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蒂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批判的同时 ,构建了其“后哲学文化”。在这种文化中 ,没有那一个文化部门再具有特权 ,哲学、科学、文学、政治等文化部门都是平等的 ,而且哲学只是一种教化哲学 ,其实罗蒂的后哲学文化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2.
罗蒂把欧陆后现代思潮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对新实用主义进行了阐述,对未来文化形态进行描述,提出了所谓的“后哲学文化”理论,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以解释学取代认识论、以协同性诠释客观性、以弱理性替换强理性。罗蒂提出其政治信念:民主先于哲学、政治与经济平等、西方民主政治应该拒绝追寻基础等等。后哲学文化的效应早已超出哲学范围,渗透到社会、政治、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的信条推向了极端,他们从语言的意义理论入手,把传统哲学研究的问题统统归入不可用经验证实的、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加以拒斥,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与语义分析.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来看,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是不成功的.但是也应看到,他们也留下了值得我们珍视的、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西方哲学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语言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的交流与对话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罗蒂和阿佩尔基于不同的哲学传统,都对此作出了努力.罗蒂通过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批判,提出了消解权威、强调对话的后哲学文化.哲学、科学等学科都成了后哲学文化中的平等成员.哲学没有了昔日的光环而成为众多对话者中的普通一员.阿佩尔则基于对康德哲学的改造而把先验哲学、语言分析哲学、实用主义、解释学等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先验语用学,完成了"语言学转向",使之成为第一哲学在当代的第三范式.  相似文献   

5.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哲学观的矛头,虽然直指分析哲学运动,但其实质却是批判自柏拉图以来的哲学传统:寻求超越意见的真实知识,发现现象背后的绝对实在。为了批判(大写的)哲学,罗蒂对新实用主义进行了整合,并提出了后哲学文化观。本文正是通过阐释罗蒂的基本思想,试图揭示出哲学应如何摆脱本质主义的理论困境,回归哲学的应然之路。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罗素、摩尔提出了广受分析哲学接纳的"创始神话":全面否定传统形而上学是新哲学得以创立的前提.黑格尔哲学被视为旧哲学的代表而成为批判的标靶,逐渐被冠以形而上学集大成、法西斯主义先导的标签,很长一段时间无人问津.直到60年代,由于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态度的转变,以及与大陆哲学的交流加强,引入黑格尔哲学反思分析哲学日益暴露的原子主义和自然主义问题逐渐成为潮流,并产生了以布兰顿推论主义为代表的理论成果.综观黑格尔哲学研究在分析哲学界的沉寂和回潮的过程有助于深入理解黑格尔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拒绝基础主义是罗蒂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罗蒂把实用主义和作为西方传统主流哲学的基础主义看作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坚持并希望扩展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他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和演变的趋势,是向实用主义的思想和观点靠近。这在学理上证明了基础主义是站不住的。实用主义在哲学取向上以政治问题替代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它拒绝寻求基础,包含着对于社会民主政治与哲学思考之间关系的认识。罗蒂对基础主义的拒绝,也是与他的政治信念相关的。  相似文献   

8.
自弗雷格开创语言哲学以来 ,语言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形而上学到反形而上学再到新的形而上学的封闭循环过程。可以说 ,形而上学是语言哲学发展的轴心。这种循环现象不是偶然的 ,它显示出语言哲学的某些本质性的东西。本文从语言哲学家对待形而上学的不同态度分析这一循环过程 ,并揭示循环的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根源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文学和文化理论中,视角主义成功的例子之一是罗蒂的实用主义。罗蒂是从分析哲学营垒转向后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的。罗蒂把哲学同文学连结在一起,主张以文学取代哲学,故他标举“文学文化”与“解释文化”。文本主义代替唯心主义,成为20世纪的现象。所有的理智活动都是治疗疾病。后现代文化是治疗性文化。唯心主义的灭亡,导致浪漫主义的复苏。随着浪漫主义的衰落,偏爱和欲望在解释学理论中取得胜利。奇趣和蓄意为人类行为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10.
中西哲学最重要的差别乃在于中国传统哲学没有产生西方哲学的概念形而上学观念,即中国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所特有的"本体论"。中国哲学具有"受指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乃至人的精神气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国语文教育的哲学气质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缺乏奠基在语言的逻辑性之上的独立的理性精神。现代语文教育应呼唤健康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
实用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到语言的范式转变,这一转变表面上是由以分析哲学为代表的新哲学促动的,其深层原因则是由实用主义的基本哲学精神所决定的。实用主义是以"危机—哲学的改造—生活"的动态模式展开的,这就注定实用主义不会固守一个理论阵地。范式转变使得实用主义完成了一次华丽的蜕变,从而实现了20世纪末的复兴。  相似文献   

12.
教育哲学的发展和哲学流派的发展密切相关。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哲学主流让位于分析哲学,教育哲学也由此发展出分析教育哲学。维特根斯坦作为对分析哲学具有强烈影响的哲学家,其后期哲学观点也促成了教育观念的革新。首先,他的后期哲学转向的动因与其作为教师的经历相关,他的哲学被视为现代性个体自我追寻的教育手段,哲学治疗的目的是重塑自我;其次,《哲学研究》中的关键概念——语言游戏、遵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都展示出他的儿童教学的实践;再次,新的哲学观反映出,教育实践应植根于所处的生活形式,促成新的生活方式的重建。进而,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和教育之间,形成了双向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美国提出的控制论的思想,承续了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传统,科学地吸收了欧美分析哲学的思想,形成了一种现代科学方法论。可以说,控制论的思想是实用主义与分析哲学联姻的结果。之后,控制论思想广泛应用并愈加完善,它的功能分析的准则、概念定义的准则和操作设计的准则,促使了实用主义的复活,使新实用主义者找到了更加准确的表述形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15.
达尔文进化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以其对存在之链、目的论和传统决定论的批判,不仅颠覆了西方哲学传统中的诸多核心观念,而且也构成了现代文明的思想观念基础.本文通过对达尔文进化论中哲学内涵的分析,意在肯定其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以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所带来的种种挑战.  相似文献   

16.
语言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哲学的思辨领域,不论二者关系如何,它们一直以来总是具有明显的不可分离性.不同的语言类型产生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知识结构也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观和不同的语言学流派,不同的哲学基础导致语言学学科性质的变迁.从语言本身的多相性、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以及语言学与其他知识体系的相关性,可以看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语言作出考察与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西方哲学开始了"语言学转向".阿佩尔的观点是,这种"语言学转向"并不彻底,不能代替康德的知识学(认识论)而成为第一哲学的新范式,只有对康德先验哲学进行符号学改造,才能完成语言学转向,才能真正进行一种哲学范式的转换.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是先验哲学、解释学、实用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多重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语言学转向”,阿佩尔认为,这种“语言学转向”并不彻底,不能代替康德的知识学(认识论)而成为第一哲学的新范式,只有对康德先验哲学进行符号学改造,才能完成语言学转向,才能真正进行一种哲学范式的转换。阿佩尔的先验语用学是先验哲学、解释学、实用主义、语言分析哲学等多重因素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2 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发生的语言学转向有两条相互交错的线索。人们对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人工语言学派的发展关注较多 ,而对另一条从日常语言学派中孕育而来的语用学的关注与研究却付诸阙如。阿佩尔的语用学转向是在皮尔士的实用主义指号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 ,以及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等理论先驱的基础上对康德先验哲学的一种改造。阿佩尔语用学转向产生了其理论的核心概念 ,即交流共同体 ,并且语用学转向的实现意味着大陆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