与度、情感评价四个维度比较“转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跨文化传播”能引起广泛的受众参与,在传播认同度、传播广度、传播参与度上优于“转文化传播”,但在诉诸情绪方面不如“转文化传播”更能引发受众深层的情感共鸣。本研究为“转文化传播”这一新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未来我国的对外传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政务微博顺时而生,成为我国政务传播开放体系的先行者。我国的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其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政府要构建WB2.0时代政务传播开放体系就要适应社交媒体"话题"模式,合理布局定位各类社交媒体在政务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塑造体制内网络红"V",破除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3.
以YouTube、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媒体对国际传播范式和文化传播方式带来深度渗透和冲击,成为许多国家高度重视和积极利用的传播新领域,显现出在全球传播中的显著效应与战略价值。当前,中国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中的文化走出去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亟待加强和提高,文章以YouTube具有一定传播热度的视频为对象,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效应与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强YouTube语境下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因特网带来了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人类传播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尤其是使跨文化传播进人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传统大众传媒时代,异质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极大地受到大众传媒“把关人”的局限,而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使异质文化之间的交流在时间上更频繁,形式上更直接,内容上更广泛。然而,东、西方(主要是中、美)之间通过因特网实现的跨文化传播也是不平衡的,即中国输入、输出的信息都远远少于美国。中国应该重视因特网作为跨文化传播媒体的作用,一方面组织力量,加强英语网络出版物的发布,用国际通行的语言直接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同时应大力开发汉语信息资源,促进因特网在国内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是消费者自由开展口碑传播的重要平台,具有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六度空间理论、自组织理论和长尾理论等,结合信息传播流程和关键节点的分析框架,根据社交媒体负面口碑在个体、群体及媒体等3个层面上的传播与扩散机制,提出了以个体社交网络为核心的传播单元模型、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自组织传播模型以及以跨媒体传播为特征的口碑扩散模型。其中,单元模型揭示了发布者类型、口碑表达方式及接受者与发布者关系的重要性;自组织模型反映了负面口碑在社交媒体中通过网络和人际规则由无序走向有序;口碑扩散模型体现了社交媒体成员的角色多元化以及媒体之间的竞合关系,系统解释了社交媒体负面口碑破坏力不断放大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跨文化传播中,国别文化元素的运用和表现至关重要,该文以获2010年纽约广告节金奖的《水墨篇》为个案,对其中所使用的具体的中国元素进行了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的分析,总结出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中国元素在国际广告中的使用技巧,包括巧妙使用红色、追求水墨效果、中国元素的世界性语言演绎、以及价值观与广告元素的使用禁忌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各类形式多样的社交网站激增,社交媒体用户也达到了前所未用的规模,新兴的社交媒体正以风驰电掣的速度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一场社交变革.本文正是以互联网用户的传播诱因作为出发点深度解析用户的社交媒体使用行为,进而对企业的社交营销给予建议.通过研究表明,用户的社交传播动机可分为:自我表达,身份认同;信息易感,资源分享;利益驱动,行使传播权三种类型.以用户的心理动机为理论基础,结合微博、微信等给媒介平台的属性为企业的社会化营销提出了三大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若干具有重要性和典型性的国际社交媒体中采集、过滤、选取具有高传播热度的帖子进行内容挖掘和定量分析,考察国际社交媒体热点传播内容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呈现特征和差异。中国文化的国际社交媒体传播在文化形象构成、文化内容视野、国际文化关系等方面具有“传统化形象”“日常化元素”“交互性语境”等丰富的呈现特质,不同的社交媒体热点内容也有其不同的侧重。我国需从日常挖掘、地方塑造、立体建构等多层面,加强和改进新语境下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9.
随着媒体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社交媒体已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策源地和传播源。既往高校舆情研究主要聚焦于特定对象、特定时段、特定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缺乏对社交媒体用户传播行为的学术聚焦。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通过建模和回归分析探寻影响社交媒体用户参与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相关影响因素导致的传播行为差异,为高校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情治理提供事实依据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后西方时代"来临及中国崛起的国际政治背景下,好莱坞电影所建构的"中国形象"不同以往,折射出西方国家所隐含的新的政治文化意愿,但始终是以一种西方为中心和主体的文化策略为前提。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影需积极建构跨文化传播中自身的主体形象。目前中国电影的跨文化输出存在各种问题。以打造"中国梦"作为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文化内核,并增强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异质文化里相似性文化基因的传递将会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认识新时期以来中国多元的文化背景,是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儿童电影文化传播问题的前提。纸质媒体的儿童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担负着对儿童进行正向文化传播的使命,然而在历史新时期它与纸质媒体一起被边缘化;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以电视、网络为表征的现代传媒,然而渗透其中的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与大众文化意识,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周边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冲击波,同时西方的影视、动画涌入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价值观。这种跨文化的多元文化生态态势,构成了中国儿童电影文化传播的背景,中国儿童电影肩负着传播民族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微博为例,阐述媒体进入社交网络后,新闻开始出现社交化的性质,且因为用户公民意识的提升和社交化新闻的易得性和及时性,社交化的新闻更易得到用户们的肯定与接受.在社交化过程中,新闻和媒体都在发生着变化.媒体与用户开始平等、传播网络出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再建构、新闻的传播生产运营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社交化,新闻内容也更加平易...  相似文献   

13.
"逆文化"现象是21世纪全球网络跨文化传播日渐严重、不可忽略的文化失衡趋势。中国网络新闻传播的逆文化特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悖逆,以及与外来文化共融中产生的文化变异。如何调控网络传播的逆文化状态,将成为21世纪中国网络媒体及新闻传播理论界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在对外新闻报道与对外传播中的巨大优势,各主流媒体纷纷创办了自己的对外传播版本--网络英语媒体.网络英语媒体是我国对外传播的主渠道和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开展国际新闻报道竞争和争取舆论的阵地之一.本论文针对我国网络英语媒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国对外传播从业者及网络英语媒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林小榆  陈纯 《国际公关》2023,(19):158-160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探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时代下活跃在海内外社交平台的“洋网红”在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其跨文化传播现象值得深入研究。本文结合跨文化共情传播相关理论,分析“洋网红”的跨文化传播特征,以此表明借助“洋网红”让中国故事“出圈出海”是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的有益尝试与可行路径,应挖掘培养更多的优质“洋网红”成为他者视角下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与传播者,同时积极在海外社交平台开展交流合作,让中国声音在世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6.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武术文化的传播必须在新媒介环境下不断创新。中国武术作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体育实践形式,广泛参与世界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为我国武术文化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网络、影视、报刊等媒介为传播手段的武术文化活动日益频繁,说明新媒介环境下的中国武术文化传播对武术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的"走出去"和国际传播面临新媒介语境带来的巨大契机和挑战.YouTube是重要和典型的国际新兴媒体,具有自媒体、 视频媒体及社交媒体等多种特征,同时也是规模和流量居于全球领先的重要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挖掘、 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中国文化在YouTube的传播效果进行研究,从包括内容、 传者等在内的多层面分析其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容丰富度、 内容倾向性、 内容话题度、 内容类型、 传者影响力、 传者扩散力与中国文化在YouTube的传播效果具有显著相关性.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优化对策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的出现,给全世界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利用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开发中文信息资源,推进网络文化多元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将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网络传播相结合,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试析当前跨文化传播中力量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殖民主义彻底打破了文化的自我进化机制,而后殖民时代的文化新殖民主义秉承了殖民主义的气质,日新月异的大众传播技术,伴随着具有全球野心的跨国媒体的出现,使得奠基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跨文化的传播更加复杂化。我们看到,大众传媒媒介的策略和呈现在受众面前的表象就是词语的政治,其内里隐含和建构的是文明的神话,而整个的跨文化传播的实践就是一个话语的战场。作者即对这三股力量在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博弈进行分析,透析当下跨文化传播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所面临的语言、思维与文化障碍,结合视觉文化和新媒体时代语境,文章运用多模态语篇理论构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框架,探索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模式,并从跨文化语境、文化体系转换、跨文化叙事转换、跨文化模态转换、跨文化多模态语篇设计、语篇跨文化传播媒介选择等层面分析了纪录片《孔子》(国际版)跨文化传播的多模态语篇构建过程,旨在为中国文化典籍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