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度     
贫困却不潦倒,是一种生命绽放也是一种生活尊严。张罗同学聚会时,我们这些混得不错的同学很自觉很有风格地把费用划为三等:混得一般的交300;混得不好的,一分钱都不用出;混得好的,聚会缺多少,补多少,兜底。大家图的就是个乐儿,不想让自家兄弟姐妹为几两银子犯难。尽管这样,班长还是颇为担心地说:"九度能来吗?"是啊,九度是那样好面子的一个人,这些年,先是在有着大好前途的机关里受了牵连下岗,后是爱人查出了淋巴癌,再后来跟人合伙开饭店,饭店没开  相似文献   

2.
笑话     
一分钟一个人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啊?"上帝说:"像一分钟。"男孩又问:"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啊?"上帝说:"像一元。"这个人再问上帝说:"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  相似文献   

3.
牧羊犬与狼     
我们在经验中,失去了寻找真相的勇气。一只牧羊犬与一只狼在牧场边的小树林中相遇了。"嘿,老兄.这几天混得怎么样啊?"牧羊犬一脸的笑容。"这几天.天天都被猎人赶着跑。他们说什么我们吃了牧羊人的羊。其实.这些日子里.我们根本就没有吃过羊。"狼无精打采地答道。  相似文献   

4.
, 《青岛画报》2013,(8):50-53
语录1:你直接说我腿粗不就完了嘛!2006年的联合会杯结束后的记者会上,李娜第一次让观众见识到她的直爽。记者问:"你的体能情况似乎比年初时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否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李娜回答:"你直接说我腿粗不就完了嘛!"记者又问:"你在不利的情况下很快让自己重新安静了下来,这一点是否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李娜说:"你是说我过去脾气就很急,是吧?!"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娜从来都是心直口快,有话直说。直率的回答经常让记者无言以对。  相似文献   

5.
周东刚很不好意思接受采访,连连说:"我也没做成啥事儿,采访我干啥?"可记者心里清楚,沙岭村这几年正向多产业格局锐变,而紧紧把握这场变革的强人,恰是这个村的村支书,这个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周东刚.  相似文献   

6.
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心理学教授研究发现:掌握权力的人似乎更傲慢、更冲动,更容易忽视风险,也更难与人换位思考。在职场中,每当把工作进度向自己的上级汇报之后,我们总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他就是不理解呢?"、"为什么他听不进去我们的建议呢"、"为什么总要与我们对着干呢?"、"难道他不懂得换位思考吗?"没错,也许上级真的很难做到换位思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名心理学教授研究发现:掌握权力的人似乎更傲慢、更冲动,更容易忽视风险,也更难与人换位思考。这种表现恰巧与创伤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7.
《东西南北》2008,(7):19-19
如果没有这场大地震的话,这时候的四川应该是风景最美丽的时候,一位医生和他的亲人一起来四川旅游,一场地震夺取了他9个亲人的生命。亲人永远地留了下来,他也留了下来,因为他知道灾区最缺的是医生。当记者见到他时,他已经3天3夜没有休息了,"北川待了两天两夜,这里呆了一天一夜,只要我能救,我就会尽量多救一个。"记者问:"你现在救了多少伤员出来?"他说:"我大概救了27个吧。"  相似文献   

8.
正"女主播很容易被人透过有色眼镜去看。而男主播就不管嬉笑怒骂都更放得开。"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实是,在直播圈中真正混得风生水起的,是一群男主播。虽然关于网络直播的各大头条都被"心机"的女主播抢去了风头,然而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事实是,在直播圈中真正混得风生水起的,是一群男主播。  相似文献   

9.
正有一天读到了《做一只蘑菇》的文章,故事大概:有一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  相似文献   

10.
张莺 《东西南北》2008,(10):25-25
时刻照顾纳税人的心情也是以民为本的体现。在日本,公务员也搞"形象工程",其通常的做法是:凡是老百姓能看到的地方都要"示穷",越寒酸越好,能凑合就凑合。比如办公楼的装修及设施等等,有的基层课长坐的椅子甚至都磨开了花。总之,"工程"都要保持一种看上去比民间公司差一档次的样子。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位日本公务员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可以让纳税的老百姓看了感到政府没有乱花自己的税金,还觉得政府穷得可怜。"让老百姓从对比中感到有"优越感","自己怎么也比政府混得好",从而缴点税也不会产生怨言了。很显然,他们这是  相似文献   

11.
我是拿破仑 有一个法国人,42岁了仍一事无成,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简直倒霉透了:离婚、破产、失业……他不知道自己的生存价值和人生意义.他对自己非常不满,变得古怪、易怒,同时又十分脆弱.有一天,一个吉普赛人在巴黎街头算命,他随意一试. 吉普赛人看过他的手相之后,说:"你是一个伟人,您很了不起!" "什么",他大吃一惊,"我是个伟人,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吉普赛人平静地说:"您知道您是谁吗?" "我是谁?"他暗想,"是个倒霉鬼,是个穷光蛋,我是个被生活抛弃的人!" 但他仍然故作镇静地问:"我是谁呢?" "您是伟人",吉普赛人说,"您知道吗,您是拿破仑转世!您的身体流的血、您的勇气和智慧,都是拿破仑的啊!先生,难道您真的没有发觉,您的面貌也很像拿破仑吗?" "不会吧……"他迟疑地说,"我离婚了……我破产了……我失业了……我几乎无家可归……"  相似文献   

12.
钱多多,29岁,公司职员上大学第一天,一个陌生男孩主动和钱多多打招呼:"同学,你家是哪个地区的?"钱多多字正腔圆地说:"东北地区的。"心里却暗笑人家是土包子。半学期后,她才知道土包子是某市市长的公子,暗自追求他的女生可以从宿舍楼排到校门外。钱多多会宽慰自己,即使接受了公子哥的示好,门不当户不对,毕业以后也要说分手。即使毕业后他能帮忙找工作,她也不想去那个连星巴克都没有的城市。  相似文献   

13.
永隔一江水     
白婧把自己扔在飞机的松软靠椅上,她知道,再过十分钟,一架飞机载着她将腾空而起,再过两个小时,她会平安降落,开始自己的生活。而他,也是如此。就这么来来往往的,长假飞快地过去了。她突然觉得有些累,耳朵里都是音乐,反复重复着《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  相似文献   

14.
该翻个身了     
岑嵘 《东西南北》2008,(11):47-47
命运的强者最爱游戏人生,即使最后一语告别也不例外。我5岁那年,病危的外公正在做人世间最后的弥留。家人因为外公平素宠爱我,让我到屋里说几句宽心的话,我走到外公身边,好奇地问:"外公,你是不是要死了?"外公喘着粗气使劲点点头,然后说了他在人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梁上挂的篮子里还有水果,拿给他吃。"  相似文献   

15.
段味     
正今天乘坐的出租车差点撞到一个乱穿马路的人。那人说:"你敢撞吗?"司机说:"我是不敢!不过撞死了我赔60万你用得到吗?还不是你老婆新的男人用!最多出2000元给你买个骨灰盒!那个人顿时接不下去了……"打的去朋友家,路上瞌睡了一会儿,本来30块钱的路程,被司机绕成80块!我豪气地说:"大哥,给你100,不用找了!"司机到处看了看车上说:"钱呢?放哪了?"我下车就跑,冲司机喊道:"我都跟你说了不用找了,找也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16.
南宋孝宗统治时期,政治较为开明,思想较为活跃,出现了朱熹、叶适、陆九渊等不少思想家。其中叶适讲究功利,在国家管理方面造诣颇深,提出了较系统的管理理论。本文拟就此作一些探讨。一、集权与分权及管理幅度叶适的管理理论,是通过对宋朝统治弊病的批判来阐出的。他的批判可以归结为四句话:“自昔之所患者,财不多也,而今以多为累;自昔之所患者,兵不多也,而今以多为累;自昔之所患者,法度疏阔也,而今以密为累;自昔之所患者,纪纲纷杂也,而今以专为累”。在这四条之中,最重要的是纪纲以专为累。  相似文献   

17.
也谈“混”     
编辑同志: 读今年一月你刊上的《混: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以及“编者按”,颇有感触。在此谈谈对这问题的一点看法。首先,我同意林玖一的看法:“当代中国社会还不是一个高度健康的社会”。客观现实中的确存在“混”的现象。而作为口头语的“在哪里混”、“混得怎样”、“混混日子”、“混得不错”……,已成为习惯,似乎无多大指责的必要,问题看它的实质如何据我所见所闻,真正主观上存心“混”的人也不太多,之所以”混”,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当前一些制度上有缺陷、弊端(特别是用人制度),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中产群体成为了引领与加剧基础教育竞赛的急先锋。"——最近,一份5岁男孩长15页的简历火了。时评人石力月认为,焦虑吞噬了中产的安全感"孩子们不需要成为乔布斯,只要做个好人。"——姚明近日接受专访,谈到自己的愿望是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联赛里的孩子们能成为好人  相似文献   

19.
微言大义     
正想了很久,还是鼓起勇气,给已经为人妻的前任打了个电话:"你最近手头是否宽裕,我想……""不好意思,十分不宽裕!""哦,我就问问,知道你过得不宽裕,我很开心。"▲老师:"小明,学完这篇《皇帝的新装》后,你有何感想?"小明:"老师,我觉得那两个骗子一定是屌丝!"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小明:"你想啊,骗皇帝有什么意思,要是我就骗公主,骗皇后……"老师:"滚出去!"  相似文献   

20.
翟华 《东西南北》2008,(6):62-62
行动永远比口号更重要。几年前,我在国内出差,与外国同事乘汽车去外地。在高速公路上,他指着公路桥上悬挂的一条横幅标语问我是什么意思,我把上面写着的"严格科学管理、创造一流服务"非常清晰地翻译给他听,这位先生听后还是不明白,问:"这是谁写的?"我答:"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啊!"他好像更糊涂了:"那这是给谁看的标语呢?"这回轮到我犯琢磨了,说真的,这类标语路上到处都是,就像"依法治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