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陈舒 《南方论刊》2009,(3):53-56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人民得以频繁地交往。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两种形式。据研究结果表明,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30%通过语言交际,70%通过非语言进行交际的。而非语言交际则主要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交际形式。论文中的非语言交际则以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为例。作为一名英文教师,通过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的了解,我们可以学会运用非语言交际行为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跨文化交际的普及和深入,有益于所有人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文化交际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工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中影响英汉语言交际的原因和语用失误。目的在于通过跨文化比较,使人们更深层次了解这两种语言和文化,以利于人们更好地交际。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的交际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际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人们的交流和接触也空前地频繁,密切的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可能产生种种误解或其它交际障碍。因此,如何跨越文化交际中的障碍,进行有效的交流,已越来越5;起的重视。跨文化交际,确切地说,它指的是不同文化所铸就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  相似文献   

4.
加晓昕 《理论界》2008,(9):135-136
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持合作的态度,交际策略有时与礼貌、合作等相悖。对此,可从人们合作与悖反交际态度来宏观地解读语用策略的类型。进而探究悖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语用策略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语用预设选择的认知机制及其选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其多维性决定了它既是一种语言选择,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预设的选择与人们的认知框架转移有关,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利用预设选择和运用预设选择策略来产生积极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反映客观世界、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存在模糊的语言形式。模糊语言在语言中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不是糊里糊涂、模棱两可。语言的模糊性既体现在语言本身,也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中,如话语意义模糊。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模糊话语有很大的运用价值,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7.
言语交际中礼貌原则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话语的礼貌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效果。然而,不同文化和文化背景的人们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和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礼貌因素是导致交际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日语习得过程中应注重礼貌原则的导入,力求做到平面到立体的扩展、静态到动态的分析、局部到整体的感知,以指导语言交际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交际水平。  相似文献   

8.
语言禁忌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有文化内涵的一部分。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禁忌的运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研究。旨在减少乃至尽可能消除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因缺乏对禁忌语相关知识的了解而造成的交际障碍,从而使交际双方减少误解,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语用偏离是指人们偏离合作原则,打破常规使用语言以追求变异创新的表达效果。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使用隐喻、戏仿、反讽、夸张、弱言、移就、闪避、冗言和双关等等偏离的辞格构成具体的言语策略,不仅成功地达到了交际效果,也创造了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讲话时需要使用一些语用策略。研究目的是从语言交际角度出发,对国际贸易交际语境下语用策略的运用进行研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是语料研究。口头交际语料分析方法的运用,为本文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是言语得体策略、委婉语策略、模糊语言策略、间接言语策略、不实施威胁面子行为的礼貌策略等的运用关系到国际贸易交际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李颖姣 《齐鲁学刊》2006,3(5):122-126
“经验”与“必然”在传统哲学中的对立,引发出我们对“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如何获取其普遍必然性”这一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把一切先验的东西拉回现实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将对“先验”的无意义追问搁置起来。这种做法体现在他的哲学中就是:搁置了对“需要”必然性的追问,将其呈现为人类现实的解放运动;把充分彰显于生活中的人的“现实的需要”,作为更根本的动力源,承接历史发展的各阶段,科学地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历程。由此,“现实的需要”以其独特的客观性,为马克思的“经验”的方法提供了牢靠的必然性依托。  相似文献   

12.
投资办学:我国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前,我国民办教育走的是一条投资办学的特殊发展道路。这条路既不同于我国历史上的私学之路,也不同于西方的私立教育之路。投资办学是我国现有民办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国家现行的有着浓厚捐资办学性质的民办教育政策与民办教育投资办学的实际有较大的出入,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和调整。  相似文献   

13.
“州屈”不在湖南而应在河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崇浩 《云梦学刊》2007,28(5):38-42
毛炳汉、周笃文等学者认为《左传》之“州屈”地在湖南,因以为楚之屈氏始封地。此说不确。事实上,《左传》之“州屈”地在今豫西南之南阳地区。而且,此“州屈”与“南屈”可能有“同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9,22(2):61-66
希腊语表示“家庭”这个词的意思是“环绕圣火的人”或是“同一烟火下的人”,其意思是组成家庭的人就是那些被许可崇拜同一家火并祭祀同一祖先的人。因此家庭不是男女双方两性关系的结合。而是由灶神赫斯提亚联系起来的一家人,赫斯提亚是希腊家庭的组织原则。另外,希腊人的思想中一直莆绕着纯粹父系遗传的梦想,故而创造了“技子是炉灶中的一块烧焦的木柴”的王室神话以及大地生人的“地生人”神话,进而产生了“男人是种子,女人是地,孩子在母亲的子宫中生长,就像庄稼在撒下种子的土壤中生长一样”的思想。而孩子生下后的“十日礼”则彻底抹去了在母亲的鲜血和肚腹中出生的事实,同时也把妇女完全排除在城邦公民权之外。  相似文献   

15.
农村安全供给的基本需求与制度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从本质属性上讲是一种公共品,属于非物质性公共品。安全需求是农民的深层次需求,但这一需求在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完全得到满足。现阶段农村社会,盗窃抢劫现象、村民矛盾等,构成了威胁农村安全的主要因素。安全这一公共品供给不足的原因,一是村庄自身供给安全的能力大大降低,二是基层政府在安全供给上存在问题。为此。应加强乡村组织建设,使之能够有效提供安全和秩序供给;建立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基础的乡村执法和司法制度,维护农村社会安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云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路径依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但民营经济在其发展中显示出大起大落、总体实力较弱和整体规模较小、第三产业偏重、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征,表明云南省民营经济的总体水平还处在成长阶段,后续发展的空间较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17.
王建革 《社会科学》2012,(1):142-151
明清时期形成于太湖地区东部的湖田,其稻作生态以水环境为中心。由于水环境丰富,存在着一系列的水生条件下的稻作与植物多样性。为了防水灾,人们种植了早稻,再生稻与双季稻也有一套相应的丰水环境下的栽培技术。由于水草和水生植物在产生和物种上的丰富多样,稻作施肥与积肥环境非常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提高复种指数,种植双季稻。清代人口增加,栽桑养蚕兴起,与稻作相结合,形成了桑基稻田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特色,都使湖田地区的稻作生态与太湖东部的其它地区显出不同,这种不同对明清时期江南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朱松峰 《北方论丛》2011,(4):122-126
海德格尔的"实际性"概念主要来源于司各脱、费希特和拉斯克的相关思想。它所指涉的是个体的、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东西,是每一个人都不得不接受的东西,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特定的时间和境域中之正所是的东西,是在意蕴世界域之中的生活的自足性和不断革新自我的历史性,更是二者之间的斗争及对这斗争的忧惧,从而既是前理论的又在来回摆荡的运动之中。"实际性"既指生活本身不得不承纳接受由意蕴性的世界境域所给定的存在可能性,也指生活在对这些可能性的具体实行和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决断中堕落-反堕落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安大简《国风》并非全本,各风次序与今本《诗经》不尽相同,但其相对次序值得重视。在安大简中,《秦》在《魏》前,与《左传》相合;在安大简中,《侯》在《魏》前,从其实际内容看,相当于《魏》在《唐》前,与传世古书的次序相合。有一种可能性的解释是《侯》即《唐》,安大简中关于《魏》《唐》的实际相对次序与传世古书并无二致,但安大简的抄写者误将“侯(唐)”“魏”的风名分别安到《魏》和《侯(唐)》之上。  相似文献   

20.
荀子所推崇的子弓非孔子所赞赏的仲弓。仲弓即孔子弟子冉雍仲弓,鲁人,姓冉,名雍,字仲弓;子弓即馯臂子弓,楚人,姓馯,名臂,字子厷,又作子弓。子弓从孔子弟子鲁人商瞿子木受易学,有传孔易之大功。子弓为孔子易学的正宗嫡传,他横跨在孔子、荀子之间,架起了"孔子—荀子"的天道论传承谱系,且这个谱系完全不同于由子思所架托的"孔子—孟子"之思想谱系。经验主义的"孔子—子弓—荀子"谱系有别于理性主义的"孔子—子思—孟子"谱系,前者的天道论、人性论是非本体论、非形而上学的,而后者糅合伦理信念与天道抽象本体的思想正为汉魏、唐宋的伦理忧心家所继承与发展,遂成道学之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