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褒为人的行为方式与其诗文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从人心这个角度看,他是荷恩眄,忘羁旅,性格是软弱谨慎的,从文心即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他又不断地抒写着羁旅之感与归乡之念,不断地在和不幸的命运作着抗争。这种分裂人格的存在是由于王褒在历史的大变革以后戴上了人格面具,从而造成了人心与文心分裂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孙宝 《齐鲁学刊》2022,(3):134-144
北周射礼建制在宇文邕治下达到顶峰,与之相匹配的文学书写在庾信、王褒等降北南士的主导下,一反政治领域“糠秕魏晋,宪章虞夏”的宗周复古原则,突显宗法汉晋的旨向,体现出鲜明的南朝化特征。庾信、王褒为适应宇文邕政权结构调整和一统齐、陈的军政需要,在胡汉二元政治思维的框架下,推尊北周王祚正统,继承汉晋以来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颜延之、王融等所奠定的阅武、校射、田猎、游放、宴射、祓禊等文本传统,造就了北周马射赋、观射诗、武将碑铭、燕射歌辞的官样范式,对隋唐射礼赋、边塞诗的发展颇具推动之功。  相似文献   

3.
1592—1598年的壬辰战争是中日朝三国之间的一场国际战争,因日本统治者丰臣秀吉出兵侵朝并进图中国而引发。战争爆发前后,明政府的决策出现了四次重大失误:一、战前无视敌情"哨报",未作备战部署;二、战初无休止的"战""和"之争,贻误了痛击日寇的最佳战机;三、碧蹄馆之役前后,由"轻敌冒进"到"畏敌议和",再失攻敌良机;四、撤军与和谈之议,为日军卷土再战埋下隐患。四次决策失误严重影响了战争进程,成为战争时断时续达七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以来,日本存在两种对华政策,一种是以华为友的政策,一种是以华为敌的政策。在以华为敌的政策主导下,日本先后发动了多次对华侵略战争,日本中国学研究对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通过歪曲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侵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利用中国传统儒学文化资源,为天皇制政体服务;炮制文化“方策”,为侵华战争政策献计献策;直接参与文化侵略,掠夺中国的文化资源。日本侵华战争准备如此之充分、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影响如此之广、民众卷入如此之深,原因固然很多,但日本中国学的“研究成果”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反过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又刺激了日本中国学的畸形发展,成为日本中国学发展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日本对华侵略政策把日本引向战争歧途,使日本早期现代化取得的成果葬送在战争的烟火之中,这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教训。在这一时期,日本中国学沦为日本侵华政策的工具,正是这一教训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正> 东汉时期,特别是在其中晚期,居住在东汉帝国境内的东,西羌以及塞外西羌曾同东汉王朝进行长期而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寇敌略定矣,而汉祚亦衰焉。”(《后汉书·西羌传》)对于羌汉战争的性质,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是羌族人民反对东汉王朝的起义,当然,不同观点的争论也时有发生。近来,张大可同志在《东汉时期的安羌名将——凉州三明》(载《西北史地》1982年第2期)一文中,对羌汉战争的性质又提出了另外的见解。他认为;连绵不断的羌汉战争是塞外“西羌”侵边的“羌祸”,而不能简单地用羌人起义来概括。他对于其中影响较大的安顺二帝时期的东羌暴动,虽也予以肯定,指出由于当时东汉王朝政治黑暗,“羌人的起义是被迫的,他们的反抗是正  相似文献   

6.
为朱熹辩     
朱熹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伟大思想家,令人遗憾的是,却长期蒙受着许多误解、冤屈。以下,笔者只就其中三个主要问题作一简略的辨正。 一、关于在抗金斗争中,是否投降派的问题: 朱熹早期是坚决主战的,这一点学术界已无疑义;问题在于后来他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由主战变为主守。于是,部分学者便据此论定,朱熹是个投降派了。把主守与主和、主降相提并论,这显然是概念上的混淆,因为朱熹一贯反对对金和议,反对降敌;而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1940年6月,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堪一击,不足六周而溃败投降。这件事本身由于其突然性和重要性,自来引起政治家、军事家和史学家的高度重视,半个世纪来,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热门话题。可是在国内外发表的大量论文中,大多侧重对其败降原因的探讨以及对欧洲战局的影响。本文认为,法国败降的影响绝不是局部性的,应该着眼于二战全局,重新评估它对当时国际关系以及整个二战战快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法国败降是欧洲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一个决定必因素,促使了二战从其初期的局部战争阶段向着全球性世界战争的新阶段转化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8.
按照列宁的观点:从来没有不用谋的战争。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是谋的作用。克劳塞维兹说得好:“高超的智慧兼普通的勇气,比出众的勇气兼普通的智慧有更大的作用。”可见为将之道,谋总是第一位的。足智多谋的将军,能在战争过程中因时而变,因地而变,以至敌变我变。因为我们研究对手,对手也在研究我们,能以己度敌,反观以求,才能变在敌先,时时立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9.
格萨尔其人     
顶礼师尊: 依怙无尽幻变之轮, 顿生无尽欢乐之心, 摧毁无尽苦难之敌, 赞颂无尽安泰之春。 这里谈谈岭雄狮降敌宝王格萨尔的真实历史情况。岭·格萨尔出生于多康地区,是一位武艺高强、降服四方之敌的藏族英雄,声名远扬。格萨尔是否确有其人,以前的大学者们从未产生过怀疑。可是,一段时间来,却听到了不少对历史事实缺乏研究的言  相似文献   

10.
论华南敌后抗战的历史地位黄振位半个多世纪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一场空前规模的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毅然捐弃前嫌,实行第二次合作,共同对敌。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相似文献   

11.
曾祥旭 《船山学刊》2005,(2):134-134,127
西汉辞赋家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关于其生卒年,《汉书·王褒传》没有明确记载,只说:“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怜惜之。”祀金马碧鸡事的时间,《汉书》无记载,因此王褒的卒年就成了问题(王褒生年更恍惚,故从略)。笔者目前仅见有两种说法:一是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认定在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二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定于五风三年左右,即前55年左右。其他的文学史著作如游国恩编,如中国社科院编,如章培恒编,如郭豫衡编等都曰“生卒年不详”,有的把它忽略过去。笔者认为王…  相似文献   

12.
孙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他的“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心战谋略思想,主要包含了以“道”为首的影响民心士气和将帅的心理因素的内容。孙子主张以“非战”达到“全胜”的目的,为此,要采取造势威敌、谋攻屈敌、以实力慑敌的手段。当代,孙子的心战谋略已被各国广泛运用,“9·11”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就派遣了心理战部队,对塔利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恐心理战,较好地运用了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心战谋略与中国古代心战谋略思想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3.
曾祥旭 《船山学刊》2005,(2):134,127
西汉辞赋家王褒,字子渊,蜀资中(今四川资阳)人.关于其生卒年,<汉书·王褒传>没有明确记载,只说:"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怜惜之."祀金马碧鸡事的时间,<汉书>无记载,因此王褒的卒年就成了问题(王褒生年更恍偬,故从略).笔者目前仅见有两种说法:一是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认定在神爵元年,即公元前61年,二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定于五风三年左右,即前55年左右.其他的文学史著作如游国恩编,如中国社科院编,如章培恒编,如郭豫衡编等都曰"生卒年不详",有的把它忽略过去.笔者认为王褒的卒年应在甘露三年即前51年,举证如下:  相似文献   

14.
周春 《社会科学论坛》2006,31(12):191-196
孙子军事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重视人的心理因素.他的"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的心战谋略思想,主要包含了以"道"为首的影响民心士气和将帅的心理因素的内容.孙子主张以"非战"达到"全胜"的目的,为此,要采取造势威敌、谋攻屈敌、以实力慑敌的手段.当代,孙子的心战谋略已被各国广泛运用,"9·11"事件后,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中,就派遣了心理战部队,对塔利班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恐心理战,较好地运用了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心战谋略与中国古代心战谋略思想相比,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汉王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生长于穷巷蓬茨的文学大家王褒字子渊,是汉宣帝时代汉赋的杰出代表。他在西汉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和司马相如字长卿、扬雄宇子云伯仲其间的。自古论汉赋,或标卿云,或标渊云,或把他们三人与其他几个杰出的大家并列。班固、左思、刘勰等人一脉相传,到唐代自居易论诗:“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不能忘情予其间哉。”(《与元九书》)并标渊云李杜。宋代苏轼论诗,有“艰危思李牧,述作谢王褒”句(《次韵张安道读杜诗》),独标王褒一人。明代  相似文献   

16.
土改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的钱文贵是丁玲塑造的典型的地主形象,但他的土地其实并不多.钱文贵之所以成为土改中的头号斗争对象并不因为他是地主,而因为他是群众痛恨的乡村恶霸.小说表面上是写土改中的阶级斗争,实质上却讲了一个惩恶扬善的故事.正是通过斗争钱文贵这样一个众矢之"敌",革命终于把群众发动起来,从而有效地整合了乡村资源,为最终赢得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一60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毛泽东同志曾深刻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次决死的战争”。半个多世纪前,在大敌当前,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团结全国各党派、各界群众和一切爱国同胞,同仇敌,共赴国难,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骄横残暴的日本侵略者,终于…  相似文献   

18.
日俄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而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对待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在中国,部分有识之士主张尽全力以拒俄;部分知识分子主张联日敌俄;清政府束手无策、无可奈何;部分普通百姓则麻木不仁.这种状况正是转型变化社会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一生中曾经历过数不清的战争,而进攻中原大国金朝是他战争生涯中的一个主要方面,那么他是从何时开始对金开战的呢?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不久的1211年,他经过周密的准备,拉开了与金国战争的帷幕。关于蒙军首次出塞伐金...  相似文献   

20.
孙子精英战略思维的主体是由九个可操作性的策略构成:第一,误导敌之精英决策层;第二,拉拢、控制敌之精英;第三。腐蚀敌之精英;第四。疲扰敌之精英;第五,离间敌之精英;第六,争夺敌之精英;第七,妖魔化敌之精英;第八,破坏敌之精英心理;第九,敌之精英逆我者亡。孙子的精英战略思雏有助于创造一种优良的战略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