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 张巡(公元708—757年)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县)人。他于唐开元末年考中进士先后做过太子通事舍人,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令。张巡少年时学习很勤奋,读了许多书,读书时能精神高度集中,所以读书不到三遍就能熟记不忘。他写文章常能挥笔立就。张巡为人正直豪爽,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爱结交操守高洁的人为朋友。他作清河令时,勤于政事,关心百姓疾苦,很有治绩。清河令  相似文献   

2.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的偶有所感所作的记录。养成记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对我们治学有很大的助益。古往今来的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做读书笔记。相传北宋有一位学者苏子容,对于历史知识记得滚瓜烂熟。一次,苏东坡向他请教读书的经验,他说:我读史按年月排列史实,后又在史实下面注出年月,这样编了两遍,自然就熟了。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摘抄的卡片有五千张。现代作家秦牧曾说过,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其中一个仓库存放的就是作笔记积累起来的“材料”。无数成功的经验证明,读书做笔记确实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方法。它的意义和作用至少有四个方面:①可以加深  相似文献   

3.
天道酬勤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不知道重复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国藩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国藩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贼的记忆力真好,听过几遍的文章都能背下来,而且很勇敢,但…  相似文献   

4.
蒲草笔记汉代路温舒,小时家贫无钱读书。一次,他在野外放牧时,发现宽宽的蒲草可用来记字造句,于是便将蒲草采回家,边读书、边在蒲草上做笔记,读了一本,又抄一本,终于谙熟《春秋》经义,成为有名的法学家。  相似文献   

5.
一、工具书的用处从读书谈到查书读书,对每一个想追求知识的人都是需要的,因为书本是人类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任何人,即使是真正“皓首穷经”似的读它一辈子,也未必就能真正读通多少,更不用说是“读遍”天下书了,原因是:书,太多了。古人所谓“汗牛充栋”,远不能说明书籍存在情况,只有用“浩如烟海”一类话来形容,还可以说是较富于想象力的。  相似文献   

6.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7.
退休之后,常有友人关心地问我:“现在闲着在家干什么?”我的回答是:“退休无事,读书写字,老有所学,快活如仙。”黄树则(前卫生部副部长)老人的两句诗“到老更觉知识浅,余年应是读书时”,成了我老而好学的座右铭。 古人有“读书最乐”、“读书更佳”的说法,又说“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所以也就有许多人终生读书不倦,晚年更觉读书好。《南史》说沈攸之“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徐广“性好读书,年过八十,犹岁读《五经》一遍”。陆放翁云:“读书有味身忘老。”这正是老年读书感悟的至理名言。 老来读书悟性深。清人张潮的《幽梦影》中有则妙喻:…  相似文献   

8.
来新夏 《社区》2010,(8):14-14
从小就爱读书,但“博览群书”这一词语,却是十多岁时从一位中学国文老师谢国捷先生那里听到的。他刚从辅仁大学毕业,风流倜傥,出口成章,颇受学生爱戴。他的话像金口玉言那样被奉为经典。从此以后.我就把“博览群书”作为读书的目标。见着书不管内容讲什么就看,为我后来号为“杂家”奠定了基础。稍长,读了一本《颜氏家训》,有句话大意说:读书未遍,  相似文献   

9.
一在冯雪峰逝世十周年的日子里,我读着他留下的纯真而又滚烫的诗章,不禁为他的人格力量所征服,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仿佛一幕壮烈的悲剧刚刚落幕,那崇高的美感占据了我整个的心灵。我一遍又一遍读着他在《火炬》一诗中的句子: 从黝黑的森林里出来, 扎着枯枝点起了火炬, ……这是他1941年至1942年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写成的作品。简直可以看成是他一生光辉人格的写照,他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一支火炬,燃烧着自己,给人间带来温暖和光明。他立志做一支“永远不灭”的火炬。雪峰一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在民主革命阶段,可以分为“湖畔”和“上饶”两个时期。1921年至1923年,他在杭州市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等结成了湖畔诗社,共同出版了两本诗歌合集:《湖畔》(1922年)和《春的歌  相似文献   

10.
取与舍     
《北方人》2007,(4)
今天你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书,砰一声丢在地板,哭丧着脸说:“才两个礼拜,怎么读得完?”又说英文老师早讲了,她要给你们“上吨”的书去读,还说天天会给功课,就算十题中只有一题没做,也要扣一半的分数。接着你又抱怨物理老师,说他教得太快了,害你回家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信仰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为此,我也要求学生这样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一点办不到,甚至个别学生一遍也不读.有一次,一位学生“面刺寡人之过”了,他说:“‘因时而化’懂吗?会用吗?”他侃侃而谈:“现在是八十年代,是知识爆炸的年代,还抱着古人的信条不放,这和‘循表夜涉’、‘刻舟求剑’、  相似文献   

12.
吴晗同志《谈读书》一文,针对有些“学生、教师、也有编辑工作者等等”常提的问题“怎样做才能读好书,作好学术研究工作呢?”谈了他自己读书与做研究工作的经验。他主要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方法问题,二是先后问题,三是工具问题。谈得深入浅出,条理清楚,读了很受启发。 现在有点上进心的人每谈到读书,往往有“悔之晚矣”的感触,因为十年浩劫,使我们损失了许多时间,少读了许多书;现今,“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不少人在如  相似文献   

13.
《猎人笔记》的发表,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俄国文坛上,激起一场轩然大波。进步的思想界热烈喝彩,说它是对农奴制射出的“猛烈的炮火”;而反动统治者却惴惴不安,不仅革掉了图书审查官的职务,而且拘捕了作者屠格涅夫。 伊凡·屠格涅夫(1818—1883)生于豪富的世袭贵族之家。母亲是个精明、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从小在地主庄园长大,目睹农奴制生活的残暴,曾发誓“决不同农奴制妥协”。大学时代,他接触了当时的先进思想并与别林斯基建立了很深的友谊。他在创作上获  相似文献   

14.
蠹,即蛀虫。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学者(儒家)、言谈者(纵横家)、带剑者(游侠)、患御者(国君左右的亲近之臣)、商工之民。韩非认为这五种人不利于耕战,有害于国家,就象蛀虫从内部侵蚀和损坏器材那样,所以称为“五蠹”。《五蠹》是韩非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韩非的法治思想。文章从进化的历史观出发,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现代比古代进步。他嘲弄那些“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儒生象守株待兔一样愚蠢。文章还从各个角度揭露了儒家宣扬“仁义”的虚伪性和反动性,指出在“当今争于气力”的时代,“行仁义”不但不是保卫国家的办法,恰恰相反是亡国之道。因此他主张用地主阶级的“法治”代替奴隶主阶级的“礼治”。文章在全面阐明法治内容的过程中,对于“五蠹”之首的儒家作了尖锐批判和有力鞭挞。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韩非对儒家学派的斗争是不彻底的,文章的一些观点,如把推动历史前进的功劳归于几个“圣人”,把社会进化说成是人口和财物多少之间的矛盾造成等,也是错误的。但是仅管这样,在先秦的反儒斗争中这篇文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它所反映的主张变革的思想对后世的儒法斗争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张竹坡(1670—1698)是清代“可以继武圣叹”的小说评点家。他“十五好剑兼好马,廿岁文章遍都下”,曾获得“才子”美称。但他“负才拓落,五困棘围而不能博一第”,结果穷愁潦倒,29岁就赍志以殁。遗著除《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外,只留下《幽梦影评》82则和《十一草》古近体诗18首。众所周知,《金瓶梅》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褒之者说它“穷极境象,骇意快心”,贬之者说它“坏人心术”,“决当焚之”。张竹坡是褒《金》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继  相似文献   

16.
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反复理解、消化、巩固所学的知识。这种方法不妨可叫做“五动教学法”。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训学斋观》)。朱子在治学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宝贵经验,他这个读书“三到”是颇有见地的。但时过近千年,为了适应现代的要求,应在“三到”的基础上前进一步。要使学生眼、耳、口、手、脑“五到”,或者说“五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反复地动眼读,动耳听,动口说,动手写,动脑想,这样,就能多方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读、听、说、写、想(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莎土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许许多多的名人都对书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却有同样的观点:读书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自青少年时代就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特别喜欢读一些具有反抗精神的古典小说,例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他最早对图书馆发生兴趣是1910年秋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读书的时候。这所学校不仅课程较新,而且有不少新书报。学校专设了一个藏书楼,实际是一所小型的图书馆,收藏着许多中外书刊报纸,这对热列追求新知识的毛泽东来说,成了他治学向往的“圣地”。毛泽东在此读了许多中外历史和地理书籍。1912年秋,他从省立一中退学后,寄宿在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到浏阳门外的定王台省立图书馆看书学习。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有一天,他在家读书,把一篇文章反复朗读很多遍了,还是没有背下来。这时候,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要比曾国藩聪明,但是他只能做贼,曾国藩却成为连毛泽东都钦佩的人。因为贼人的天赋没有加上勤奋,变得不知所终。曾国藩与小偷  相似文献   

20.
扬雄《解嘲》:“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王力《古代汉语》注:“乘雁,一只雁。用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赵振铎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谈及王念孙的成就,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指出“乘”有“二”义,说“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同是依据王念孙,结论却截然相反,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