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全球主要资本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开始作为资本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热潮亦开始逐渐影响我国的公司治理理念,我国在2001年提出了"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观念,这促使对机构投资者的研究成为一公司治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证券市场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研究,能够更好的认识到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面临的障碍,进而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以促进公司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重点考察了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反稳定作用的表现形式及规律特征,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了相应的经验支持及政策建议,有助于对症下药地稳定资本市场,拓宽金融及会计监管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茹华杰  吴承尧 《管理科学》2018,31(3):140-148
 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是一个长期受到争议的话题。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高频交易被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采纳,机构投资者高频交易对市场稳定性的影响这一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考虑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在市场中共存及其交互影响的情况,基于市场复杂性理论,从投资者行为的视角,构建机构投资者和个体投资者都采取低频交易的低频投资环境以及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个体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的高频投资环境,并建立了两类投资环境下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交互影响的动态投资决策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① 当市场处于稳定区域时,不论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还是高频交易,市场都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的情况;② 当市场超出低频投资环境下的稳定区域时,机构投资者采取低频交易不能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流动性,市场会发生剧烈波动,此时机构投资者不能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如果机构投资者采取高频交易,将投资周期尽可能缩短到趋于零的状态,则能够通过带动个体投资者投资为市场注入流动性,从而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因此,稳定市场的有效途径并不在于一次性注入资金规模的大小,而在于资金注入的频率是否能够保持连续。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鼓励高频交易和建立高频交易熔断机制的稳定市场的相关建议。        研究结果为从投资频率的视角回答关于机构投资者能否稳定市场这一长期争论提供了一些正面支撑,也为维护中国证券市场长期良好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经营运作,介入公司治理,使其对公司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类型毫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以及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方面,综合了国外学者关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研究,旨在为我国机构投资者的理论与实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一直都被视作资产定价的主体。但在个体投资者众多的中国证券市场,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谁左右A股股价的变化?则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从投资者异质信念的视角,构建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未预期交易量两个异质信念测度指标,对比分析二者与股票收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个体投资者与机构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与股票当期收益显著正相关、与未来一期收益显著负相关,但个体投资者异质信念的作用更强;进一步,异质信念对小公司、价值型公司收益的影响更明显;当控制了规模、价值等风险因子,以及不同时间区间和是否可以卖空等市场影响因素后,结论依然成立。表明在现阶段的中国A股市场,个体投资者的异质信念仍是左右股票定价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对公司治理和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间的相关性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数理模型的一般分析阐释了影响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积极性的四个因素:持有单个公司的股权比率、资本市场中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概率、所投资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以及监督成本,并得出了有关的研究结论.最后本文,对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个人投资者情绪能预测市场收益率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首次研究了中国资本市场上个人投资者情绪(包括散户投资者情绪和大户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市场收益有助于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的预测,个人投资者情绪却无助于市场收益的预测.这是因为,个人投资者情绪对股票流动性有正面影响,但是股票流动性和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导致个人投资者情绪不能预测市场收益率.中国股市控制权仍然掌握在机构投资者手里,而且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更有信息优势,投资行为更理性.本文从股票流动性这个新的角度来解释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有助于理解机构投资者的情绪比个人投资者的情绪更不易受股市大盘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资本制度不断完善,市场规模快速扩大,投资者与证券机构不断成熟,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资本市场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繁荣发展,本文就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与中国的金融业崛起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机构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论述其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系统全面地对比分析了古典———经理主导———机构股东主导的三种公司治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资本市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成熟经验并结合中国的现状和国情,阐述了通过发展中国机构投资者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李志生  金凌 《管理科学》2019,22(9):67-81
2015年~2016年股灾以来,"国家队"救市是否起到了稳定市场的作用,受到了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利用2015年第三季度至2016年第四季度A股上市公司机构持股数据,探讨"国家队"救市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国家队"持股有效降低了股票价格的波动,并且这一作用显著区别于其他机构投资者;"国家队"持股稳定股票价格主要体现在对异质性波动的降低上,对系统性波动则没有显著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队"持股通过改善信息环境、降低噪声交易、稳定投资者情绪以及减少投资者异质性信念来降低异质性波动.本研究拓展了政府干预市场和机构投资者相关的发现,对危机期间资本市场监管和系统性风险防范化解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作用日渐明显。由于存在制度障碍和内部人控制,机构投资者利益遭受控股大股东侵占。机构投资者在利益冲突面前的行为选择是,短期内采取"用脚投票"策略,长期内则会积极介入上市公司治理、"用手投票",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正在从价差创造阶段到价值发现、价值创造阶段过渡。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公司内部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职能为出发点,运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相关指标,回顾和分析公司营销理论,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上市公司的公司营销状况,并选取机构投资者作为营销对象,通过中介变量法对公司营销的作用路径和价值效应进行深入探究.实证研究表明,以互动沟通为核心的投资者关系管理,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的营销可以显著影响公司的股票换手率和公司价值,公司营销的价值效应显著;机构投资者作为重要的营销中介,对公司营销的作用路径产生显著的中介效应,机构投资者的价值贡献率占公司营销价值的一半.机构投资者应该是互动沟通的主要对象,是公司营销的重要中介,应该作为公司营销的核心,该研究结论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环境中的上市公司管理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2007年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尾声,我国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在其实质上与形式上都产生了较有影响力的变化:一股独大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同股同权真正落实在每一个股东手上;同时资本市场也有了显著变化,以基金为主的形形色色的机构投资者粉墨登场,大量的闲散资金注入机构投资者。本文关注在后股权分置时代,机构投资者作为资本市场上实力与能力兼具的股东,能否对公司治理产生影响,从而改善公司绩效。通过建立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回归分析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为公司治理决策层和资本市场监管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选取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在计量其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基础上,通过通径模型找出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形成路径,然后计算年报披露后不同时间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分析投资者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市场反应,揭示投资者市场反应机制对内部资本市场行为的治理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权益报酬率是决定其内部资本市场价值的最主要因素;权益报酬率与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之间呈反向关系,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主要存在于低权益报酬率企业,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资本市场价值主要源于缓解外部融资约束而引起的溢价,而不是由资源优化配置产生;由于投资者对内部资本市场价值反应不充分,内部资本市场缺乏投资者反应机制的治理,内部资本市场功能异化为弥补资金漏洞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相互作用,机构投资者作为股东与管理者存在利益冲突,在资本结构方面也有所表现。本文主要分析机构投资者与管理者利益冲突的原因及其在资本结构中的表现,并提出了解决策略,最后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选择得出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平安再融资案例对两类股东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出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完成,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及壮大,在面对大股东利益侵害时,机构投资者由于其强大的资本实力和较多的股权份额,在一损俱损的情况下对大股东的侵害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且对我国资本及市场的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彭情  唐雪松 《管理世界》2019,35(3):186-204
随着新的媒体形式不断发展,股市传闻问题日益凸显。现有文献指出了传闻的危害性,却较少探讨传闻产生危害的内在逻辑。本文以2004~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传闻显著降低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相比于正面传闻,负面传闻的影响更明显;并且传闻对信息披露质量低或者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低的公司影响更大。结果表明,传闻扰乱了资本市场信息环境,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由于负向偏差效应的存在,负面传闻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关注和信任,因而对市场的危害更大;信息披露质量高的公司,其会计信息受到投资者的重视程度较高,故而受传闻的影响较小;相比于散户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有限注意力方面受到的制约较轻,因此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高的公司受传闻的影响较小。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传闻扰乱资本市场的内在逻辑,为维护资本市场良好信息环境提供理论支撑,并为传闻治理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领导决策信息》2012,(1):11-11
推荐度指数 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指收涨1.19%报2199点,全年跌幅达21.68%,遭遇史上第三大年跌幅,按市值损失平摊,股民人均亏损4。2万元。相关机构认为,2012年将面对和2009年一样的局面。中国的资本市场暴涨暴跌,牛短熊长的原因是什么?除了国内外形势影响之外,根本原因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缺乏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制度和机制。因此,加强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制度建设是振兴资本市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情绪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行为金融学角度,以2004年1月~2008年6月中国证券市场基金和股票的交易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和动态组合分析方法系统考察中国投资者情绪与股票收益率、股票的市场关注程度、公司规模之间的联系.通过建立基于资金流量的投资者情绪指标,详细探讨投资者情绪对不同股票收益率变化的敏感性,揭示投资者情绪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股票收益率的波动随着投资者情绪的提高而增强;市场关注度越高的股票,投资者赋予的情绪越低;投资者对股票的情绪波动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加而减弱.实证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投资者情绪在中国股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关于证券市场投资者情绪运行模式的研究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泡沫的预警、监管机构制定政策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资本市场的暴涨暴跌挑动投资者的敏感神经,造成市场极端波动和危机传染,因此,探寻稳定市场的因素及其机理非常重要。本文以南京大学联合证监会对A股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进行综合调查获取的特别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和分析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职能和组织职能与未来期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的负向关系,表明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和组织职能具有"市场稳定效应";进一步的机理分析表明,市场稳定效应主要源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信息职能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生成的内因(管理层信息披露操纵倾向)和外因(信息环境的不透明度),而组织职能抑制了股价崩盘风险生成的内因;最后还发现就稳定市场而言,内部控制质量与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职能具有互补关系。本文结论对上市公司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实践,防止股市崩盘和危机传染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