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尊儒到崇墨 在中学时代,我读的是孔孟之书,学的是天主之道。我曾经多次跟在孟子后面呐喊过:“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子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的口号。我也曾跟着同学们一起背诵过:“你为什么生在世上?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灵魂”的要理问答。 在大学时代,也就是1949年,我从武汉到了香港,思想开始转变了。促进我思想转变的,一个是郭沫若先生;一个是梁默嘉神父;还有另一位苏雪林女士,既是文人又是教授。读完了他们的三本专著之后,我开始非  相似文献   

2.
几句前言我是酷爱陶诗的。可以说我的血液里都有陶诗的血色素。当我被放到吉林省五七干校编管时,偷看和默诵的诗句也是它。当然,这绝不会是“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那样的闲情逸致。也不到“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的地步,因为我可以于开饭时到食堂吃饭。但一闭上眼睛就背诵陶诗和《桃花源记》,这倒是真的。我当时手里只有一本陶诗,还得偷着看,我想比较系统地写一篇论陶的文章,也是既无时间,没有条件,更无处可发表,按照我自己的读书作笔记的习惯,在一个笔记本里写下这些原始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王杰同志说:“我是一个革命者,我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党和国家把我撒到哪里,我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我也是一个革命者,我也要做一个革命的良种,现在我身在旅社,就耍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但是我在这里并没有生下根来。这可以用一件事情来说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社会科学》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因为我父亲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哈尔滨,这里的大街小巷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我对这里的一切充满了深厚感情。多年来,我一直是《黑龙江社会科学》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5.
今天在场的诸位想必是有点儿纳闷,这个做"画家"的怎么会在这里呢?我也觉得不合时宜.我以前在<早稻田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关于<水死>的一篇文章.估计是跟这次研讨会有关的某位圈中人,偶然读到了我的评论,因此我也是有幸被叫到这里来.  相似文献   

6.
偶然性     
夜半醒来,夜雨的淅沥,夜风的呻吟,从黑暗中传人耳际的时候,我常常惊异地想:我是怎么成为今天的我的呢?我是怎么来到现在这个生活位置,这个特殊的时空的呢?“我猛然发现自己就在这里,没有人请我来,也没有人批准我来,我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被自已这一想法深深地震动了。我感到人生的起点就象掷骰子一样,它的偶然性深深植根于一些无法逃避的事实之中。  相似文献   

7.
我谈几点感想.我主要是针对我所从事的专业和相近专业有感而发.我从事社会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方向.再扩大一点,政治学等都能涉及到.此外.我还主编一份专业期刊,稿件选题广泛.这也迫使我有时到邻近的学科看看.我谈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与我距离较远的学科.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琼州学院学报》2015,(6):15-17
<正>2015年岁末的钟声即将敲响,清理一下这一年的学术和人生,深感惭愧。2015年,也可以说是我个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人生历程,都是处在一个低谷的一年。为生计所迫,一年之中,我三次往返于中国、美国之间,即便在中国和美国,我也几乎一直在旅程之中,似乎在我人生的旅程中,再也难以安置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学术研究和写作,自然也无可奈何听凭花开花落,任凭时光荏苒,岁月蹉跎。当然,天涯沦落中,也偶有所得。自今年5月转移到休斯顿大学的亚美文化交流中心,从事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9.
我谈几点感想。我主要是针对我所从事的专业和相近专业有感而发。我从事社会主义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运动等等,都是密切相关的方向。再扩大一点,政治学等都能涉及到。此外,我还主编一份专业期刊,稿件选题广泛,这也迫使我有时到邻近的学科看看。我谈到的一些问题和思考.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与我距离较远的学科,我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文化战及其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篇读书札记。这并非是要炫学 ,而是由于我对谈论文化问题有格外的警惕与谨慎。“文化”是一个过份有伸缩性的题目 ,从文人到人文尽在囊括之中 ,所以言说起来极易不着边际 ,作些不可证实也不可证伪的论断 ,争论起来也往往驴唇不对马嘴。凭空讨论文化还有一个危险就是将极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并将某一种文化理想化或者———套用一句时髦词汇———“妖魔化”。尽管我们对二十世纪文化论争的空泛与武断屡有检讨 ,但检讨之后仍然是积习难改。当然对文化的宏观之论读来也不无启发 ,但说实话从一O年代到八O年代再到今天 ,这…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嚎啕大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上看到一篇署名依旭的文章,写1985年的事。当时,该文作者大学毕业后到一家杂志社工作,有幸采访了沈从文老人。那时,沈从文住在西交民巷附近社科院的一座高层公寓里。采访时老人一直坐在一个老式藤椅上,气色不错,很平和,总是笑眯眯的。沈老说话有点惜墨如金的风格,话很少但很精炼,话里话外却让人回味无穷。比如他和马思聪是很好的朋友,但提起来也就是那么淡淡的一句:“可惜后来他走了。”沈老说了好几回:“我一直是乡下人。”他说:“从湖南到北京我还是乡下人,想变,人家也变了,总也赶不上,到今天我还是乡下人。”“我不是聪明人,不会变。…  相似文献   

12.
一帮小学时的老同学,毕业40年后聚会。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是,组织者还邀请到了王老师。她是还健在的唯一老师,已退休回到了城里。当年我们这些山里娃,也都两鬓微白,步入中年。久远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位女同学拉着王老师的手,激动地说,王老师,您教我们三年,您知道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吗?王老师摇摇头,女同学说,您给过我的一张餐巾纸。那天,家里出了事,我心情不好,上课时老走神,心不在焉。任课老师很生气,让我下课后到办公室一趟。在办公室里,那位任课老师再次狠狠地训斥了我,骂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名家庭主妇,今年31岁。自2017年底生宝宝后,不明原因出现头部两侧晕痛不适,到医院检查没问题,吃了不少中药和西药也没有效果。我现在心情糟糕到了极点,对周围的事情都没心思去管,甚至对丈夫和宝宝的生活也懒得理。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4.
我是典型的白领,只要上班就忙得不亦乐乎,但是一到休假期,就经常出现头痛、疲倦、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症状,感觉浑身不舒服,到医院检查也查不出明确的疾病,医生建议我看心理医生。请  相似文献   

15.
唐莉 《家庭科技》2006,(12):5-5
3年前,我和母亲吵过一架。起因是我工作太忙,忙得没有时间经常去看她,即使去了,也是从进门那一刻起电话就不断。那一次,从她做饭开始我就在打电话,对方是我的顶头上司。我妈的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几乎把饭菜摔到桌子上。我捂着话筒对我妈小声说明这个电话的重要性。但是老太太已经愤怒——当然愤怒,她打电话到我办  相似文献   

16.
母亲没念过书,大半辈子住在农村,没见过什么世面。到城里来,也是拗不过我好说歹说,到城里为我带娃儿。母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不喜欢墙上贴的画,不喜欢花花绿绿的地,不喜欢坐着的马桶。她说,城里人住的房子像火柴匣子。有一天,母亲问:"对面那家姓啥,怎么不见来往过?"我说我也不认识,母亲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望和惊讶。我知道母亲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来自对一种生疏的幸福无法介入。  相似文献   

17.
父母园地     
前段时间,我工作较忙,连业余时间也在撰写会议材料,女儿的家庭作业每天检查制度就被我破坏了,妻子按家规多次责怪我失职。 这天,我挤出时间来检查女儿的家庭作业,作业本封面上手抄的一首流行歌曲映入眼帘:“自从离别后,种下相思豆,纵有干言和万语,难以抚平旧伤痕……”这还了得!把心思都用到哪里去了?我气不打一处来。这时,妻也发现了这情况,她知道我是一触  相似文献   

18.
阿·托尔斯泰正式进入文学界是在一九○七年,到他一九四五年逝世为止,一共写作了三十八年。阿·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是复杂的,他所走过的那条道路,也是复杂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创作上也曾经有过一段“苦难的历程。”一九三三年,阿·托尔斯泰在谈到自己早期的文学创作时,这样说道:“十月革命以前,我不知道我是为谁写作……二十五年前,我进入文学界是为了寻求快乐,为了消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我和好友阿敏一起南下深圳。虽然我们俩在学校学的是不同的专业,但却是一样的文学“发烧友”。阿敏学的是财会专业,却勇敢地选择到杂志社应聘。她的理想是当一名记者或编辑。我虽然也有类似的梦想,但总觉得那不太现实,就应聘到一家公司做了销售工作。  相似文献   

20.
当我拿到新居的钥匙开门时,一下惊呆了。因为他——我的前夫也正开门。我们同走一个楼梯,门对门。 世界无比之大,又无比之小。10年前,我们分道扬镳,10年后,竟成了邻居。命运真是会捉弄人。在掌握了各自的生活规律后我们尽量避免碰面,但要命的是,我的孩子和他的孩子,竟成了同班同学。自然,我的先生和他的太太,也成了熟人。 有一次,他孩子到我家玩,快到吃饭时,他大声地在自己家里喊孩子回家。他太太从外面回来碰上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