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陈根发 《浙江学刊》2005,(1):170-173
本文阐述了自然法复兴的根本原因,探讨了"法的自然法"、"多元文化主义的自然法"和"新仁学"等现代自然法形态与人权理论的关系.作者认为,在新自然法学的框架内,西方和东方的人权概念和范畴并不存在对立和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正是新自然法学对现代人权理论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正邦  柯姗 《求是学刊》2006,33(1):78-84
宪政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是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的结晶。回顾宪政的历史发展过程,宪政的思想渊源是自由主义、共和主义;宪政的制度构建离不开民主、法治和人权理论及实践;同时,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二元分立对宪政理念及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从法哲学的视角出发,以上问题分别构成了宪政发展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对这些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特别是从法哲学角度的分析,能够为宪政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对宪政主义的贡献: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当代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主张公民通过自由而平等的理性对话、辩论、审议和协商等方式来参与公共生活,赋予立法和决策以合法性,保证公民自治和真实民主的实现,从而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宪政主义是当代国家治理的基本途径,但在当下的发展中,遭遇了来自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普遍的不平等和文化多元主义等各方面的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实践为宪政主义摆脱困境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智识贡献:整合宪法原则,为人民主权和人权原则的同源性辩护;平衡宪法关系,顺畅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沟通;补强宪政制度,修正和发展以选举为中心的代议民主.  相似文献   

4.
儒家仁学宪政主义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儒家仁学包含深刻的政治治理思想和鲜明的政治实践趋向.从不成文宪法角度看,中国古代已有较强的宪法意识,古人提出的统邦国、治朝政、彰善恶、直法律等宪法观念可以成为新时期中国发展宪政所能够利用的重要资源.儒家宪政主义所主张的明宪直法就是依人权修宪法,依良宪定法律;明宪直法的主要内容是据宪理制宪则,依宪法定法律.仁宪观、义宪观、礼宪观、智宪观、信宪观是儒家所讲的宪理的五个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现代化使人们进一步要求中国的思想现代化.作为中国长期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现代化自然而然就成为思想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大陆现代新儒家一支重要流派的潮汕新儒家在这场思想现代化运动中致力于将儒家思想向现代政治法律理论的转换,初步形成了以"良心"为突破口、以"仁"为核心的新仁学人权宪政理论体系.他们的努力值得我们大力的肯定,他们的勇气值得我们真诚的钦佩!  相似文献   

6.
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常新的历史话题,本文将采用历史考察的方法,追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轨迹,分析不同时期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行政体制改革及其利弊。认为:对中国政府而言,要想走出“今天的改革成果是明天改革的对象”频繁宿命,就必须创新改革理念。在行政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坚持宪政主义和管理主义,在宪政主义与管理主义之间游移,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阶段坚持不一样的侧重点,将决策层的宪政主义与执行层的管理主义、对外的宪政主义与对内的管理主义的结合。这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罗隆基是一个典型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以"人权论战"闻名于世,前期是以论政为主,后期以从政为主.他以功用作为视角,认为人权乃是做人的必要条件,以此为基点构建其人权理论体系.罗隆基人权理论受英美人权思想影响,但又带有中国特色.在现代中国现实语境下,其人权理论所阐释的理想主义面临着两面性困境,没有用武之地.  相似文献   

8.
当代西方宪法人权理论以美国的“个人主义”与德国的“人格主义”人权论为两大典型,前者通过“自由的镜头”观察人、后者则以“尊严的镜头”观察人,并在宪法上塑造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的形象”.“个人主义”人权论以个人自由为其至高价值,在“个人自治”与“自我决定”、隐私权、行为自由与表达自由等权利保障领域,呈现更为注重防御政府的单一维度;而“人格主义”人权论则以人性尊严与人格自由发展为核心价值,在上述权利保障领域以人格关系为框架建构权利的具体内涵,强调在实现人的固有价值的同时,以社会责任与义务约束个人的自由,寻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融合性.两种人权理论体现了西方宪法上关于自由主义和个人价值两种不同的诠释进路.就中国宪法而言,德国的“人格主义”权利论或许更具“亲和力”和借鉴意义.但由于缺乏个体和权利观念,我国的宪政法律文化若不经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创造性转化”,为其注入个人权利本位之内核,与人格主义权利论并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方国家以“天赋人权说”为基础,提出了“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并计划以此作为下个世纪国际秩序的核心思想,为西方的干涉和霸权服务。从理论上搞清国权与人权的关系,成为我国学术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国赋的;只有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才是人权的惟一来源和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也具有了某些国际性的方面。人权的国际性方面诸问题的解决,仍应以国家主权为前提和基础,并不能构成对国赋人权的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人权的国际性方面推行基于人权理由的新干涉主义,成为冷战后国家主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所警惕并提出相应对策。当前,尤其应注意西方国家利用霸权地位向世界灌输其人权理论和人权标准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袁兵喜 《社科纵横》2007,22(1):48-50
缺少人权精神的传统文化对宪政建设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专制等级政治形态、义务本位的传统价值观窒息了人权精神的生成。改造传统、培育人权精神是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丁涛 《学习与探索》2015,(1):98-103
李斯特的当代追随者正在汇聚成一股新李斯特主义潮流,对正统经济学发起新一轮的挑战。中国经济面临的诸多困难一定程度上归咎于正统经济学的误导,因而应该欢迎新李斯特主义的到来。李斯特生产力理论对正统经济学的交换价值和比较优势理论开展了颠覆性的批判。它彻底揭开了交换价值或价格理论的虚假面纱,以生产力的质量标准取代了交换价值的数量标准。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实质上就是"国家生产力"理论,新李斯特主义的国家致富新原则就是对李斯特理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中国经济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以交换价值的数量为目标的盲目增长破坏了国家生产力的整体发展。在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要关头,李斯特的生产力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它呼唤着新李斯特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略论市场经济与宪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体制与经济转型和发展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关联.经济决定论和宪政决定论的本质是化约主义和线性思维方式,将经济与宪政间的相互"影响"误读为一方的存在"决定"另一方的产生,无益于宪政和经济建设.财产权是市场经济与宪政的联接点.财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亦是宪政的基本原则,它内在要求主权的构设与约束.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既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全新认识,亦是对经济规律的重新认识,必将促进当代中国宪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代政治哲学的三足鼎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在当代社会政治哲学中形成了新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和批判理论三足鼎立的态势,且其规模和影响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14.
已出版的公共行政学教材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三种编著体例,这三种体例均是以管理主义为取向的。过度的管理主义取向忽略了中国的行政生态。实现我国公共行政学教材的本土化必须认真审视中国公共行政的语境,建构基于中国宪政主义的公共行政学教材。  相似文献   

15.
陈岑博 《探求》2011,(3):118-120
近代的人权思想萌芽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以《君主论》的面世为标志。法国大革命诞生的法国人权宣言,保证了人类完成第一部保障人权的宪法产生。人权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国际人权公约,就是对各国的一种约束,中国将“人权”入宪,也是为了使我国人民同样享有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6.
朱旭红 《浙江学刊》2006,(4):141-145
无论是当年的伯恩施坦主义还是当代的"第三条道路",都是欧洲社会党针对资本主义在相应的历史时期发生的新变化和新发展所做出反应的产物.尽管时代不同、修正的直接对象也不同,但是,两者在理论内容和特点上却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很强的历史连续性,可以说,当代"第三条道路"是伯恩施坦主义的当代承接和进一步发挥.同时,两者也存在着足以相互区分的深刻差异,正是这些深刻的差异,使得当代"第三条道路"相比较伯恩施坦主义更加进一步地偏离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7.
李步云教授指出,宗教信仰自由问题是人权自由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律与宗教问题是很有前途的课题,应该大力开展研究.第二届法律与宗教学术研究会取得丰硕成果:在法律与宗教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督教对近代宪政的重要作用、圣经神学人格到宪法上的人格权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与宗教的关系、部门法中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以及我国当前的宗教政策与法律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探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如何进一步从法治层面保障公民的宗教自由,开放宗教市场,并与国际规则接轨,是我国在今后进一步改革开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佟德志 《浙江学刊》2006,24(4):23-27
在价值越来越多元的西方世界,自由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多元主义的出现正是自由主义应对这一挑战的产物。自由多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价值多元主义的合理内涵,并据此进一步调整了宪政民主制度的设计,在西方社会形成了重大的理论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施向峰 《社科纵横》2008,23(3):21-23
构建科学权力观是实现宪政文明之增进自由、维护人权这一价值目标必要条件,也是宪政文明建设的逻辑诉求.在人权保障日益成为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文主义渐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的当代中国,惟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为指导、在批判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权力观的基础上,调谐权力的必要性与有限性的紧张关系为基本主题,从本源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基本范畴的哲学维度深入、全面研究科学权力观,才能真正回应理论创新的需要与时代精神的召唤,并构建出科学的权力观,即以"权力由民出"为本源论、以"权力为民用"为价值论、以"权力受民限"为方法论.  相似文献   

20.
"五四"后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宪政观存在着以抽象人权取代人的现实生存权,试图脱离自由主义经济基础而构建宪政上层建筑的倾向。实际上,宪政总是包含"限政"与民主这两个向度,自由主义者强调了宪政的"限政"这一向度,继而强调了一种消极意义上的人权;毛泽东则强调了宪政的"民主"这一向度,从而看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同一性,为发展出一种积极意义上的人权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