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句丽政权是以高句丽族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一个地方性民族政权.其政权当时统辖区域北占扶余,东伐沃沮,南侵乐浪,至萨水,但西方却受中原王朝全力阻击,多次遭到中原王朝大规模讨伐,使高句丽政权濒于灭亡.  相似文献   

2.
处理和确定高句丽的历史定位,应该在实事求是、尊重现实、尊重历史的原则指导下,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确定高句丽在现在国别史中的位置,即以现今国界为基本框架,在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都要写入高句丽史,但所写地区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有区别。以此定位,就中国而言,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就朝鲜半岛而言,高句丽族又是半岛民族的重要来源和组成之一,高句丽政权是半岛北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政权。第二步是确定高句丽在当时历史环境中的位置。汉唐时期历代中原政权对高句丽的管辖、册封,所包含的主要是政治地位的主从关系和心理方面的相互认同,体现的则是历史上的羁縻、藩属体制。以此定位,高句丽政权则是中原政权的属国,因此在将高句丽历史分别写入中国历史和朝鲜半岛国家历史中时,都应该把这种羁縻、藩属体制和属国地位如实地写进去。  相似文献   

3.
高句丽疆域沿革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割据政权 ,它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而它的疆域的扩展自然也有一个变迁过程 ,因此 ,对高句丽疆域的沿革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 ,对深入了解高句丽历史来说是颇为重要的。一、高句丽五部疆域的形成学界有一种说法 ,认为在朱蒙建国前曾有过“句丽国” ,这个“句丽国”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时就曾“居住过五个血缘集团 (五族 )” ,而“随着他们进入阶级社会便被强大的涓那部统一 ,编成为五个地方行政单位 (五部 )” ,“高句丽是继承句丽的国家” ,因此所谓“句丽国”的领域也就在初期高句丽的领域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蔡幸 《鞍山社会科学》2004,(4):42-42,47
高句骊是古代中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自公元前37年朱蒙建立高句丽政权一直到公元668年被唐所灭,它在历史长河里存在了705年。由于高句骊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占据了今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对邻近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探讨高句骊人的流向问题,不仅具有研究少数民族源流,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意义,而且具有更好地弄清与邻国的关系,促进国际间交流合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古高句丽民族的族称及其族属问题的研究,一直为中外史学界和民族学界所关注,本文试对此问题作新的考辩,供有关专家学者参考和指正。一高句丽,不同时期的不同史籍,又作高句骊、句丽、高骊、槀离及句骊等。古今学者对其含义的理解颇不一致,如《隋书·高丽传》谓:“朱蒙建国,自号高句丽,以高为氏。”显然,作者认为高为族姓,句丽为族名;《然藜室记述》卷一谓:“高丽亦取山高水丽之义,盖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由朱蒙一支所建立的高句丽政权,从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2年)建国,到公元668年(唐高宗总章元年)灭亡,凡705年。高句丽族也是经由氏族社会而进入阶级社会的。在高句而曾经居住过的地区,现已发现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这种文化是以农业兼渔猎业为特点,使用工具以石镐,手制红褐色夹砂陶器和大小石网坠为主,还有石斧、石刀、石铸、凿、杵、矛、镞和由石、陶制的纺轮,有的还有仿金属器而制造的迹象,说明其时间较晚。这些遗址、遗物被认为是高句丽先世遗留下来的,无论从地域,文物特点以及在后来高句丽的遗址遗物中还保存来…  相似文献   

8.
高句丽、渤海文化之发展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渤海,是汉唐期间,由高句丽族和(革未)鞨族在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主的广大区域里先后建立的两个民族政权,历时近千年,若溯其族源,则更长久。我国的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息繁衍和交往融合的一处历史大舞台,其中即包括肃慎、东胡、(氵岁)貊三大族系中的各少数民族,同时也包括了自中原  相似文献   

9.
根据文献的记载,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可以推断高句丽亡国时高句丽族的总人口达100多万,约占其国内总人口数的1/3左右。这100余万人的流向大致有四:其一,被迁徙至中原内地。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唐高宗总章元年,唐朝三次迁徙高句丽人入内地,总计约34.5万人;其二,入居朝鲜半岛的新罗地区,自乾封元年始至高句丽灭国前后,因主动投顺、战争掳获等原因,总计约有19万人入居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其三,投入突厥和族中,据保守估计,自高句丽灭国,高句丽首领及民众投入突厥者至少10万人,投向以及后来的渤海国者亦不少于15万人;其四,流入日本,高句丽亡国后,流入日本者不到2000人。此外,隋唐以来,高句丽国军队因战争原因战殁人数亦绝不少于20万人。这样,在高句丽故地之高句丽人就仅存万余,以后星散播迁,高氏君长遂无传。  相似文献   

10.
集安是高句丽民族早期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是高句丽王族桂娄部的中心所在。高句丽政权于公元3年自桓仁迁都至此,历425年,这个时期是高句丽政权的大发展时期。之后高句丽政权虽然迁都到平壤,集安作为"别都",仍列高句丽"三京"之一。因此,分布于集安的高句丽文化遗产也就最为集中、齐全和典型。  相似文献   

11.
高句丽族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的族源是多元的 ,其最早的源头应是青铜时代的高夷 ,而高夷既不是秽 ,也不是貊。作为以秽人为主源的夫余人以及青铜时代延续下来的貊人残部 (小水貊、“貊国”遗裔、梁貊 )也是高句丽早期的重要族源 ,但最早演变为高句丽族的应是分布于今富尔江流域的古高夷人。至于汉族 ,自高句丽开始形成时就是其来源之一 ,在高句丽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汉人融入到了高句丽族之中 ,从而汉族成为高句丽的最大族源。此外 ,融入高句丽的还有沃沮、肃慎 (挹娄 )、鲜卑、契丹、百济、新罗等族。值得强调的是 ,高句丽族的形成同古朝鲜并无多少联系 ;无论是箕氏朝鲜还是卫氏朝鲜 ,在地域上同高夷以及后来的高句丽五部皆不相重合 ,古朝鲜的先人良夷在青铜时代同高夷和貊人存在的空间皆无相同之处 ,而当高句丽族形成之时 ,卫氏朝鲜已为汉武帝所灭 ,古朝鲜族大都融入汉族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从“别种”看高句丽族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种”一词的含义,最初是指从原部族中分出后独立发展的子孙后代,称“别种”的部族与基本种之间族源相同。最早使用“别种”一词的正史是《三国志》,称高句丽是夫余别种,证明高句丽从族源上讲当出自夫余。但高句丽族在南下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已成为不同于夫余人的新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高句丽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高句丽国是中国古代地方割据政权,这种认识越来越得到国内更多学者的充分肯定。但是,过去人们的看法却不是如此,那种主张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国家,甚至将朝鲜半岛王氏高丽同高句丽混为一谈的观点,在中外学界曾普遍存在。笔者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后一种见解,当与古人的某些混乱记载以及某些错误说法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国某些学者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武断地将渤海与高句丽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立论为继承关系,并且煞有介事地宣称渤海是在高句丽国家基础上建立的国家。而且引经据典为其立论寻找根据。关于外国学者的上述观点及动向,已引起我国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因为,高句丽和渤海都是我国东北历史上重要民族,由其自身民族为主体建立的民族政权,在中国多民族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做为东北地方史和民族史的重要研究领域一向为我国史学界、考古学界所重视。外国某些学者出于对高句丽、渤海二个民族历史的"偏爱"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其…  相似文献   

15.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6.
高句丽是中国东北能歌擅舞的古老民族。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的舞乐,时至今日还有深远影响,并且在中国舞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一、高句丽舞乐的历史地位 熟悉高句丽历史的人,都知道高句丽民族喜歌擅舞,高句丽舞乐已经成为其民族性格的代表。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 其一:作为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作为民族文化的标志。犹如汉民族使用汉文字,蒙古族使用蒙文一样,都是以语言文字为核心,形成本民族特定的文化。但是高句丽民族却使用汉字。据考古资料证明,高句丽民族通行汉文,它的一些重要活动和历史典籍都是用汉文记叙的。…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在渤海国的“族属”问题上,虽论述多多,但始终是其说不一,争议甚大。尽管有些学者们在争论中用词含混、隐晦甚至于节外生枝或故弄玄虚,而把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化了,不过,说来说去,争论的实质仍旧还是渤海国主体民族的族属究竟是哪一个民族的这个老问题。为了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并使问题尽早得到解决,本文依据经过鉴别的中外文献史料并结合国内外的考古资料,探赜索隐,去伪存真,论证了渤海国的主体民族只能是■■(或确切说是粟末■■)而绝非高句丽族或高句丽遗民,说明渤海国是■■人的国家而绝不可能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18.
高离族源试探○周向永有关高离的研究,关乎东北地区古族夫余、高句丽等民族的起源、迁徙、与它族的融合及文化遗存的比定等诸问题。以往学界对此虽有涉及,但多为高离在“流”的意义上的探讨,如高夷与高句丽的关系等,对其“源”之所在,抑或名谓由来却涉猎不多。本文得...  相似文献   

19.
试论唐代营州的高句丽武人集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句丽是一事农、尚武之民族.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唐境内的高句丽人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地区:其一为唐东西两京所在的河南、关内和河西地区.其二为山南、江淮地区.其三为营州、幽州地区,他们处于原高句丽社会的最低层,在当地诸族混杂的局面中,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因此,平卢军中的高句丽武人被排斥到了高级将领的队伍之外,对以安禄山为首的胡人军事集团产生了较为强烈的抵触情绪.趁安禄山从平卢军抽调大批精兵猛将发动叛乱,对军内却未做周密人事安排之际,高句丽武人集团趁势崛起.当他们来到淄青地区以后,尽管很快适应了当地的情势,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张了势力,但是与此同时其统治基础也在不断弱化,其尚武的特性也在不断消磨.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集安 3319墓多年的实地考古调查和重点运用天文考古学知识 ,对高句丽人像石刻神秘图纹符号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释 ,提出了“天书”是由“七衡六间”、“四方五位”、“四时八节”、“九宫”、“八角”及“阴阳五行”等中国本源文化中独有的原始图解所构成的复合图 ,东西立石系高句丽民族崇拜的日月神像。本文还对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确定了石刻为仿中原汉代墓阙性质 ,断定墓葬应为高句丽第 16代王故国原王的陵墓 ,并认为高句丽族名“高”姓来源于始祖神高阳氏 ,其“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原影响。这些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民族与黄帝氏族、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文以全新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系统考释 ,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