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批评传统中,文学总集往往富于推动当代文学典范转移的效用。清代中期学界对汉魏六朝文学文献的整理颇有成就,其中孙星衍撰辑《续古文苑》以接续《古文苑》、《文选》,有着复兴汉魏六朝骈文传统的当代文坛意义,不应仅仅视为辑佚学的成果。乾嘉时期,文坛上骈散消长之势加剧,孙星衍以汉学家兼骈文家的立场,并吸纳当时《文选》学的力量,在《续古文苑》收文体例中蕴含了个人化的骈散视野,尤其是大量入选汉唐碑碣,具有突破唐宋古文之习的用心。作为清代常州派骈文的领军人物之一,孙星衍对桐城派古文传衍之盛有所反思和忧虑,较早提出对以时文为古文的批评。《续古文苑》的撰辑与刊行,对常州派骈文风尚及当时文坛孕育新方向,有着发萌启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阎镇珩的骈文数量不多但其骈文意识明确、骈文兴趣强烈。他以古文为骈文,注重语气词和虚词的使用,以散行之气运排偶之文,追求骈散交融的魏晋文风;多写所闻所见,现实性和真实性明显,即使是历史性题材,也多借古讽今或以古鉴今,情感浓郁,文气流畅。在文章和学术思想上,他师承桐城,推崇宋学,批判汉学,但又不废骈文。这说明文章崇尚与学术倾向之间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观念和学术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下,桐城派对骈文的态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先驱者戴名世、方苞等关注时文对古文空间的挤压,主张复三代秦汉经史类"古文",对诗词、四六等"艺"都比较轻视、冷漠。创始者姚鼐在乾嘉汉学兴盛与骈文复兴的背景下,关注骈文,虽然对六朝藻丽俳语颇有微词,但对骈文文体本身并不轻视,对好友的骈文成就加以肯定。桐城后学,包括姚门弟子和曾国藩等,理解并接受骈文,他们不仅在骈散对举的话语体系中探究骈文的功能、特征、风格等,有的还喜爱骈文,创作骈文。整体上,桐城派主张文章以"道"、"理"、"气"而不是以骈体之"辞"来定高卑优劣。桐城派对骈文态度的演变,为现代文章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乾嘉时期汉学兴起、主盟学坛,与宗奉宋学、倡导古文的桐城派产生激烈冲突,钱大昕批评方苞即为标志之一。基于汉学家立场,钱大昕反对儒家经典的文学化、试图以史法规范文学、主张文无定法,不仅体现出汉学与文学的背离,同时也为姚鼐建构桐城派古文理论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乾嘉时期,考据学占据了时代主流的学术话语,桐城派与章学诚都对这一学术思潮进行了回应,古文理论是他们学术思想在文学上的反映.桐城派古文以程朱理学为基础,注重文的传道功能,对骈文有相当的排斥,风格上讲究雅洁.章学诚论文重经学、史学,不拘骈散,文风上追求清真.  相似文献   

6.
中晚唐时期,古文与骈文再一次进入此消彼长的角色转变期,李商隐以古文起家,以骈文谋生,其古文写作经历有早期处士叔教育之功,亦受晚唐古文势微因素影响,由古文转骈文写作之经历,是李商隐以古为尊、骈文为辅的文体观体现。  相似文献   

7.
清初骈文尚需要为自己的存在进行辩护,乾嘉时,骈文创作高峰到来,其成就足以与散文相抗,文坛因此出现了骈散之辨。在此大背景下,从嘉、道至晚清,骈文的尊体意识日趋明晰。骈文尊体的思潮与努力,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追溯骈文源头,确立骈散同源、骈散相通观念,并在创作中融通骈散;其二,确立骈文的批评标准,一方面强调骈文的立意、风骨、结构开阖等,表现出向古文标准靠拢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在逐步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批评话语;其三,区分骈文与四六,为骈文正名辨体,提升骈文趣味。这种尊体思潮也有助于我们了解清代骈散并兴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唐代古文家在造语、文风等方面过分追求新奇而流于怪异和艰涩,限制了唐代古文运动的整体成就.理论认识的不足、创作实践的偏差、心理世界的扭曲、审美观念的误区,是造成这种弊病的主要原因.在与骈文的对峙中,艰涩之弊不仅削弱了古文的竞争力,而且导致古文创作长期的萎靡;后来它又成为推动北宋中叶文风文体变革的重要动因.  相似文献   

9.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中坚,韩愈在批评骈文的同时,更把骈文作为古文创新的起点和资源.在他的古文佳构当中,韩愈充分吸收和彰显骈文的艺术优长,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含量.韩愈的文体创新实践表明:古文创作艺术成就的高下,以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成败,与借鉴和吸收骈文艺术营养的态度和水平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彭兆荪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和理论家,他所编选的《南北朝文钞》是清代中期以后较有影响的骈文选本。本文结合乾嘉时期骈文复兴的时代思潮,从《南北朝文钞》和其他相关材料入手,对彭兆荪骈文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彭兆荪在选本编纂、理论阐发和创作实绩等方面为乾嘉骈文复兴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陆贽的现存文章中,奏议占极大比重,亦代表其文章成就。陆贽的奏议是略具古文因素的骈文,这说明了骈文是中国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陆贽知贡举,取英才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晚唐作家李商隐在经历了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其为文之兴趣又回复到骈文之上,并且取得成就。韩愈的古文成就,其根基在于骈文的训练。欧阳修知贡举,取英才苏轼等多人。欧阳修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为宋代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的古文成就,其根基亦在于骈文的训练。唐宋的古文运动规定了此后的古文审美趣向,亦即优秀的古文总是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骈文的美质。由此可知,中国的文章,其运动发展的机制乃是骈文和古文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2.
汉学与宋学、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优劣长短之争,是晚清经学面临的重要课题.龚自珍对此经学纷争,既反对汉学与宋学之分,又持今、古文经学同源说,并主张汉学宋学、今古文经学无偏废,兼采并收.所以,说龚自珍的经学乃今文经学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不分门户,兼采汉宋、古今文经学,实事求是,才是龚自珍的经学根本,而这与乾嘉汉学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晚唐时期,古文式微,骈文复兴。以古文起家的李商隐拜骈文大家令狐楚为师,转以骈文济世。但李商隐心存古文道义,其古文创作既受韩愈古文思想精髓的熏染,又有独立清醒的文道观念和文体意识。李商隐古文存世篇目虽不多,但涉及文体种类丰富,以议论、抒情和记人叙事为主的文字各有特点,议论文字笔锋犀利,抒情篇章笔势流畅,记人叙事笔法简约。受古文观念影响,他的骈文既远追六朝骈文华美文体本质,又融入古文雅颂正声,以情动人,与晚唐诸家骈文相比,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李华的文学成就以古文称著,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光辉的地位。然而,李华的骈文是其古文成立的基础。在中国文类发展史中,李华的骈文乃是介于六朝骈文和唐宋散文之间的一个亚类。对李华骈文代表作的分析表明,其骈文不仅影响了唐宋古文,还对宋四六的形成起到了范型作用。此外,李华的骈文对研究中国韵文体寓言的缺类问题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经典阐释谱系中,乾嘉汉学家首次将“实事求是”普遍接受为一种基础性的治学理念.乾嘉汉学家作为阐释主体(“实事求是者”),所面对的阐释对象(“实事”)包括“书”与“事”两个方面,其中,尤以“书”(经书之底本)为重心.乾嘉汉学家对经书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对“实事”的定位.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惨烈的社会转型,惊醒了当时的学界,催生了由空转实的学术转型。当时的学术取向,由空疏玄虚的"宋学",首先转向经世致用之学,之后又转向了崇实师古的"汉学"。在"汉学"全盛的乾嘉时期,"汉学"的学术精神、治学方法深刻地影响了骈体文学和骈文理论的发展,促进了骈文的复兴和骈文理论观念的转变。乾嘉时的《四六丛话》,便是这一骈文复兴过程的理论总结和骈文理论观念转变的突出代表。以《四六丛话》为例,研究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时期的骈体文学与骈文理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学术转型对骈文及其理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社会文化宏观背景中寻求骈体文学、骈文理论嬗变的动因与根据。  相似文献   

17.
毕沅幕府是乾隆中后期最大的艺文幕府,汇聚了当时各派一流的文章家,其中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章学诚等对以洪亮吉等为代表的骈文派及汉学派展开了激烈的攻击,章氏力主"古文必推叙事",力挽古文衰落的局面.面对史学派的批评,毕沅幕府内以洪亮吉、汪中等为代表的骈文派表现出了打通骈散、兼容并包的倾向.毕沅幕府骈文派的巨大创作成就为后来曾燠、阮元等幕府对骈文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骈文能够在嘉道之际与桐城派古文相抗衡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8.
朱一新以义理为枢机会通汉宋,一方面用它来维护汉学正宗,批驳汉学末流;一方面用它来维护宋学正宗,批驳宋学末流。朱一新批评春秋公羊学,多次为古文经辩护,并非简单地持古文家立场,而是坚持以儒家根本大义统合今古。在清末宋学衰微时期,朱一新以一种更具可接受性的坚持义理、批驳异端的方式维持了宋学精义。  相似文献   

19.
宋代理学家的骈文观是宋代文学研究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大多数北宋理学家对骈文持批判态度,并与宋代古文正宗地位确立和骈文风格转变有直接关系.南宋时期理学家的骈文现出现了分化,并在骈文的创作态度、审美风貌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田媛 《东方论坛》2010,(6):125-126
"骈文"作为与古文相对的文体名称出现在清朝,但骈俪之文却早已有之。一般认为,后世所指称的"骈文"定型于汉魏六朝。从艺术角度来讲,六朝骈文也是骈文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