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提供者,以及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都与其教义和信仰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了解基督教在历史上以及现代实践中如何影响了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进而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2.
面对人之生死问题,不同民族都有相对独特的应对方式,对临终者的照护和对已故者的哀悼,都能展示出民族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在既往研究中,对这种临终关怀文化多样性和特殊性的关注,多以单一民族研究为主,因而缺乏对多民族文化融合规律性的分析。本文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武威市汉族、藏族、回族交错居住区的两个村落为例,着重讨论多民族文化融合在临终关怀和亡灵祭奠过程的共有呈现及意义。不同民族文化的生死观固然有其特殊性,但也有相通相融的共性,其体现的不同民族生死观的文化智慧和实践经验,是一个不容置疑的社会事实。体现民族融合的临终关怀形式具有一定程度的护理功能,同时能够顾及临终者需要的灵性关怀和逝者家庭需要的哀伤抚慰。因灵性关怀和哀伤抚慰在我国医疗空间内的缺失,“礼失求助于野”的道理也就由此而生。总之,从临终关怀视角探索民族融合规律性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帮助医治无望的濒危患者无痛苦、平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阶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庄子豁达超脱的生命伦理思想是构建现代临终关怀体系宝贵的思想资源,并对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中的三大主体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临终者而言,它可以帮助其消除濒死的恐惧,安宁、舒适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医护人员而言,它可以帮助其看淡频繁的死亡事件,坦然地做好本职护理工作;对家属而言,它可以帮助其尽快从亲人辞世的伤痛中摆脱出来,较平静地度过居丧期,重新面对新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关于死亡,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俗。只有将医学的临终关怀救助和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科学临终关怀的美好初衰。回族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行为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土壤,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回族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回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5.
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结构及其低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包含着时程长短不一的“濒死前期”和“濒死期”之生命科学“临终期”概念,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应当覆盖老年临终者复杂且多样化的各种生命活动领域。但由于需求不可封限而现实物质条件的有限性,有必要构造一种更合符社会科学规范的老年临终者“低限需求”概念。本文从提高人类个体临终关怀文明境遇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及其低限特征。  相似文献   

6.
“死亡品质”是相对于“生活品质”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死亡品质”意谓临终者“身、心、灵”都能得到良好照护,实现“尊严、幸福”死亡。“死亡品质”在哲学视域审视下是生命尊严、社会人文关怀终极实现的体现,但在当下,由于受传统“忌死”文化、过度医疗救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死亡品质位列世界倒数。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价值思想、树立“关系生命”信念以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是提升民众死亡品质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富晓星  张有春 《社会科学》2007,2(9):115-123
现代意义上临终关怀的重点是以控制症状为主,护理照料为中心的全方位服务。在以医学为主角的临终关怀服务团队中,渐渐渗透了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视角。实质上,在临终关怀尚未制度化时,人文社会科学就已切入这一领域的研究,而且并未将问题意识局限在量化的临终阶段①,而是延展至疾病、生死、制度、秩序、习俗、仪式等最重要的社会表象,并探究其背后的社会组织与结构及其相配合的社会人格、族群心理和集体情感等层面。人类学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临终关怀事业的产生和不断发展,不得不承认这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坚持医学人道主义,这使人们意识到了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重要性。由于大多数中国人受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固有的伦理观念,那么,我们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一些有关于临终关怀的问题,必将有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医学科学的进步必然涉及到一些新的法律问题 ,诸如脑死亡 ,安乐死 ,临终关环等 ,不仅在有力地冲击着传统医学 ,也在震撼着习惯法规。本文就生命法学研究中的死亡判定、死亡权利的选择、临终关怀等方面的问题作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张庆宁  卞燕 《社会科学》2007,(9):129-136
临终关怀需要多学科合作研究,医学界、社会科学界关注较多的是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或病区,对仍以治疗为主的综合医院,尤其是肿瘤病房和重症监护病房病人的临终关怀缺乏应有的关注。笔者通过对北京某三甲综合医院妇科肿瘤病房和ICU的观察,以及对中国临终关怀发展历程的文献梳理,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的临终关怀肇始于西方医学,医学界、社会科学界不断地反思、找寻适合本土化的临终关怀实践;(2)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政策、制度的支持。(3)在非普遍人性的原则下,不同区域人民不同的风俗、信仰应该得到医院所处地区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