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异常型的非经典逻辑.通过对其进行统揽分析和精细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是从真矛盾观的哲学观念出发,通过修改否定词的含义从而区分出来了两类否定--经典否定和弗协调否定;进而又通过对两类否定的界定,弱化了"一般意义"上的矛盾律,限制了"一般意义"上的司各脱规则,从而最终达到了容纳"真矛盾"的逻辑目标.但实际上,弗协调逻辑并没有对经典否定意义上的矛盾律产生弱化影响,并且也没有限制经典否定意义上的司各脱规则,更没有容纳经典否定意义上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2.
"真理"概念在不同的逻辑形式中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形式逻辑中就已经显现出关于真理的两种不同的态度:经验的和先验的。在康德哲学的先验逻辑中,这种倾向进一步明显化。黑格尔哲学的辩证逻辑在试图克服这两种对立倾向的同时进一步丰富了真理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逻辑,真正科学地把人类历史纳入到了"真理"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3.
逻辑和哲学的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逻辑是形式的,它作为一种思考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形式理论,只是间接地应用于世界。虽然逻辑在它的纯粹形式中并不传递哲学真理,但它能够以确定的方式对澄清和解决哲学问题有所帮助。问题不在于逻辑的形式化方法能否应用于哲学,而在于逻辑如何应用于哲学?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的需要,经典逻辑应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新系统,提出新型的语义解释.弗协调逻辑可以对经典逻辑进行进一步的修正,但这种修正是局部的,并非根本性的.经典逻辑与弗协调逻辑是"前身"与"延伸"的关系,弗协调逻辑包含了经典逻辑,可以取代经典逻辑.  相似文献   

5.
付敏 《学术论坛》2012,35(4):5-9
亚相容逻辑致力于刻画"不相容"但"足道"情形下的逻辑机制,在系统中容纳矛盾而限制矛盾律。其倡导者或将它与经典逻辑并列,或视其为对经典逻辑的择代。然而,在认知行动中,无论是在实在、思想和语言层面,本体论意义上的矛盾律都无法违反,被限制的只能是作为认知规范的矛盾律,被容纳的只是由违背该规范而产生的信念矛盾。而经典逻辑恰好可以通过对信念矛盾的本体论重塑,实现对亚相容逻辑的合理统摄。  相似文献   

6.
次协调逻辑及其带来的逻辑哲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娜  郝旭东 《学术论坛》2005,(10):18-21
次协调逻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卓有成效。它可以在系统中容忍不平庸的矛盾,同时又限制这种矛盾使之不会在系统中扩散,从而使得“矛盾可以推出一切”的后果不会在系统内发生。这个目标是依靠弱化否定词的经典含义和削弱矛盾律的作用,从而限制斯哥特规则的作用范围来实现的。文章试图在阐明次协调逻辑基本机制的基础上,将次协调逻辑放在与非经典逻辑、逻辑真理观以及哲学辩证法相联系的层面上,对由此而带来的逻辑哲学问题作进一步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从次协调逻辑的视角看,作为科学哲学中心问题的合理性、进步、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合理性在于协调性,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大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可以统一于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这就是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精髓或本质。次协调型科学哲学的兴起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科学哲学的研究应当关注科学发展前沿问题和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其发展方向是密切联系科学思想史研究分科化的科学哲学;其发展道路是致力于促使各学科和学科各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开创有特色的中国科学哲学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传统形式逻辑自以为是"形式的",但其未看到,所有的判断都是建立在时一个自在存在的世界的素朴信仰之上的,它预先赋予了世界以一种客观的意义和存在地位,因而变成了一门客观的"世界逻辑"与经验的实证科学.由于形式逻辑既无法实现自我证成,也无法帮助其他实证科学超越其实证性,所以,一门真正的哲学逻辑学,一门既能全面解释一般科学之本质可能性,又能引导其现实发展的科学论,最终只有通过先验现象学、先验主观性的奠基才能得以产生.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这是胡塞尔借助现象学方法所铺就的一条逻辑之路.  相似文献   

9.
先验逻辑在康德批判哲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与形式逻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涉及认识对象,并改变了逻辑学与认识论相割裂的局面,从一定意义上讲先验逻辑便是认识论。先验逻辑为知识划界,从而为重建形而上学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思维何以可能"是全球化时代文化哲学本体论问题。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领域的知识创新或思想创新,都是从经验的发现到理论的发明的过程,都必须依赖于直觉和逻辑。创新思维的可能性在于直觉和逻辑的相互结合。当今人类思维结构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直觉脱离形式逻辑的倾向和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相互分离的倾向。这种思维结构上的缺陷,在当今中国具体表现为"中""西""马"思维方式的冲突。要化解其冲突,应当吸取"西""马"都较看重而向为"中"所忽视的形式逻辑。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普及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11.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与罪",其"与"究竟是"并列",还是"转入"?一般认为,逻辑是逻辑,罪是罪,"与"停留在陈列两端的平面上."逻辑"成为裁定"罪"的界限或尺度.但维特根斯坦又意识到,逻辑常常从外在的"并列"向内在"转入"了,即"逻辑"转入了"罪"--"逻辑罪".这是他毕生最难的划界.其他逻辑学家如罗素者流,则根本还无意识到不着边际的地步.  相似文献   

14.
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有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及其赖以建立的基本假定。进攻性现实主义强调国家行为受到体系或结构的影响,同时也不否认大国追求最大化权力的本性所具有的意义。米尔斯海默的“非现实性”主要体现在其悲观主义的逻辑基础上。探讨进攻性现实主义的“非现实主义”逻辑,有助于我们把握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的实质,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期美国东亚外交战略实践的困惑与悖论。  相似文献   

15.
“需要”是消费的直接动力,对消费社会的批判必然导致对“需要”的究诘.由于消费社会要么被视为一种“全面异化”的社会,要么被看作是被符号所统治的社会,故而对“需要”的分析也存在着两种相应的批判理路:一是异化逻辑,二是符号的差异逻辑.前者力图以“真实需要”代替“虚假需要”,但因其抽象的人性假设而使自身的批判力度趋于弱化;后者虽揭示了消费社会境域中“需要”的意识形态本质,但却全面否定了人自身的需要.就本质而言,两种逻辑都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的观照,后者正是“需要”问题的根源所在,而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抛弃利润至上的资本逻辑,代之以更为普遍的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6.
研究复合命题真值问题的真值逻辑和自然语言逻辑不尽相同。解释命题、命题逻辑和其涉及的否定、合取、析取、蕴涵和等价等定义,同时分析它们的形式和用法。  相似文献   

17.
18.
在人类文明的演化史上,生态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关注生物个体—关爱生命整体—关怀生态实体的生命演进历程。如果说,"生物中心主义"关注生物个体的生命权益,但由于缺乏普遍的"实体性"依托,最终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遭遇"伦理"—"道德"形态的分裂与对峙,那么,"生态中心主义"则将伦理关怀的中心由个体生命拓展到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但是"居留地"的可靠性遭遇"意志自由"的抽象普遍性,同样无可避免地陷入"伦理"—"道德"形态的悖论与风险之中。人类生态觉悟的辩证运动继续向前推进,未来社会应当建构接纳、包容、整合甚至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多元对话的生态主义"伦理"—"道德"共生互动的价值生态和理论形态,这是生态时代人与世界关系的文明生态觉悟,也是一场世界观的革命和"形态论"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9.
公私观念与农民行动的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一个灌溉故事的解读,认为虽然构成中国人行动逻辑深层基础的公私观念并无大变,但快速的社会变革却改变了农民对“私”的范围的定义。失却了传统文化,以前作为私的宗族、房支现在却可能成为了公。同样,失去了“大公无私”的教育,村委会或村民组等建制内的认同就难以维系。结果是仅留下核心家庭这样一个层面的私,这就深刻影响了农民的实际行动选择,并影响了诸如农村水利等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  相似文献   

20.
面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和各民族统一的趋势,荀子论证了建立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及必要性。荀子对于建立"大一统"政权的设想来源于他关于人性恶的论断,正是因为人性本恶,所以才需要后天的礼义法度来纠正人先天的情性,为此还要确立君主和臣民上下之间的等级和名分,在全社会范围内用制度和礼义规范每个人的行为,以"分"实现"群"与"合"的目的,以不平等的等级制度实现全社会范围的平等秩序,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为了适应当时中国社会大一统发展趋势的需要,荀子还主张设立君主、实行王霸政治以平治天下,并要求君主应以"道"治理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