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2.
“把”在近代汉语里应用得相当普遍。一般都认为“把”的一般用法是将及物动词的宾语提前,与“把”字构成介词结构做状语,修饰谓语。其次是将部分兼语式中的兼语或双宾语中的直接宾语提前,修饰谓语,剩下的部分继续当全句谓语的补语或宾语。随着语言的发展,我们认为“把”字还有另一种用法,这就是将做补语的主谓结构(或曰主谓词组)的主语提到全句谓语之前和“把”字组成介词结构,充当状语,以修饰全  相似文献   

3.
一、兼语式的意义在汉语动词谓语句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式叫做兼语式。兼语式的定义就是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换句话说,前面一个动宾结构的宾语和后面一个主谓结构的主语叠合在一起;这样一来,一个词就同时兼作宾语和主语两种句子成分;兼有宾语和主语两重职能的这个句子成分叫做兼语,其结构式如图:  相似文献   

4.
壹前言贰通论部分值得商榷的问题一、上古汉语有系词 (一) “是”字在光秦就有系词的用法 (二) “非”字在上古是系词二、上古汉语否定句的两种句式同时并存三、前置宾语后的“是”字、“之”字不是“复指提前宾语”的代词四、“其”字并非只能作定语,也不等于“他的”五、“之”字并非只能作宾语六、关于“之”和“焉”的区别问题  相似文献   

5.
五、兼语式的简化“词类活用”说,名词活用,“实际上是兼语式的简化,本来兼语式的结构是主+谓(使动词)+兼+谓+宾(或无宾),现在简化为主+谓+宾,从而使语言简练。翻译时必须恢复成兼语式”。又说动词活用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举例说,“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之”翻译成  相似文献   

6.
《诗经》里"之"字的使用频率非常高,在三百零五首诗歌里,共出现了一千零三十九次.一个"之"字在一本诗歌集子里出现这样多次,这在古今任何诗歌集子里都是罕见的.《诗经》里的"之"字不仅使用得多,而且用法相当复杂.从词性上看"之"字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和介词;从句法功能上看,它可以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兼语,并能同其他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词结构在句子里充当状语等.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在矿区中学听课时,发现有的语文老师对“兼语式”和“主谓词组作宾语”两种句型,尚有区分不清的现象。下面就此谈点粗浅的体会,和大家一道学习。为了说明问题,请先看下列两类例句。  相似文献   

9.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研究史上,陈承泽先生首先提出了“致动”这一术语,许多语法论著则称“致动”为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之一。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它以动宾式的结构表达兼语式的内容。本文拟探讨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  相似文献   

10.
"永远"超常运用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永远”一词产生于西周初年 ,自产生至今的几千年来 ,其语法特点 :一是用于谓语前作状语 ;二是没有形态变化。但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却出现了作定语、宾语、谓语、补语及重叠等超常用法 ,超常用法的词性不变。超常运用的价值意义表现为 :表义精确、形式简练、信息量大。究其超常运用产生及盛行的原因有三点 :一是思想观念的影响 ;二是艺术语言的影响 ;三是港台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诗经》的介词"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介词“以”继承和发展了西周金文介词“以”的用法。它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凭借、对象、原因和时间等。它既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前,又可位于谓语中心语后。其宾语常常前置,有时也可省略。  相似文献   

12.
由副词的意义发展而来,“相”具有了代词的特点,可代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语法上相当于代词作宾语前置之状况,代词作前置宾语自有其因,同样,“相”作宾语亦有其由.而且“相”具有代词的其他属性.  相似文献   

13.
“兼语式”存废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语法学界围绕“兼语式”句[(S)V_1NV_2)的争论的实质,分析了N的语法功能,逐一讨论了把V_1归入状语,V_2归入单句的特殊成分、单句的普通成分(宾语、补语等)和另一分句的谓语等不同主张的本质差异和得失比较,认为“兼语式”的定义不够明确,如进一步分析这类句子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将发现它可能构成一个跨单、复句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虚词"之"在常用句型"A谓之B"式中的词性和用法多有争议.笔者以为在"A谓之B"式中,当A为"谓"的施事主语时,"之"为指示代词,并作"谓"的间接宾语;当A为"谓"的受事主语时,"之"义复指"或"虚复指"A内容,其语法功能已经丧失,为一个衬音助词.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使用的普通话与现代汉语①不完全相同,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于“有 动词”的特殊用法。现代汉语中“有”的宾语一般应为名词,只有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做“有”的宾语,而且有诸多限制。可在台湾普通话中,却几乎所有的动词结构都可以用在“有”后面。此时的“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是“完成体”的标记。我们将这种句式的结构和表达的语法意义进行分析,并尝试分析这种句式产生的原因,预测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正> 兼语词组层次分析的讨论,近几年来相当活跃.总的说,有两派意见,一派是取消论者.一派是维护论者.前者的论点主要有五:一是认为在兼语词“动_1名动_2”这种格式中,“名”是宾格形式.二是认为在深层结构中,“名”和“动_2”没有发生过意义关系,它们只是各自和“动_2”发生关系.三是认为“名”和“动.”处于不同的结构层次,不能构成一对直接成分.三种意见的结论相同:“名”只作“动_1”的宾语,不作“动_2”的主语.四是认为“名动_2”是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动_1”的宾语,单独的  相似文献   

17.
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殷墟中不用“其”作人称代词,可见它不是和“余”“汝”等人称代词同时产生的。“其”可能先用作指示代词,然后发展为人称代词。这种用作人称代词的“其”字,大都表示领属关系,作宾语。下面拟讨论人称代词“其”的发展与用法。  相似文献   

18.
(一) 在古汉语中,“之”字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一字多词多义,且功能多样。众所周知,“之”字在谓语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成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及物动词能带宾语“之”字;不及物动词如果作使动词用,也可以带宾语“之”字,如: (1)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2)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3) 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  相似文献   

19.
“之” 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最活跃的虚词,可以当代词,作宾语;可以当指示词,作定语;可以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领属关系;可以作助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等等。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也是一个难点,需要研究。 首先要弄明白它的概念。古代汉语中,凡是主语和谓语组合起来,往往便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所谓取消句子独立性,就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使这个独立的句子变成主谓词组,失去独立性,在单句中充当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成分,或者在复句中充当从属主句的分句。例如:  相似文献   

20.
“意动”和“处动”陈湘“意动”和“处动”这里是古代汉语意动用法和处动用法的简称、这两种用法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作特殊的理解。本文所以将这两种用法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二者既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意动”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