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的宪法实践证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取得了显著成就。1982年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方面因为吸取"文革"教训而规定得充实、明确、具体,之后的宪法修正案有关人权、私有财产等的规定使得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公民基本权利通过立法被具体化,公民权利意识得到增强。宪法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30年实践有行政主动推动、先权利后自由、违宪问题自我纠正三个特征。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甚至内部文件违宪的问题还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宪法中所规定的权力关系在实践中的表现并不理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公民对宪法保障基本权利的要求日益增强,而宪法却未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的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通过宪法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国家的标志。而公民基本权利中最重要的是涉及保障公民人身自由和生命安全的权利,即公民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权利。借鉴各国宪法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应当修改宪法加强和完善公民刑事司法程序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民基本权利的受益权能,随着国家对社会积极保障的增加而凸显.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社会权、政治参与权等以受益权能为主的权利之确认,不仅应课与国家公权主体以这些权利作为客观法所要求的积极保护义务,更应课与国家以这些权利作为真正的权利所要求的积极给付义务.这要求,在基本社会条件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宪法确认以受益权能为主的基本权利的条款,应尽量明确具体,在课以国家立法机关积极保护义务的同时,也尽量课以明确的积极给付义务.惟有如此,公民权利针对国家公权主体的受益权能才能得到根本的确认和保障.  相似文献   

4.
确认和保障公民私有财产权是宪法的重要内容。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首次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权利意识增长的结果,也是完善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客观要求。宪法修正案对私有财产权制度的完善主要表现为明确了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性质,提升了私有财产权的法律地位;扩大了私有财产权的范围;完善了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系和规范结构;进一步完善了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制度。同时,宪法修正案有关私有财产权的规定也为我国私有财产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吴娜  郭玥 《理论界》2005,(3):73-73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已逐步完善,但公民环境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仍存在缺陷。本文拟从宏观角度,重新构建环境权法律保障体系,即在宪法中规定环境权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实体法中明确其具体权利内容,同时完善民诉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6.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现代宪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制度民主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包括资本主义类型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都比早期宪法更为重视。所谓公民权利是指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公民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享受的权益和行使某种行为的可能性,公民义务则是法律规定的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该履行的一种责任。由宪法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被称为基本权利和义务,它对于其他各项权利和义务说来,具有首要的意  相似文献   

7.
公民宪法基本权利是公民权利中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权利,是公民其他一切权利的根据;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司法保护是建立法治国家之必须。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保护中存在无具体法律规定法院不能给予有效救济等缺陷。这些缺陷是由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及操作等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赋予法院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以及有提请撤消因违反宪法而侵犯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权力等。  相似文献   

8.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是宪法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这表明公民同国家的关系,指出公民在国家中的地位,意义是重大的。宪法怎样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一国的性质决定  相似文献   

9.
劳动权是我国公民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我国在《宪法》中赋予了公民劳动的权利。《劳动法》作为劳动权的专门法律具体规定了公民劳动权的内容和法律保护。《刑法》将严重侵犯公民劳动权的行为规定为犯罪 ,并且对不同的行为确定了不同的罪名 ,通过规定侵犯劳动权犯罪的权利范围、侵权行为、侵权主体和主观罪过的种类 ,把公民劳动权纳入刑法保护的范围  相似文献   

10.
论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是指基于一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公民一定的文化共识,由政府主导提供的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生存和发展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基本社会文化条件.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源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和新公共管理“有限政府服务”理论.作为基本权利的文化权利,是宪法和法律确认和规定的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个人在社会文化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权利.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的核心理念.确定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的边界应坚持“保基本”、“广覆盖”、“解急需”和“量力行”的原则.在操作层面有两个标准:一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有关基本文化权利的规定;二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相似文献   

11.
妇女文化教育权利的法律保护目前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妇女受教育的权利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任何人不允许周任何手段剥夺妇女的受教育权利。但是,现实当中妇女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护,有很多偏远山区,重男轻女现象非常严重,女孩子的义务教育都很难保证,因此,我们呼吁社会保护妇女的文化教育权利。  相似文献   

12.
仇永胜  袁炜 《学术探索》2003,12(1):54-57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为宪法所确认的、公民与生俱来的 ,是不能为其他个体和公权力侵犯的权利。公民住宅不受侵犯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之一。如何正确处理公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之间的关系 ,用公权力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手段和工具的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国家赔偿法》作为我国现代社会法治进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制度,必须符合法治原则、宪法精神及国际法准则。然而,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的有关条款之规定却不乏违宪之处。为了保障宪法效力的至高性和权威性,维护我国法制建设的统一和尊严,实现宪政宗旨,充分而全面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廉政建设,促进依法治国,《国家赔偿法》的违宪条款应予以修订。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法治意识、人权意识、宪政意识的迅速提高 ,修宪的呼声不断高涨。修宪要注意 :宪法不是意识形态宣言 ;不宜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应明确规定国家主席是国家元首 ;应调整现行宪法有关司法结构关系的制度安排 ;将居住、迁徙、选择职业和出入国境自由确认为公民基本权利 ;应增加设立宪法委员会的条款等。  相似文献   

15.
朱福惠 《云梦学刊》2002,23(3):19-21
我国现行宪法学体系较为陈旧 ,不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以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相互关系的原理作为宪法学体系的主线 ,将宪法学的内容分为总论、国家论、公民论和典型案例分析四部分 ,以规范国家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作为各论的指导思想 ,是宪法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治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舜钦 《学术探索》2008,2(2):80-85
公民政治参与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由宪法和法律确认,受宪法和法律保障和限制,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并影响国家政治构成、决策、进程、结果,而不受他人非法干涉、侵犯和剥夺的权利。我国已形成保障公民政治参与权的法律制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对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建设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文明富强、人民生存幸福,有赖于优良制度。优良制度是以宪治、共同人性、人权民主、自由生存、权责对等、公私分明和权利博弈权力为基本构成内容的制度。因而,制度创新必以宪治为立足点,以明确契约、实行共和为精神土壤,以尊重共同人性,选择以人权民主为基本取向,以凡事讲求权责对等和公私分明为制度运行方式,以权利博弈权力为制度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应然的平等保护与实然的非对等对待的矛盾使农民工的平等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从宪政制度上给予反思并努力去完善制度建设是实现农民工平等权的切实途径.  相似文献   

19.
易卫中 《兰州学刊》2008,(9):112-115,175
从人权保障的角度看,公民的任何权益受到侵害都应该得到补救。言论免责权虽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产生的特权,但公民个人客观上可能因言论免责权的行使而受到伤害。为了弥补受害者的损失,应该完善议院对议员言论的惩罚措施,议会在惩罚议员不当言行的同时,由议会本身给予受害者补偿。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 促进公民意识的培育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是实践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现阶段,培育和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公民意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和保障社会成员平等的基本权利,重视制度层面的社会公正问题,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