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萤火虫 《市民》2006,(7):4-4
贵刊上期的独家策划“我们时代的居住理想”里,来自大都市的作者描绘了他们心目中的房子、社区,乃至国家。但除了李春燕那篇《碎米雪曾落在枕畔》可以说与农民居住理想有关外,九亿农民失语了。农民有什么样的居住理想?这个问题不重要吗?  相似文献   

2.
王亦宁 《市民》2006,(6):33-33
友人约我说说关于“我们时代的居住理想”,乍昕容易,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关于理想居住的梦幻,但细细想来,忽感到苦楚而难以下笔,原来梦是那么模糊。早已被匆忙的世界淹没。  相似文献   

3.
在百度搜索“南京网络发言人”,截至6月1日,有4.120.000条相关记录,在谷歌上有1.710.000条记录,在新浪微博上有26个相关话题,如果单看这个数据还说明不了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相似文献   

4.
黎光寿 《市民》2006,(6):42-43
“民主从社区开始!”“居住改变中国。”在与记者对话中,舒可心反复提到这两句话,并以之为自己的“居住理想”。耐人寻味的是,在舒可心的名片上,写着“中国人民大学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项目研究员、北京朝阳园业主委员会前主任”.还有一串业主委员会顾问的头衔。  相似文献   

5.
李磊 《社区》2004,(6):6-9
物理学教授王培荣用4年的时间赢回了一场维权斗争的胜利—终结了一个专为知识分子兴建的住宅小区的单元防盗门上演的想开开不了、想拉拉不上的“黑色幽默”。但他的代价太大了。作为一位曾获得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中青年知识分子,为了与一扇劣质的防盗门作斗争,竟然整整4年无法进门科研工作。在他最终利用“举报 网络 媒体 诉讼”方式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社区居民由衷地推选他做了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之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社区居民由衷地推选他做了区业主委员会主任之时,他为了还想继续进行的科研工作,更是为了家人的安全,想到了“离开”。什么时候,我们维护我们生活和居住中一些理所应当的权利,不用再付出这么大的代价,那样的社会环境,也许就是我们开展社区建设追求的“理想的人居环境”。由此看来,社区建设的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动员。否则,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有缺憾,难以达到理的“理想的人居环境”。由此看来,社区建设的确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动员。否则,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有缺憾,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劳者有其屋     
孙恒 《市民》2006,(6):23-23
这不是空谈理想的时代。要谈我们打工者的居住理想,先要看看我们的居住现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民居与环境关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到今,中国人都在追求一种理想的居住环境,这种思想观念积淀下来,形成独特的东方文化意象,以无意识的形式影响着相应的思想和行为,丰富了东方世界关于理想的环境观的层次和内容,使环境观念从当初简单的“物境”的追求扩展到对“意境”的追求,使中国人的环境意识增添了理性的内涵。中国传统的居住环境,讲求一种典雅、幽静、朴素、自然的山水环境,讲求朝向、空气、阳光,使居住环境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沟通,形成“天人合一”的典型居住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家乡,我们是不允许种地的,因为我们世代居住的是“母亲河”的发源地,为了“母亲”的身躯不裸露,我们要“舍小家,顾大家”,让土地长满荒草,让山峦“杂花生树”,人家则尽量想办法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9.
李志东 《社区》2010,(13):51-51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了,暖气热了,业主委员会也建起来了,很多人都希望住到我们小区来。”居住在香苑小区的胡国宝老人自豪地对新华社记者说,“这还不都是羡慕我们小区和谐的氛围。”但是,谁能想到,这个让大家争相居住的小区过去竟然是一个各种治安案件频繁发生,社区居民与开发商、物业公司纠纷不断,甚至要集体上访的“麻烦社区”呢!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与各移民输出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以及移民网络与移民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外来移民于战后60年代起掀起了一次涌向美国的新浪潮。新移民的类别更加多样化,教育水平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在居住模式上呈现出集中与分散并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市民》2006,(6):1-1
“你的居住理想是什么?” “一幢风雨无忧的结实房子。”“还有吗?”“身处一个友爱的开放社区。”  相似文献   

12.
《市民》2006,(7):131-131
我们在谈及居住理想时,脚踩在当下,却眼望着未来。对未来寄予厚望意味着对当下满意度的匮乏。乡村社会的景致来自浪漫主义者的营造,然而这却只在想象中提供人们以“诗意栖居”的处所。现实是:乡村中的人们受制于社区,甚至,其便利性和自由度遭到侵犯而城市里.强制性和限制性社区的缺失,引起了城市的混乱,导致了城市生存的畸形状态。  相似文献   

13.
网络论坛因其自身的技术特征被众多的学者认为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良好平台。本文引入“公共领域”理论,在分析“公共领域”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将网络论坛置于传播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框架中,并结合“重庆钉子户”事件,对强国论坛、网易、天涯杂谈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论坛中关于此事的言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网络论坛呈现“公共领域”的雏形,但与“公共领域”还存在很大差距,无论是官方型网站、商业型网站还是在民间型网站都无法承担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重任,而且网络论坛中,“理性精神的欠缺”、“广泛参与和有效对话之间的二难”、“共识与民意的差距”、“知识分子与网络论坛中话语霸权的呈现”等都是网络技术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也是构建理想公共领域的“瓶颈”。  相似文献   

14.
“在沈家门街道打工,我们放心” “台风无情人有情!感谢沈家门街道,社区领导对我们民工的关心和照顾。”这是居住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街道的安徽籍民工在沈家门外来民工避灾所黑板上留下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城市老年人居住意向的问卷调查 ,归纳出老年人的理想居住模式 ,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居住区空间结构模式设想”,以此探讨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以人为设计的主体 ,以人的需求为设计的依据”是本文试图传达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把城市建成什么样,似乎与社区干部的工作并不直接相关,因为我们往往是在建成的社区里忙碌,与过去无关。我们关注现在的居民,关注他们新的人际关系。但读完这篇文章之后,你可能就不再这样认为了。不管是在美国的纽约,还是在中国的某条街巷,文中发生的神奇有趣的“合围之势”故事,让今天居住在“水泥堡垒”中的我们好生羡慕——那是一座城市、一条街巷、一个胡同充满生机的鲜活景象。我们多么希望这种传统的居住文化能够传承下来,让“那时”、“那人”、“那房”、“那院”永远跟着我们“居住”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只是因为父母想亲自种蔬菜,我们一家就搬到了乡下居住。 “想想看,”爸爸一边打点他的新园艺工具,一边对我说,“我们得种些番茄、胡萝卜和马铃薯,还有人人都想要的最新鲜的花椰菜。”  相似文献   

18.
张名煜 《老友》2011,(10):67-67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我们不知不觉进入“高楼时代”,不少老年人独居或随子女居住而纷纷搬进了高楼,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本来是好事,然而居住高楼给老年人带来的不利却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年新浪网络盛典城市类评选中,成都被评为“2008年度品牌城市”。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给成都带来了一场重大危机和挑战,然而,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成都城市形象提升的机遇。地震发生后,成都市政府动员各方资源,迅速行动,危机公关和城市营销的种种举措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今天的成都.在外人眼中.依然是那个”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相似文献   

20.
每学期开学,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总会让孩子们填写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等。由于我们小学是一个农村小学,因此孩子们居住的地方比较分散。孩子们在填写家庭地址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所居住的村庄很多名字都很有意思,如“黄金山”、“陆笪”、“棠荫”、“西施墩”等等。而这些名字的背后说不定会蕴涵着一个美好的祝愿,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隐藏着一个形象的比喻……而这些,我们的孩子未必知晓。村名,其实就是一个诗意的课程资源。于是,开学后的第二周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