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年人》1997,(10)
对《老年人》杂志,我年年订购,期期必读。它不仅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使我们全家受益。我老伴患糖尿病10多年,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全家人都为她着急。一次,《老年人》杂志上刊载了一篇专家谈诊治糖尿病的文章,我看了,马上写信向他请教。这位专家很快复函,还寄来了他自己研制的药。老伴服用一个疗程后,效果很好,如今病情稳定了。老伴深有感触地说:“《老年人》杂志通信息、传经验,为我解除了多年病痛,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常宁县读者袁诗谱订“老年人”杂志 全家人受益  相似文献   

2.
机构改革,我离岗休息。开始一段时间,以搓麻将打发时光,后来感到成天坐着不动,不仅精神越来越空虚,而且有害身体健康,便想干点别的事。一天,一位老同事送给我两本《老年人》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了几页,很快就被杂志里的文章吸引住了。慢慢地,阅读《老年人》杂志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我感到,有《老年人》杂志相伴,眼界开阔,生活充实。我老伴见了《老年人》杂志也爱不释手,认为它是一份可读性很强的刊物,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现在,《老年人》杂志成了我和老伴的良师益友,我们决定长期订阅。我要长期订阅《老年人》杂志@…  相似文献   

3.
我从1995年退休一开始,就坚持订阅《老年人》杂志,并且每年分两大本装订成册,珍藏备查。这是为什么?因为她的内容吸引了我。《老年人》杂志设有六大板块,二三十个栏目,真可谓内容丰富,五彩斑斓。它融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老年人想了解的东西应有尽有,且文章通俗易懂,让我爱不释手。例如刊首的“老人言”是我们老年朋友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期的“咨询热线”为老年人提供权益保障的法律和政策依据;信息量最大的“养生保健”是老年朋友健康长寿的好参谋。各板块主持人考虑周到,还将他们的电话号码公布于每期的目录…  相似文献   

4.
我是南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受爷爷的影响,很喜欢看《老年人》杂志。有时放假回校,我还要专门带上几本《老年人》杂志,放在床铺的枕头边阅读。室友们不理解我为什么如此迷恋《老年人》杂志,我告诉他们:“你们不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精彩的东西!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了。”我不迷恋电视,不迷恋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却迷恋《老年人》杂志。她引导我走进老年人的世界,解读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了解他们风流倜傥的年轻时代,也让我从他们的智慧和人生中受到教育和启迪。祝愿《老年人》杂志越办越好!《老年人》杂志引导我了解老年人@欧阳春丽…  相似文献   

5.
与《老年人》杂志相伴十年有余,想起来感慨良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同龄人那些谈战胜疾病的文章。2005年4月,我患脑溢血住进了医院,整整两个月不能下床,真有生不如死的感觉。出院后,由于身体偏瘫,不用说走路,就是站一下也感觉困难。我悲观极了,整天闷闷不乐,打不起精神。一天,老伴拿来一本《老年人》杂志,对我说“:你不是喜欢《老年人》杂志吗?上面刊登了许多老年人战胜病魔的文章,我读给你听听。别人能做到的,你一定也能做到,我相信你会好起来的。”她给我念了一篇题为《战胜癌症的体会》的文章,我听了后,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动。这篇文章的作…  相似文献   

6.
我去年开始订阅《老年人》杂志。通过一年多的阅读,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有看头的老年期刊。每月收到《老年人》杂志,我仔细阅读后,便推荐给院内其他老年朋友看,经常找我借阅的有6人。据大家说,他们很喜欢阅读《养生保健》版块的“医疗卫生”、“养生之道”、“康寿文摘”、“保健信箱”和《家庭风景》版块中的“敬老家谱”、“百姓人家”、“老两口”、“代际之间”、“生活顾问”等栏目。今年又有两位老年朋友订了《老年人》杂志。这样,我们巴蜀古城这个18户人家的小院,就订了3份《老年人》,经常看这份期刊的读者越来越多了。阅读…  相似文献   

7.
我一生好静,主要爱好就是看书。退休后,《老年人》杂志陪我度过了6个春秋,它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孙子的“救命恩人”。2004年第一期《老年人》杂志上,刊登了一篇《老年人噎食的现场急救》的文章。我平时吃饭经常有噎着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很有针对性。看后,就和老伴按照文章的提示,相互模拟演练了好几遍,很快就学会了操作要领。想着也许有一天用得上,谁知后来真的用上了。3个月后的一天晚上,我刚满4岁的孙子嘴里含着一颗糖,坐在床上看电视,看着看着竟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不一会儿,我发现孙子在床上左右翻滚,接着是一阵剧烈咳嗽,然后口唇发紫,…  相似文献   

8.
文社权 《老年人》2006,(4):33-33
老伴80岁了,看书是他一辈子的爱好。退休后,他先是迷上了看小说,不久兴趣便转到了老年报刊上来,看到《湖南老年》《(老年人》原名)办得可圈可点,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直订阅到现在。《老年人》杂志上,很多栏目都是由老年人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老伴读过之后,跃跃欲试,也写了一些东西投稿。文章发表后,他欣喜异常,对刊物钟爱有加。于是,读得更专注,写得更勤奋。他说,不管稿件刊不刊登,他都乐意写。这既锻炼自己动笔用脑,也是对刊物的一种支持。去年,我家住的地方换了一个邮递员,没有把老伴订的《老年人》杂志第7期送来。对此,老伴…  相似文献   

9.
阳新  汪少东 《当代老年》2010,(12):59-59
看了《当代老年》连续几期征集“当代银星”的活动,我很有感受。我个人很赞成编辑部的这个活动,如果《当代老年》杂志的封面以后用我们这些普通的老年人的照片,不仅能充分展示当代老年人积极向上、乐观睿智的精神风貌,而且能使杂志更加贴近老年人的生活,走进读者,这是杂志的一个创举,也是杂志越办越成熟的表现。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杂志就是老年读者的贴心朋友,感情驿站。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老年人》2000,(9)
夕阳好伙伴——《老年人》靖州县公安交警队冯兴诗(苗族)我阅读《老年人》杂志已有二三年,前两年是单位订赠,今年是自费订阅。这份杂志是我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我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刚退休时颇感寂寞,尽管满堂儿孙孝顺,仍然烦恼丛生。后来,有《老年人》杂志作伴,填补了我精神上的空虚。这份刊物内容贴近老年人生活,符合老年人口味,能使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现心灵的交流。揭开扉页,是充满人生智慧的“老人言”,再看目录,有“时事纵横”、“历史回眸”、“专访写真”、“晚霞风采”、“人物春秋”、“难忘当年”、“百…  相似文献   

11.
李欢林 《老年人》2007,(6):31-31
我已养成一种习惯:每期拿到《老年人》杂志,先要翻看“明园”蜂业专栏的蜂蜜篇,看谁又有不同体验。蜂蜜对我来说,已是“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相似文献   

12.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和老伴长期分居,饱尝了两地相思之苦。去年,老伴退休,我们总算是结束了牛郎织女般的生活。不料,团圆的幸福日子才开头,老伴就“移情别恋”,喜欢上了电脑,把我忘在了脑后。想起为迎接夫妻团聚日子的到来,我早早就开始了准备,把房间粉刷一新,把家具换了几样,订了老伴喜欢看的几种报纸杂志,买了两箱老伴喜欢吃的苹果,就连老伴喜爱的“仙人掌”也搬回了两盆。照说我这个做夫君的,也算是无微不至,够称职的了。老伴来的那天,我领着她一一参观。老伴边看边点头,一双眼睛笑成一条缝。我问她:“满意吗?”她轻轻…  相似文献   

13.
发行窗     
《老年人》2002,(10)
把宣传发动工作做细做实我在一个企业从事宣传工作,是《老年人》杂志的热心读者。记得第一次见到这本刊物,是去年年初去一位笔友家玩,他家订有《老年人》杂志。他说这份刊物办得好,有看头,对年轻一代孝敬长辈是很好的学习资料。我一看便爱不释手,后来索性到邮局订了一份。订这份杂志,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给我的母亲看。父亲过世早,母亲晚年生活寂寞,有了《老年人》杂志,她老人家每期必看,精神生活充实,视野逐渐开阔,心情也好多了。我决定多订几份《老年人》杂志,送给其他长辈看。耒阳市245信箱运输大队唐艾军2002年,…  相似文献   

14.
《老年世界》2013,(22):41-41
我和同事一起在单位订阅《老年世界》,他家离单位远,平时都是我代替他领取杂志。每次我都得催促他来我这里拿走杂志,他总是倔强地说:“没时间看,就放在你那里吧。”他是一个倔脾气,我拿他也没办法。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他终于来我家取杂志了,我忍不住埋怨道:“你没有时间就给老伴看嘛!压在我这里实在可惜啊!”他还嫌我数落他,一脸不乐意。一个星期后,他竟然主动打电话给我,  相似文献   

15.
朱明康 《老年人》2006,(3):49-49
与《老年人》杂志相伴走过了14个春秋,我觉得是一种缘分。至今,我还在订它读它,心存感激。若问为什么,是因为《老年人》杂志给我的“一等奖、两本书、三封信”,既拉近了我与刊物的距离,也充实了我的晚年生活,振奋了我的人生态度。一等奖是在2004年获得的。那年《老年人》杂志开  相似文献   

16.
《当代老年》2011,(6):61-61
当代老年编辑部:自从退休后我就一直订阅《当代老年》杂志。每次收到杂志,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对我而言,读你们的杂志成了我惟一的精神寄托。多年来,《当代老年》就像我的一个老朋友,我不仅从“怀旧心”里了解了一些史事轶闻,也从“关心”里知晓了一些与我们老年人相关的政策;还从“养心”里获取了大量延年益寿的保健知识……总之,《当代老年》更像是我的良师益友,陪伴我度过许多愉快的时光。  相似文献   

17.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去年底我退休了,老干办的同志给我送来一本《老年人》杂志。那段时间,由于心绪杂乱,我没顾得上看。一天,整日下雨刮风,我闲着没事,就拿过这本《老年人》杂志看起来。谁知,一看就放不下了,越看越有味,连老公喊吃饭也没理会,惹得他发了火。  这以后,每期《老年人》杂志一来,我几乎都要一口气读完。《老年人》十分关注社会热点。比如今年第一期刊登的《中国加入 WTO:机遇与挑战》一文,简单而明了地谈了中国为何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会给老百姓带来什么实惠,又会碰到什么新的问题,面临什么严重的挑战。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9.
听说我与音乐大师贺绿汀情谊甚密,《老年人》杂志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贺老的专访,我欣然应允。盛夏的一天,我和老伴又一次到上海拜访了这位中外闻名的“世纪老人”。贺绿汀出生于邵东县的乡村,今年已是96岁的高龄了。他对我国的音乐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当代...  相似文献   

20.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