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职业时空》2005,(3):45
在美国,老是有人跟盖茨过不去,一次又一次想把盖茨及其微软置其于死地.然而,盖茨总是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2.
正"高等数学是棵大树,多少学生挂科挂在了这棵树上。"一句调侃,却道出了不少学生与高数交锋的辛酸史。然而一本由94岁的东北大学退休教授谢绪恺手写的小册子——《高数笔谈》,却让数学的世界不再那么高深。微博上有人留言说:"老教授像拉家常一样让你走进高数世界""深入浅出,非常棒的科普读物,适合成年人阅读"……让抽象的数学变得简单"高数题只有两种。第  相似文献   

3.
何清 《职业》2007,(4):32
微软一直创造着知识经济的奇迹,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致力于PC软件开发的最大最富有的公司".在当今这个跳槽普遍盛行的时代,为什么微软能够"生产"数以千计的百万富翁,且对公司忠心耿耿?微软公司无疑是世界上聪明人云集的地方,比尔·盖茨靠什么对这些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呢?答案是:微软公司的人性化管理.特别是其中无等级的安排让其他许多公司的员工欣赏.  相似文献   

4.
蓝冰 《现代交际》2003,(7):15-15
微软公司1975年创办之时,只有三个人。如今,微软公司拥有三万名员工,市值达2000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二,被称为“迄今为止致力于PC软件开发的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公司”,并被视为知识经济的代表。究竟什么是微软成功的重要因素呢?总裁比尔·盖茨的这句话相信对你会有所启发:“如果把我们公司顶尖的20个人才挖走,那么我告诉你,微软会变成一家无足轻重的公司。”那么,微软是怎样使这些人才忠心耿耿地服务于公司的呢?是高薪吗?答案令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5.
从对诗圣杜甫我很忙的调侃,到网友我姓曾的逗趣,从对包大人很黑的戏谑,到元芳体对狄大人事事问人的质疑,网民的网络热情一次又一次被引爆。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民族传统和文化修养的文化大国,任何非主流文化都难获褒准。恶搞文化作为与主流文化对举消解的娱乐性文化现象,因此而呈现出一种网民群起而哄之的狂潮。文章从杜尚的《L.H.O.O.Q》和"你幸福吗"对比中法两国不同时期受众对文化的解构,认为恶搞文化目的不是为了颠覆,却客观上起到了反传统的作用,并扼要论证中国网民出现集体狂欢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目前,以信息工业为主的新兴产业正在世界突飞猛进,迅速发展.有人把它称为"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有的又称为"新的产业革命"或"第三次浪潮",也有的称之为"信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其代表作有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美国学者奈斯比特的《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美国学者科图拉克的《科学和工业界期待第四次工业革命》等.  相似文献   

7.
张昆桐继曾锦城之后而“落马”,人们就在等待着“下一个”,而石发亮终于成为张昆桐“下一个”之后,谁又将是石发亮的“下一个”? 在一个地方栽倒3次只能说是愚蠢,这在河南省高层看来,实在是天大的丑闻。有人在传播此丑闻之时还调侃:“这可真是‘前腐后继’啊!”哈哈一笑之后,神情里有惊诧,也有困惑,当然了,语调更多的是沉重和叹息  相似文献   

8.
《现代交际》2008,(9):4-4
陆宗达曾拜国学大师黄侃为师。黄侃一个字也没给陆宗达讲,只给他一本没有标点的(说文解字》,说:"点上标点,点完见我。"陆宗达依教而行。再见老师时,黄侃翻了翻那卷了边的书,说:"再买一本,重新点上。"又一次见老师时,陆宗达送上点点画画已经不成样子的《说文解字》。黄侃点点头,说:"再去买一本。"三个月后,陆宗达又将一本看得很破的《说文解字》拿来,说:"老师,是不是还要再点一本,我已经准备好了。"  相似文献   

9.
当代维族画家库尔班塔伊的油画《围观》,以绝弃背景的"留白"方式绘制着:三个马背上的维族少年"围观"一幅伫候于画箱上的边疆写生画之场面。是画在面貌上颇与唐朝画家张萱的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相类似而成映趣;至在情绪上又似有西方画家马克·坦西造诣于"搬用经典"、"理性调侃"上的典型后现代绘画观念之影迹。诚然,这种古今、中西的绘画比较未必可靠、可信,甚至犹可能止于臆测与穿凿。但油画《围观》在显然取法自国画的"留白"之后,也显然"留白"着一种真实的荒谬感,踟躇在"正经"与"不正经"之间:它不一定后现代——但一定得益于康笑宇先生那——于"不正经"中讲"正经",或于"正经"中谈"不正经"——的艺术思想及至处世智慧之熏陶。  相似文献   

10.
正"不屈不淫征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这是1941年3月重庆《新华日报》送给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的贺幛寿联,这寿联概括了他坚持真理、敢于斗争,不唯名、不唯上,而唯实的高风亮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马寅初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他当过蒋介石的老师,但当蒋介石叛变革命,与人民为敌后,马寅初就和蒋介石断绝了师生之谊。仅1940年一年之内,马寅初就在"中国经济学年会"等大会上,骂了蒋介石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骂得尖锐深刻。马寅初在11月一次公开演讲中说:"有人说他蒋委员长是民族英雄,我马寅初认为他不够格,他只是家庭英雄。他若要做民族英雄,必  相似文献   

11.
20多年来,深圳特区引发了无数的话题.时值深圳特区成立25年周年之际,深圳特区又一次成为中国的热门话题,有人说深圳特区不可能"特"下去,有人说深圳特区开始内地化,还有人说深圳特区需要香港化,这些说法无疑显示了中国人对深圳特区的高度关注,但却不一定是理性的阐释.其实,深圳面临的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这些难题,又何尝不是中国现代化的"瓶颈"难题?放宽历史的视野,细思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路径,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特区同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问题不可分割,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制度识别意义上的本土化标本.  相似文献   

12.
周润发说,看《孔子》,"不哭你还是人吗?";周杰伦说,看《熊猫人》,"不笑除非有病"。针对周润发"不哭不是人"一说,童话大王郑渊洁调侃道,"笔者赶紧恶补孔子,生怕由于了解孔子不全面导致看电影时没哭从而变成狗",以求人籍保全。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孔子》哭了,  相似文献   

13.
春晚小品《不差钱》,使东北女孩丫蛋一夜走红,随后她的情感也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有人说她早已结婚,有人说她把男友给"踹"了。而她则在自己的博客上回应:"欢迎你们来参加我的婚礼,吃喜糖喝喜酒。(口欧)了!"  相似文献   

14.
从"溺爱一代"到"草莓婚姻",是"瓜豆效应"的凸现。"3秒钟足以爱上一个人;8分钟足以谈一场恋爱;13小时足以确定伴侣结一次婚;一周后可以结束这段婚姻……"这是一个调侃现代婚恋的段子,但并不夸张,如今草率结婚又轻率离婚的人数的确在持续走高。如同事的女儿,嫁了个富二代,婚礼气派得令人羡慕,可结婚不到50天就离婚  相似文献   

15.
一、拒演四次,怕丢人艺的脸 "戏红人不红是问题吗?太普遍了!"《演员的诞生》火了之后,蓝盈莹接受了铺天盖地的采访,无论回答谁的问题,她的态度都很真诚,状态也相当放松.上这个节目之前,她曾4次拒了节目组,因为"怕丢北京人艺的脸".在她看来,自己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演砸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身为人艺的一员,这个人不能丢.最后终于接受了节目组的邀请,她先是和凌潇肃搭档了电影《最爱》的片段,赢了满堂彩,后又在对战环节挑战章子怡,合演了电视剧《青衣》片段,得到章子怡和观众们由衷的夸赞.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是"近代化范式"的代表之一。近代化范式,是认为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在西方剧烈的冲击下,不自觉与自觉向西方学习,进行社会转型。农民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似乎与近代化格格不入。而中国近代史上又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与若干次小的农民战争。陈恭禄著的《中国近代史》又偏偏是绕不过去的。而农民战争相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讲,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状况下进行的。于是陈恭禄用近代化来评价近代农民战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职业》2008,(4):49
如果说盖茨让微软成为传奇,那么乔布斯本人就是传奇.他创建了苹果电脑,引领了电脑时尚的潮流;他创立了皮克斯,拔动了娱乐业的风向;他创造了iPod,又通过它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职业》2008,(10):61
如果说盖茨让微软成为传奇,那么乔布斯本人就是传奇.他创建了苹果电脑,引领了电脑时尚的潮流;他创立了皮克斯,拨动了娱乐业的风向;他创造了iPod,又通过它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9.
美国《福布斯》10月27日 巴菲特已经取代比尔·盖茨,位居《福布斯》400名富翁榜之首。 在8月29日至10月1日的33天里,身为伯克希尔一哈撒韦公司董事长的巴菲特净财富增加了80亿美元,达到580亿美元。在这33天时间里,巴菲特取代微软共同创始人盖茨成为美国首富。后者净财富减少15亿美元,降至555亿美元。  相似文献   

20.
播种者胡适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六日,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区科学教育会议”上,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发表了一篇讲演《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这些“平淡无奇的起码言论”却招致了众多非议,有人以不应在国际会议上向外国人侮蔑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为由,指责胡适失礼、失态、不爱国;更有人作诛心之论,认定胡的颂赞科学和技术,主张中国西化,是洋奴思想的流露、是文化买办在洋大人面前讨好的表现。在一片骂胡声中,初露锋芒的李敖看不过去了,出来打抱不平,写了这篇《播种者胡适》。这犹如抛下了一颗连锁反应的重磅炸弹,由此而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笔仗,不久又分为遥相呼应的两个战场:一个战场的主题是“胡适功过”;另一个战场的主题是“中西文化”。前者李敖的主要对手是叶青(任卓宣)和郑学稼;后者的主要对手是徐道邻和胡秋原。面对如此学林的高段强手,青年李敖毫无畏怯,勃然而起,一战而不可休,又一气写下《为〈播种者胡适〉翻旧帐》、《给谈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我要继续给人看看病》等数篇万言檄文。叶、郑、徐、胡诸翁虽年事已高,亦不现疲软,鼓余勇挺枪上阵,几番交手,双方打成一团,最后拉拉扯扯上了公堂——起衅肇事的胡适之却在此时独自悄悄地步入了地狱。这一段唱做念打俱见功夫的文案戏恰如为这位文化班头做了一次精彩的大道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