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鹏 《南方论刊》2012,(10):35-37
基层民主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构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基层民主得到了较快发展,不但保障了人民政治权利的有效履行,也推动了政治发展与政府创新。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要求通过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以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团结,从而促进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发展。只有持续推动基层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发展基层民主,才能将政府、社会、人民有效结合起来,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2.
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促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形成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健全、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3.
公平正义既是全社会和全体人民共同的道德目标,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基准。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能够让人民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把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作为利益关系调整与社会财富分配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更多的社会成员享受到改革成果。公平正义内蕴着共享发展的要求,共享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29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邓锋 《江汉论坛》2003,(9):18-20
本世纪头20年是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阶段。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各地区、各阶层人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是湖北面临的重大使命和全省人民的强烈愿望。湖北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实施五大战略,尽快建立经济自主增长机制,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低碳经济与中国住宅产业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住宅是民生之本,是安居乐业、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对住宅的功能和质量产生更高需求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等更大的压力.住宅的传统建造模式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加快促进住宅产业化、建设低碳绿色住宅,才能完善住房供应体系、解决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问题,才能推动住宅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实现人的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对一切领域都有重要的、普遍的指导意义。胡锦涛同志说:“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作。只有全体人民和社会方方面面都了解科学发展观、掌握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才能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9.
论科学发展观对法律监督的指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检察制度具有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内在品质。检察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领悟其蕴涵的法治价值,把握其价值内核、价值精髓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在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检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铿 《南方论刊》2009,(5):73-74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十二五”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云南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确定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将贯穿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是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认清形势,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迎接挑战,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指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首先从"文化"上即思想观念上实现现代化.惟有如此,才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当前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现状、特点、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利益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凸现,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冲突公开化的特点.在社会体制转型期,只有正确认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现状,准确把握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新特点、深入分析人民内部利益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效协调人民内部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原则和根本保证,强调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从“一五”到“十四五”,根据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不同发展条件、历史阶段和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分为初创与借鉴、探索与挫折、整顿与改革、深化与完善、成熟与巩固五个阶段。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经济社会改革,通过党的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现实启示,即进一步完善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应当坚持党全面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时总结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地方人大常委会是地方人大常委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研究怎样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国家地方权力机关对“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民主法制监督,联系人民代表、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精选议题、依法审议、督促落实三个方面提高地方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建立社会激励机制,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与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和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8.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也是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其宗旨的必然要求。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劳动与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以及人民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密切的联系:“现实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民主体地位确证的历史前提;扬弃资本逻辑对劳动的占有是人民主体地位实现的现实依据;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劳动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劳动光荣,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靠人民辛勤的劳动才能获得;二是节制资本,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尊重和保障人民的劳动相关权利,确保劳动成果为人民所有;三是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以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实践原则。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实现二者均衡发展,这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为此,必须关注公平与效率的均衡,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享发展理念相协调,解决要素稀缺对共同富裕的制约,在宏观层面完善区域协调发展;在中观层面完善制度建设,建立三次分配格局,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在微观层面借助数字技术和技术革命提升效率、拓展社会公平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