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三、人与文化的建构(一)前文所描述的这一语言太极图是世界上诸多语言类型的共同运作模式。在这个模式中,笔者借用了索绪尔的两个著名概念:能指与所指,但用法与原始概念不同,索绪尔把“读音———书写符号”作为语词的能指,把语词的“概念”、“意义”作为所指,能指与所指结合,共同形成一个语词符号。笔者将这两个概念大而化之,把某一种语言类型(譬如汉语)的语言规则,即存在于此语言类型中的普遍的形式规律———语音与语言符号层面的二元对立规律看作“能指”。笔者认为这是纯粹的真正的“语言”,或可称之为“元语言”———第一级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2.
瑞土语言学家索绪尔(1857-1913)提出了“能指”与“所指”这套符号概念,用以说明抽象概念或具体事物跟用来表示抽象概念、具体事物的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概念、事物及其意义叫做“所指”;概念、事物及其意义的言语表现或文字表现叫做能指。在某种程度上说来,所指处于能指的背后,并且只有通过能指才能到达所指。能指是中介物,它需要有物质为依托,“意义”是能指与所指联结的产物。研究“能指”的指称能量究竟有多大?它与“所指”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是语言符号学所研究的范畴。首先关注的是“称谓”,即给予具体事物或概念一个…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基于符号学语言观,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概念。由于这两个概念是基于静态的词层提出的,所以既不能对能指和所指“过剩”现象加以合理解释,也无法扩展到句层。为此,本着继承和发展的原则,依据“语言变体”理论,对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内涵进行优化处理,提出了一个既能体现索绪尔初衷,又可扩展到句层的优化方案,以期更好地理解他的这一组术语,最大限度地发展和应用他的语言符号观。  相似文献   

4.
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索绪尔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内涵,提出任意性包含能指和所指联结以及符号与符号联结两个层面的任意性,任意性的构件是多元的,不仅限于所指和能指,阐述了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辩证关系,以及言语和语言的可论证性、任意性的历时过渡转换。  相似文献   

5.
索绪尔符号学说中能指和所指概念的思想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所指就是概念”的说法与索绪尔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结合物的观点有偏差,在确认能指和所指概念的总概括性特点以后,本文提出它们的理论优势是把自然科学常用的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方法引入符号学。能指/所指因为具有总概括一切形式和内容的能力而成为形式化的要素,因此由它们构造的符号学具有突破传统语言学和哲学概念框架,把人类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思想交流活动作为整体对象进行描写和处理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6.
双语代码转换是语言符号的一种转换形式,是双语人在两种语言或两种方言解码过程中进行的语际间表达方式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以语言作为载体,而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是传递社会信息的主要工具,是信息的代码,它是表达一定概念的符号系统。因此,双语代码转换事实上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而作为双语代码的这种符号是以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的,具有能指和所指意义的超越一般语言符号的符号系统。双语人在不同条件下,在自然或非自然条件下获得了两种语言的符号系统,这样,两种语言在双语  相似文献   

7.
本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的观念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文学理论一般都认为文学性是指作品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而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则认定文学性是从语言开始的。文学语言与其他实用性的语言诸如日常用语和科技用语,有着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符号(即“能指”)和所指称的事物或概念(即“所指”)的关系上.在普通语言中.能指和所指呈合一的关系,能指即所指。所指称的事物和概念是语言符号的终极意义。在文学语言中.能指和所指却既合一又对立,语言符号除了指称事物和概念外.还指向和突出符号自身,对读者造成一种陌生化和新鲜感的效果.从而传达出不同于所指的审美含意。西方当代文论非常重视文  相似文献   

8.
从语音层面来看,几乎所有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字(词),这就为以谐音双关为主要形式的语音隐喻的产生提供了语音条件。所谓语音隐喻是指不同的所指通过其能指所具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语音成分在语音层面上所进行的概念系统中的跨域映射。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语音层面所存在的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9.
王朔用否定思维创作的小说,其否定精神不仅表现在小说的所指层面,而且表现在能指层面。体现在所指层面的否定精神,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叙述形式。而这主要是通过颠覆叙述的可靠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瑶族文化表述中的象征符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的原始文化表述是原始思维的果实,它与逻辑思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伴随着象征符号进行的”,后者“是伴随着概念进行的”。象征符号通常存在着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signifiant)之间的差异。在索绪尔(F·Saussure)的语言学概念里,能指是音象(sound-image)或其他书写形式(即作为语言物质构成的内部形式);所指是概念。原始文化表述的基本法则是象征符号表述法,即用符号直接指代文化和生活事象,而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下广告语言中,广告能指脱离商品本身,所指漂移的问题,依据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理论,借助结构主义的思想,探讨了广告“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矛盾激化现象.研究表明:在当下广告语言中,“能指的漂移”导致“所指的漂浮”,最后会导致社会道德价值观的迷失.在广告的“能指”与“所指”之中,更应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才不至于传播误导信息,危害社会.  相似文献   

12.
语源和字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与文字都是符号系统,都有自身的能记与所记,汉字与汉字所记录的语词处于不同层次,所以语源与字源是不同的,而它们的区分应以各自的能记与所记为基础,不可混淆.但同时,由于汉语与汉字的特殊性,字源与语源又紧密相关,理清其关系对科学地进行语源学的研究有相当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楼居文化,渗透到诗歌中,形成了诸多楼意象。从不同角度,可分为有出典意象与无出典意象、显性意象与隐性意象、静态意象与动态意象等,涵数10种之多。从语言学能指与所指的关系看,能指无限,所指有限,中国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呈现出一种语言的狂欢。对中国诗歌的欣赏与阅读,必须超越诗歌的当下性、现场性,超越语言形式上的狂欢,去寻找隐于其后的历史的、文化的意蕴,开拓所指的有限,实现与无限能指的对应。这样才能真正领悟中国诗歌的魅力所在、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4.
所指与关涉     
符号有形式和内容;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统一体。符号在运用中必须有对应物体,才能够具有实用价值。符号的对应物体就是“关涉”。我们不应当把所指和关涉相混淆;应当区别符号的结构与符号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文字的“音”与“形”是观念的“现象”存在。文字的音一形二重现象给文字记录观念的方式提供了两种选择。汉字从“形”出发,兼及字“音”,包蕴“意象”,以“相类性”为原则,形成超越具象的汉字“字象”系统;汉字“字象”具有虚拟隐喻的“象性”、具身性和透明性。西文字则弃“形”择“音”,以“任意性”为原则,形成了能指/所指关系的符号“声象”系统;西文字“声象”具有语境诠释的“像性”、离身性和遮蔽性。文字是“构成性的语言”,左右着组织信息和概念表征的方式。现象学的观念开启了重新观察文字的视角,启发通过文字形态的独立考察比较中西文论差异的可能性,探索文字所蕴含的思维力量,观照中西审美思维的源发性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能指和所指最初的系联是任意的,经过人类长期训练,而成为约定俗成的符号。消费社会,能指和所指打破原来的系联形式,各种能指、所指形式重新组合,不断创造、形成新的系联。能指和所指的系联表现出任意性、变化性、规约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与其把语言符号看作纯心理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有物质外壳的"能指"。而"所指"则可能是纯心理的思想感受,也可能是客观事物,是被人为地和"能指"联系起来的。意义是语言符号外在的东西,并非符号固有的,需要人们反复建立条件反射,才能确定下来的。语言符号是具有物质外壳的"音",是"义"的载体。这种"音"、"义"最初的结合绝不是任意的,而是象似的,只是这种象似性在各种语言之间具有很强的偶然性。随着象似性的被遗忘,偶然性被夸大成了任意性。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符号性与文学言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不是观看世界的透明窗户。语言的符号性使文学言语拥有了特殊的语用方式,产生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使用作了具体探讨。文学符号的所指在指称上力求具像,但在内涵上却力图制造多义性,形象则将这两种特性集于一身。因而,隐喻和象征就成了文学表现的主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音调、韵脚、韵律及节奏的对应性处理,语言的能指也被用来表现意义。由此可见文学意义产生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文字是一种视觉符号,具有较强的表意功能和美学功能。通过对英汉语词汇的视觉审美心理在能指与所指、字形视角、信息视角等方面的比较,阐述英汉语视觉词汇的词义提取差异对英语品牌的汉译审美心理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