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分封制始于商朝而成熟于西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因而是进步的。然而,战国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分封制的正统地位受到了新生的郡县制的挑战。秦始皇结束战国纷争而实现天下一统,从此开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而汉朝则是在秦的基础上巩固并开拓了封建制度。秦汉两朝,在统治者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分封制和郡县制的角逐终于以郡县制的胜出告一段落。在本文中,笔者将试图从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发展演变来认识秦汉政治制度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2.
许富宏  杨青 《唐都学刊》2003,19(3):131-134
秦汉在地方政治制度的探索上,经历了不同的历程。秦延续传统一步到位实施郡县制,汉片面以秦亡为教训,历经数代三个阶段的艰苦探索,最终也确立了郡县制。两朝的历史及治国思想是形成两者不同的主要原因。秦汉确立的郡县制从根本上瓦解了我国早期带有浓厚血缘关系的世袭制度,催生了官僚制度,给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标志着自夏商周以来沿袭已久的职官制度出现根本性的变革,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一页。  相似文献   

3.
对于郡县制度,自古以来的思想精英们就对其进行着或韪或否的争议.是之者占据着主流地位,称郡县制度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种制度何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否之者只居于末流,谓郡县制是适应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设需要的必然产物,虽然符合中国人对“大一统”理想的追求,对我国历史的发展确实功不可没,但这种体制机制滋生的各种弊端特别是必然导致专制独裁的政治恶果,也是经2000多年历史实践反复证明了的无可置疑的客观事实.当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不能依旧站在官方传统史学家的立场无视郡县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继续为其高唱赞歌了,应从国家和民族健康发展的大局来重新认识郡县制及其附带而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古代世界其他各国,在文明社会之初,都经历了由村落到城邦,由城邦到王国的发展序列。而古代中国,一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就是一个版图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君权独尊、政教合一、分封制、宗法制乃是我国政权形式的主要特点。本文作者以古代希腊为参照系,认为形成中国古代大一统政权形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滚雪球”式的文明起源方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国古代社会不可能出现象其他文明圈那样的长老议事会和公民大会等民主因素。相反,部落联盟的首领和稍后的君主在滚雪球式的征服过程中,权力越来越大,遂形成了以君主专制为主要内容的大一统政权形式。  相似文献   

5.
刘晋华 《社科纵横》2003,18(3):68-69
明代内阁制是在废除传统的宰相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从它确立起 ,阁、部关系就十分紧张 ,阁臣之间亦勾心斗角 ,争权夺利 ,任用私党 ,排除异己。同时内阁与阉宦之间时而斗争 ,时而勾结 ,从而导致党祸绵延不断。故笔者认为 ,党争和内阁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这是明代党争激烈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蔡永顺 《社会》2017,37(3):67-84
向下分权是治理幅员辽阔之国家的必然选择。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统治者采取向下分权的时候也会面临治理风险,即如果地方政府取得足够的资源和权力,它们可能对最高统治者构成威胁。曹正汉在考察中国古代统治体制演变时,提出郡县制是帝王减少代理人风险的制度安排,因为郡县制具有避免让单一地方政府强大到可以挑战帝王权威的作用。本文探讨向下分权对于集权体制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权在为最高统治者减少代理人风险的同时,也为统治者创造了规避责难的空间。但向下分权在减少代理人风险的同时,也给统治者造成了多重代理人问题。具体而言,代理人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约束,他们不但会削弱国家能力,还可能损害政权的合法性,引发社会风险。如何约束代理人始终是最高统治者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 ,周代通过五等爵制严格了诸侯等级制 ,从而建立起尊天子、卑诸侯的严密体制。商代则不然 ,其外服制诸侯以职事服役为主要特征 ;同时 ,无论在控驭功能、制度完善及统治效果诸方面 ,都无法与周代分封制体制相比 ,因而这从一个侧面证明 :分封制在商代尚不具备出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对社会主义经济方面的看法的转变,导致产生下列观点,即要想推动现代生产力的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建立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激励居民的劳动活动的新型经济机制。在这种变革的过程中没有必要摈弃中央集权制和宏观计划。重要的是抛弃与民主的中央集权制相对立的官僚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即封建主义集权制,从而向切实有效的中央集权制过渡。社会主义新的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为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在国家计划范围内运用价值规律和商品  相似文献   

9.
对柳宗元的杰作《封建论》中“秦之事迹”一节,目前有不同的解释。《黑龙江大 学学报》第一期上的《读〈封建论〉的疑问试解》(以下简称《试解》)认为只有“酷 刑苦役而万人侧目”才是论秦政之失,头几句都是讲秦政之得,对此我有几点疑问,提 出来与《解》作者商榷,并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秦之事迹”一节是“详细论述”郡县制呢,还是讲秦政之失呢?这得从上 下文的逻辑关系加以判断。 中唐时期,那些拥护藩镇割据势力的复古派,吹捧所谓商周之治,把分封制下的一 个个独立王国,美化为“私其土,子其人……施化易也”的理想国;另一方面则攻击郡…  相似文献   

10.
周代分封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各种著作经常提及。但关于周代分封研究的专著几乎未见。因此,葛志毅博士所著《周代分封制度研究》一书的出版,其意义和价值自不待言。该书系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订补而成。书中主要论述了周代分封制的性质及产生、发展乃至解体的过程。书中提出,分封制是周代特有的政治制度,它产生于周代,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夏商以来统治管理经验的积累,已使国家组织形式有可能进一步严密和集中,其次,周克商后,急需建立一种对原殷商统治区有效的战略控制方式。这是周初推行分封制的主观方面原…  相似文献   

11.
西方史学中中世纪概念的产生,代表了人文学者与过去决裂的决心。有西方学者批判中国传统史学缺乏"对过去的感觉",尽管这种观察看到了中西史学的明显不同,却存在严重的误解。中国古代正史中确有表述历史分期的词语,却没有与"中世纪"相对应的强烈否定过去的概念。封建与郡县之别被中国古人赋予丰富的政治道德意义,并由此在先秦和秦以后划分了一条古今有别的鸿沟,秦及秦以后的历史被视作是同质的。西方历史观念东渐,秦至清的漫长时段自然地被比拟为中国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12.
杨齐福 《唐都学刊》2004,20(1):159-160
为了强化专制统治 ,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举行了四届县知事考试。尽管县知事考试的实效不大 ,且依然不能摆脱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 ,但它已初步具备现代文官考试的雏形 ,这体现在它有现代性的考试内容以及一整套考试、录取、考核、管理等章程。  相似文献   

13.
"中西会通"与中国法制现代化中的仿行西法偏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法制现代化运动虽是在"中西会通"的旗帜下进行的,但不同时期、不同政权却有着"仿行西法"的共同偏好.之所以形成这种选择的偏好,是因为(1)国人以西法为强国之道,以为自强救国必须仿行西法;(2)民族原有制度文化整体落后,无能力创新也无思想资源可资创新,不整体抄袭西法则无法向新的竞争时代交卷.这种西化取向在过去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在是对其得失进行反省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4.
《隋书.地理志》与《旧唐书.地理志》所记北京地区的某些州、郡、县建置沿革,前后矛盾,疏漏多见,往往无所适从。本文试以《隋志》之玄州、平昌郡及《旧唐志》幽州大总管府、玄州、三河县、密云及燕乐县为例,加以考辨,以正其误。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辩证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志宏 《创新》2010,4(4):126-128
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内涵从最初的孝亲意识逐渐演化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乃至化为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就必须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孝文化进行分析,使孝道回归家庭伦理范围,并且与时俱进地赋予孝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马齐是清前期满族大臣中一位颇具特色的人物。他身经顺、康、雍、乾四朝 ,亲历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权力斗争而始终保持高位 ,在康雍年间长期担任首席满洲大学士。本文拟从马齐在仕途中的起伏得失 ,在康雍乾三朝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与康雍乾三帝的不同关系 ,其才力、处事风格对仕途的影响和他之所以得到诸帝保全的原因等角度 ,考察这位满族贵族在官僚体制与专制皇权的束缚控制下 ,显赫却又无奈的宦海生涯及特点。  相似文献   

17.
路金龙 《唐都学刊》2007,23(4):106-108
鉴于近代中国“民智未开”而导致革命屡遭挫折的历史教训,孙中山提出了以县为基础广泛实行地方自治的具体方案。实行地方自治是孙中山革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程序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击中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要害,从理论上找到了中国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政体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目前财税体制中存在着财力不足、债务增长过快、税收制度和财政支出管理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是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税制,加快费改税,改革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推进财政法制建设,适度举债防范财政风险等.  相似文献   

19.
杨艳秋 《求是学刊》2005,32(1):114-120
明代前期 (洪武至正德时期 ) ,一系列大规模史学活动的背后 ,透视出了封建史学走向衰落的信息。统治者对史学功能的强制利用、文化专制与文化恐怖政策的实施、理学侵入史学、皇族政治纷争造成《实录》失实、史官制度不健全 ,无论是对官方史学还是私家史学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