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个人借了人家的钱,却想赖账。债主来找他讨债,他却说:“学者们说了,昨天的河不是今天的河。那么,昨天的‘我’肯定不是今天的‘我’了。也就是说,借钱的‘我’不是现在的这个‘我’,所以我没理由还你的钱。你去找过去那个借你钱的‘我’讨债去吧。”  相似文献   

2.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3.
盛夏暑热,无心读书,到一位老教授家串门。进屋后发现写字台中央摊着文稿,旁边散着几份学术刊物,看样子他人正忙。不便打扰,即欲告退。老教授却执意要我坐下喝杯“龙井”,陪他休息会儿,我只得从命。老教授从学生的毕业论文说起,谈到社会上的“下海”风。他对目下的全民经商特别是学人“下海”很不以为然。认为“商家在‘商海’弄潮,学人在‘学海’苦读,原是社会分工;车走车道,马走马道,文明进步的社会是有序的社会。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从来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末了他还说:“别人‘下海’或是‘上岸’那是人家的自由,咱管不了,不过,我这辈子是下不了‘商海’也不准备去下那个‘海’了。”  相似文献   

4.
言止善 《可乐》2008,(5):41-41
十多年前,我在火车上和一个来自香港的生意人聊天。他得知我是教员,向我发了一番感慨。他说:"内地人不爱用‘求’字,不好。我们香港小孩子读书,叫‘求学’。在学校毕业后,要‘求职’。你们这里,只怕是少了一个‘求’字。"当时,我对他的话并没有多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什么叫“抽条”?有个学生问我:“老师,什么叫‘抽条’?我查过好几本词典,也查出了‘抽条’这个词,但是解释中却不包含我看到的那句话中的那个义项。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他是在怎样的一个语言环境中见到这个词的,看看能否结合上下文推断一下它的含义。他说:“那句话  相似文献   

6.
正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他这样写道:"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对‘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网络时代青年的选择,无论你支持他、批评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轻人根本不听你的。所以我再也不  相似文献   

7.
大凡搞贪污受贿之类‘猫腻’的人,总是想方设法掩人耳目的,最好神不知鬼不觉便悄悄地成其‘好事’。然而,果真能‘神不知鬼不觉’么? 史书上记载着这么一则故事:东汉时,昌邑县令王密为报答太守杨震的栽培之恩,趁夜送去黄金相报,并说‘夜深无人知’。杨震却怒目以待:‘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羞得王密掩面而退。为纪念杨震,老百姓专门为他修建了一座‘四知庙’。  相似文献   

8.
<正> 1961年9月26日,茅盾同志在答笔者问时写道,“钱杏邨的《文学导报》上的对于‘民族主义文学’的批判文章。署名为‘石萌’或‘石崩’者,我自己记不起来了。当时我写过批判‘民族主义文学’的论文,但究在何处发表,用何笔名,现在都记不起来了。可能就是‘石萌’或‘石崩’的,也可能不是。我用笔名也是随手拈来,用过即不再用,因而也不能肯定我是否用过‘石萌’、‘石崩’的笔名。原因是我从来不写日  相似文献   

9.
三年前的秋天,江苏如臬市十二届人大代表缪世明立下了那“把一技之长献给父老乡亲,让大家都富起来”的豪言壮语;三年后的今天,更为他一诺千金的信与义,所激动。“企业有‘三包’,我和你们搞‘四包’。”  相似文献   

10.
一古书经过金石竹简缣纸的变迁,又因数千年之传抄翻刻,讹误漏阙,势所难免。刘向《别录》云:“古文或误以‘见’为‘典’,以‘陶’为‘阴’。”《抱朴子》云:“书三写,以‘鲁’为‘鱼’,以‘帝’为‘虎’”。古书既然有因为传抄翻刻带来的错误,校勘就成为不可缺少的工作。俞樾《札迻序》啊云:“夫欲使我受书之益,必先使书受我之益。不然‘割申劝’为‘周由观’,‘而肆赦’为‘内长文’,且不能得其句读,又乌能得其旨趣乎?”俞樾指出了校勘的重要性。要想搞清古书的旨趣,必得搞清古书的句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12.
苏轼《和陶饮酒二十首》第一首首句“我不如陶生”,宋景定本作“我生不如陶”。纪昀说:“于义应作‘我生不如陶’。然(第)四句乃有‘生’字,则原本固‘陶生’矣。此称未免生造。”王文诰《苏诗编注集成》认为。“一本作‘我生不如陶’,此后人疑‘陶生’二字不类而妄改也。……今据渊明《饮酒》诗云:‘颜生称为仁,荣公言有道。(下  相似文献   

13.
本刊总第四期《报刊病句选析》一文,总的来说对读者是颇有教益的,但对其中一个例句的分析是值得商榷的.那个例句是:“他们的嘴就是法律,随心所欲,在教育战线为非作歹,干尽坏事.”(《人民教育》1978年第一期)作者说:“这句话主语应为‘他们’,原句的主语却成了‘嘴’,后半句成了‘嘴’“为非作歹”,‘嘴’‘干尽坏事’,显然是不通的.多了一个‘的’字,致使应该作为原句主语的‘他们’成了定语.原句应去掉‘的’字,让‘他们’作主语.”这样分析是不能令人接受的.汉语的使用原则是经济好懂.这种句式比较简练,给人有一气呵成的感觉,而且读者一看就明白,我们就应该大齐“绿灯”.吕叔湘、朱德熙两同志合著的《语法  相似文献   

14.
大年三十,正准备做年夜饭时,煤气没了。我赶紧给煤气公司打电话,电话刚接通,却被妻子按掉了。妻子一脸神秘地说:“今天不能充煤气。”“为什么?”我满腹狐疑。妻子一本正经地说:“你想想,‘煤’和‘霉’谐音,今天是大年三十,正好煤气没了,预示着来年我们定会大吉大利,好运连连。如果你今天充煤气,不是要把‘霉’气带回家吗?我们明年的日子还不是倒霉透顶。所以啊,这充煤气好歹也得过了年初三。”“嗨,你还信这个?”我拉开妻子的手,继续打电话。妻子急了,“你真要打,我就跟你急,要是我们明年谁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看着妻子又哭又闹的…  相似文献   

15.
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训诂释义与辞书的释义有两个明显的差别。一是训诂解释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词所显示的具体意义,而“词典”所解释的却是从词的具体义中抽象出来的概括义。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土’,《传》曰:‘裂也’。‘彻我墙屋’,曰:‘毁也。’‘天命不彻’,曰‘道也’。‘彻我疆土’,曰:‘治  相似文献   

16.
黄德华老师书房的柜子上面有一张照片,黄老师指给我看:最左边的是李长春,然后是叶少兰、谭元寿、张学津、尚长荣。"最右边的蒋干是我。"黄老师笑着和我说,带着老北京人的字正腔圆和丑角儿念白的一丝雅韵,"怎么叫《群英会》呢?‘众家群英’到齐后,我只去参加一个‘会’。我感觉和这些人一块儿演戏是一种学习、享受,因此就把这张有纪念意义的照片高高挂起了。"  相似文献   

17.
这个方音字表共收四百多个单字,以常用字为主。字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以下三点: 第一,照顾方音之间的音系差别,如本省方音有的有入声,有的没有;有的或分‘n n’,或分‘ts ts’,有的不分;又有的或分‘k(?) 哥ko 锅’,或分‘ie别i笔’,或分‘xu胡fu扶’,或分‘ts‘i齐t(?)‘i旗’,有的不分。诸如此类,‘字表’选字尽可能照顾有分别的点。第二、照顾方音之间某些字的归类。有某些字,如‘遮扯蛇惹’,‘借茄谢野’之类,在各方音都不独自成类,但是在音类上却有种种不同的归法;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不是无情物”,然而语文教学如何传其情却历来争论不休。“文以载道”论者,主张以‘道’为主,甚或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道以文传”论者,则强调章句之学,以为只要讲清字词句章,学生也就从中受到了思想教育。还有现在之教改,有的在高年级讲课如蜻蜓点水,而练习之多逼得学生不得不废寝忘食;有的“贩卖”“教学参考书”和“练习册”,使学生有味同嚼蜡之感;有的则强制性的规定所谓‘精讲’、和学生‘多练’的时间比例。这些见解我虽不能苟同,但也不想说长论短。我以为“教无定法”,孔子尚且主张“因  相似文献   

19.
《新少年》2010,(6):38-39
壹 “今天,我给同学们讲—世界上最可怕的故事。” 斑马老师话音刚落,同判门立刻瞪圆了眼睛,有几分紧张,又有几分期待。斑马老师慢条斯理地开口了:“寒假里,大嘴兔子去农村老家过年,见到许多新鲜事。农村人睡的不是床,而是‘炕’。村里的男人经常背着‘开山大斧’上山‘砍’柴,妇女们挤在‘炕’上做‘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家 ;当他展望未来时 ,因为提不出理想 ,找不到出路 ,便陷入封建士大夫阶级最鄙俗的悲观厌世主义泥潭。”“曹雪芹批判了‘男尊女卑’思想 ,歌颂了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但是 ,却宣扬了封建士大夫阶级没落腐朽的‘红粉骷髅’反动观点。……尤三姐死后托梦给尤二姐 ,说什么‘只因你我生前淫奔不才 ,使人家丧伦败行 ,故有此报’ ,这显然是对尤二姐的谴责 ,对贾琏、贾珍和贾蓉罪责的开脱 ,是曹雪芹硬将自己‘红粉骷髅’思想强加给尤三姐 ,违反尤三姐性格的。”薛瑞生对曹雪芹思想两面性的分析无疑对读者是有启发意义的。冯其庸在 1 983年第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