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湖熟文化”是3000多年前江南先民创造的史前文化,它不仅继承了“良渚文化”.成为“吴文化的先导”.还开阔了商周文明的视界,成为金陵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从而奠定江宁文化在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2.
位于今南京大学职工宿舍区的北阴阳营遗址是南京城区最早的人类居住的村落遗址。1955-1958年期间在这里进行的四次科学考古发掘,发现了较为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北阴阳营文化,其年代距今约五六千年。当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水稻,饲养猪、狗等家畜,从事采集和渔猎等生产活动,制作有精美的  相似文献   

3.
许宏亮 《金陵瞭望》2010,(20):22-23
“南京鸭都美名扬.江宁湖熟是故乡。”南京盐水鸭作为拥有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传统名优特产,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湖熟.不仅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这里腌制的板鸭、盐水鸭也有数百年历史.作为江苏省级“非遗”.南京板鸭盐水鸭制作技艺的两位传人也全部来自湖熟。  相似文献   

4.
南京江宁区湖熟镇位于南京市东南部,地跨秦淮河两岸,距南京市中华门约20公里,素有“小南京”的美誉。湖熟紧临古刘阳湖,物产丰饶,因而得名湖熟。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设胡熟候国;元封二年(公兀前109年)称胡孰县,县衙在今湖熟镇。明代起,湖熟为上元县四大镇之一。南京板鸭源于湖熟,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清时成为皇室贡品。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南京板鸭获一等奖。湖熟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在湖熟境内发现的湖熟文化遗址分布较广,资源丰富。有梁台、神墩、老鼠墩等台型遗址,镇区内有清真寺、杨柳村占民居、…  相似文献   

5.
苏州古称勾吴,亦称工吴、句吴、攻吴、姑苏。约公元前11世纪,泰伯、仲雍自陕西“南奔”,建立勾吴,其后裔被周武王封为吴伯。其南奔路线,最有可能取“商於古道”,奔至今江苏晋江市一带筑城族居,后与古越部落融合,创造了文明程度不亚于中原文化且具地域特色的“湖熟文化”。吴国建都后,不断向东南迁徙,最终定都于姑苏(今苏州古城)。姑苏之“苏”,极可能为越语城邑台、宫地名。秦置会稽郡,治吴县,后有吴州、苏州之称,皆有历史文化渊源可考。  相似文献   

6.
文化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吴文化不仅受到华夏文化的强烈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华夏文化。 春秋晚期,随着吴国的崛起称霸,吴文化经战争、朝聘会盟、通婚、臣民外徙、开挖运河、通商贸易等多种途经向北和西北传播,从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诸方面影响了华夏文化,促进其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尤以军事方面为著。 越灭吴后,越文化继承了吴文化。越的北进,使吴文化的北渐和对华夏的影响未中断。  相似文献   

7.
吴文化的族属为吴人。吴人与越人不同族。吴人的统治者为周人及其后裔,其(?)可能为由陕西白水白(伯)氏周人南下而来。吴人的人民为久居于长江下游两岸的土著居民勾吴族,可能属夷人的一支,非荆蛮。 吴文化乃周人南下与当地上著汇后共同创造的一种青钢文化。其主流为布于江苏宁镇地区的湖热文化,但受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早期湖热文化与中原之周文化,同为吴文化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史学界对吴国建立的疑义分别作了论证:(1)关于<史记·吴世家>的记载无古籍的依据一说,历举本证、他证十余条确凿的史料,证实<吴世家>所记,是持之有故的,是可信的.(2)太伯的先世,即古公的迁徙周原,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得,都有力地证明今周原存在先周文化,周太王由邪迁至岐下是无可置疑的.(3)南吴和北虞的关系.周章和虞仲同时受封,一封在夷蛮之吴,一封于周之北故夏虞.各不相干,也没有孰先孰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许宏亮 《金陵瞭望》2009,(29):76-77
江宁区湖熟街道依秦淮河而立.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2个社区居(村)委会.人口8.36万人。近年来.该街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紧扣构建和谐湖熟主题.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为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许宏亮 《金陵瞭望》2010,(23):93-94
湖熟街道依秦淮河而立.是“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区域面积145平方公里,辖22个社区居(村)委会,人口8.36万人。近年来,该街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紧扣构建和谐湖熟主题.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建设为立足点.通过拓展自治渠道、提升服务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等措施.不断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创建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走出了一条具有湖熟特色的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苏南古镇     
江苏古镇——南京湖熟镇 南京江宁区湖熟镇位于南京市东南部,地跨秦滩河两岸,距南京市中华门约20公里,素有“小南京”的美誉。湖熟紧临古刘阳湖,物产丰饶,因而得名湖熟。西汉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设胡熟侯国;  相似文献   

12.
《华人时刊》2009,(2):48-50
这里历史悠久。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分湖就是吴、越的界河,留有"胥滩古渡"的千古绝唱。这里环境优美。在水的浸润下,小桥流水人家、粉瓦青砖里弄构建了一幅幅  相似文献   

13.
古我国汉语的八大方言区中。吴方言区是仅次于北方方言区的以上海话为代表的第二大方言区,其他域包括江苏的东南、浙江的大部。丹阳地处吴方言区的最西北角,流传在丹阳的民间歌谣理应属于吴方言边缘区的吴歌范围。然而,丹阳有很多复杂情况。如,在语言上和最大的北方方言区相接;地理上处于京杭大运河、长江、京沪铁路线的交汇处;考古上,则东近良诸文化、西靠湖熟文化;历史上,则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生息繁衍,春秋时,名朱方,属吴国,战国时,名云阳,属楚国,即所谓“吴头楚尾”之;丹阳的建置始于秦朝,至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认为,正是这些复杂之处,使得探讨研究丹阳的吴歌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试论漳河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在豫东北冀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漳河型文化,与二里冈文化的内涵并无直接的因袭关系,它并没有演变成为二里冈文化;先商文化与漳河型文化是并存的两支不同性质的文化,先商文化主要是在先商早期受到了涧沟龙山文化与漳河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文柔著称的吴地文化其核心是和合,而和合文化成为吴地文化的核心则是经历了千年演变,容汇百川,和合多元而最终合成的。众多水系汇集而成的太湖之自然环境,养成了太湖古吴文化容纳众流的开放胸襟;始于泰伯肩荷着多元文化的历代移民顺流而来,在带来原居地文化的同时,亦明敏地接纳吴地文化,在双方的多次文化互动中,吴文化最终从"被发文身"、"轻锐难安"的"尚武"转向"文字之胜,甲于天下"之"崇文"。这一弃武转文、由刚转柔的历史进程在宋王朝"右文轻武"之国家意识的推行下得以进一步发展。滨海之交通使道、佛宗教在吴地民众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信仰,"因缘和合"、"阴阳和合"的思想挟宗教之力深入民间。自然环境、多元移民、国家意识、宗教润泽,正是这些因素的因缘和合、多元辐辏促成了吴文化的千年演进,和合而成崇文、柔慧之特性。  相似文献   

16.
大吴文化是一种广义的地域文化 ,即从古到今 ,吴地人民所创造的一切文化的总汇。吴地地域的界定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吴地地域的界定应以历史政区和吴语分布区为依据。从大吴文化视角出发 ,可将吴文化视为一种丰富的知识性的资源 ,人们可纵横结合 ,从人类社会的多个层面予以研究、开发和利用。在长期的发展中 ,吴文化形成了先吴文化、吴国文化、吴地文化三个时期。吴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其中主要有依托水 ;融合古今 ,汇通中西 ;后来居上 ,敢为天下先等  相似文献   

17.
聂震宁 《金陵瞭望》2010,(28):89-89
南京是我的故乡.这为不少朋友所知晓。而准确地说.隶属南京的江宁区才是我真正的故乡.却是不少朋友所不知晓的。倘若再细说下去,江宁的湖熟、湖熟的龙都、龙都的西北村才是我的老家所在.那就非故乡人而无法说得明白的了。  相似文献   

18.
由无锡吴学研究所主办,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华东师大中国史学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和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协办的“’97吴文化研讨会”于去岁末在锡山市吴文化公园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28个单位的专家、学者55人。研讨会上,专家、学者总结了吴文化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发展趋势。第一,吴文化研究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苏州大学社会学院院长王国平教授认为,吴文化研究从助年代起步,解放后逐步进展,特别是江苏省吴文化研究会成立后,吴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80年代以来,吴文化公园逐步建成,成为展示吴文化的载体和…  相似文献   

19.
在地域文化中,吴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性知识,长期以来受到高度重视,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充分显示出吴文化之闳深博大。然而要在既往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则应充分重视吴文化历史演进的重新脉络化,重估吴文化古今典范的价值,建构更为通贯完整的吴文化知识谱系。如果我们着眼于一种后设性反思而又切实关注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发现的话,必须承认过去我们认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其实还有较大的质疑空间,而过去学界缺少研究的一些问题,更亟需在新的知识视野中,用地方性、民间性知识考察的方法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左、右六个方位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中国古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东尊西卑、南贵北贱、有时“尚右”、有时“尚左”等文化现象 ,其文化含义与阴阳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