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0 毫秒
1.
颜建真 《齐鲁学刊》2008,(3):123-127
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曾与黄帝在涿鹿作战,最后被杀。他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在宋元时期却以不同的面目不断地出现在诗人笔下:或者直接指神话中的蚩尤,或者是作为战神祭祀的蚩尤,或者是象征战乱的蚩尤旗,或者是与蚩尤有关的一系列历史遗迹,等等。蚩尤作为神话原型,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特定心理,并在宋元诗人的反复使用中,又获得新的意义内涵。蚩尤作为神话人物已经移位为文学殿堂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2.
论苗族民俗文化中的蚩尤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是一个虔诚崇拜祖先的民族,传蚩尤是其最早的祖先.在诸如古歌、传说、祭祀中,蚩尤都被奉为最尊贵最高尚的天神.这里,笔者把苗族民俗文化中蚩尤形象的内涵作以下归纳:  相似文献   

3.
颜建真 《天府新论》2011,(2):148-151
在中国古代载籍中,存在着大量的神仙战蚩尤的传说。这些传说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在蚩尤神话历史化之后,蚩尤的性质已经定位,而诸多神仙战蚩尤传说的出现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宣扬忠义的需要;二是出于道教的自神其教。在这些传说的流传过程中,蚩尤的形象也逐渐恶化。  相似文献   

4.
颜建真 《天府新论》2007,(5):148-152
蚩尤和玄女在古代都被尊奉为战神,但是二者有相异之处。蚩尤是实战者,比较勇猛彪悍,英勇善战,而玄女是战争中的军师,她并不亲自参加战争;蚩尤战神的色彩并不总是正面的,而玄女则始终是正义的化身;蚩尤被奉为战神的时间比玄女早;玄女在文学中的移位也大多是正面形象,但蚩尤在文学中的移位就比较复杂。又因为二者的性别差异,玄女比较适合利用宗教发动农民起义的需要,后来在民间蚩尤的战神位置就被玄女取代了。  相似文献   

5.
刘正 《殷都学刊》2011,32(1):17-20
利用考古学证据和古文字学史料,可以考证出商周时代有关善卷、蚩尤存在的真实可信的史料记录。西周中期的《厚氏谚 》铭文是迄今为止有关善氏保存最早的实证史料。而对《三代吉金文存》著录的一件特殊字形文字的破译,更是自有文献记载以来关于蚩尤的最真实可信的、最直接的古文字学和考古学证据。有关蚩尤文字史料在殷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出现,证明了在殷代中晚期蚩尤传说就已经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6.
竹枝词源出巴渝大地,被文人改造成一种吟咏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诗体.乌江流域历代文人创作的竹枝词,具有深厚的民俗内涵,主要表现为丰富的饮食居住习俗、完整的人生礼仪习俗、不同的岁时节令习俗、复杂的信仰禁忌习俗和繁多的头饰服饰习俗等等.  相似文献   

7.
在近年对蔗糖史的研究基础上,阐明了古代中国南方丰富的物产对端午节习俗的深刻影响。南方端午节的习俗正是在蔗糖贸易和糯稻扩散的时代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不仅是唐宋以后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政治教化、文化传承和经济地域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重要的地理事件包括:晋至两宋领土边界和政治中心的改变造成的人口南迁,以及明清以来海疆的拓展和东南沿海经济中心的确立。蔗糖和糯稻的地理扩散粘合了唐宋之际习俗演变的南北地理界线。  相似文献   

8.
方言俚语既是民俗文化的栽体,也是一种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传统的婚姻习俗、丧葬习俗和生育习俗中存在着丰富的方言俚语词,这些方言词与当地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承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事象.在河北地区还有一些民俗是因语言崇拜、禁忌等约定俗成而来的,最为典型、生动的是习俗中禁忌语与吉祥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关云长大破蚩尤>是关羽崇拜形成初始阶段的标本式戏剧.此剧借助关羽战胜蚩尤的戏剧演示,完成了关羽从土地神升格为战神、雨神的加冕礼.关羽作为全能神祇的衍化亦是由此开始.  相似文献   

10.
蚩尤探源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 ,传说中的苗蛮集团是居于我国南方的一支古代氏族集团。这一观念虽无大错 ,但如果追根溯源就可以知道事实并非完全如此 ,苗蛮居于南方实属后来之事。我们知道 ,苗蛮来自于传说中的九黎 ,蚩尤乃九黎之首 ,然而蚩尤最初并非“南方人”。关于蚩尤的地望 ,《皇临 2冢墓记》云 :“蚩尤冢 ,在东平郡张寿县阚乡城中 ,高七尺 ,民常七月祀之。”《梦溪笔谈》卷三载 :“解州盐泽 ,卤色正赤 ,俚俗谓之‘蚩尤血’。”古张寿县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 ,解州即今山西解县。宋代郑樵《通志略》卷二《氏族二》载 :“黎氏 ,字亦作犁 ,子姓侯爵…  相似文献   

11.
珞巴族传统居住习俗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珞巴族传统居住习俗主要体现在居室建筑、居室装饰、起居礼仪与禁忌等方面。传统的长屋(房)、男女公房、干栏式建筑、地居式住宅以及装饰习俗,有着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色。随着珞巴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其居住习俗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神话传说与珞巴族早期居住习俗、房屋的类别与特点、居室陈设与装饰、起居礼俗与禁忌以及居住习俗的变化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宾雁 《理论界》2006,(1):236-237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我国乡村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因此,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湘中地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中地区为湖南省的能源基地,在湖南省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湘中地区经济发展面临过分依赖能源、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舍理、城市之间协作能力有待加强、城市规划缺乏统筹安排等问题。为此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宽开放领域,增加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强地区间的横向经济协作与联合,使湘中地区成为湖南省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4.
法律与习俗的统合符合乡村治理形式合法与内容合理的内在要求,理性主义、法律多元主义、社会惯习命题分别为其提供理论前提与支撑,法律与习俗不仅同秩序、村民意识共同作为乡村治理的三维内在要素,且分解制约着乡村权力,并为主体权利的产生及实现提供条件。辅之以实证研究,以权利为基本范畴,在妥当区分法律与习俗基础上,对习俗给予现代性检视,并运用体系思维进行统合,以促进乡村治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闻名中外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其中“江枫”一词,历来把它解释成“江上的枫树”或“水边的枫树”,如王相、晋升注的《千家诗》即讲成“  相似文献   

16.
殡葬,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表现之一;葬礼,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礼仪之一;丧葬习俗,是中国民间习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赛珍珠的《大地三部曲》真实可信地描绘了民国初期中国安徽、江苏等地农村的丧葬习俗,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扇窗。  相似文献   

17.
藏族的丧葬习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初是土葬,在藏文化的核心地带,逐渐从传统的土葬过渡为天葬,另有部分水葬、火葬、塔藏和树葬等.与其他藏区相比,处于汉藏文化边缘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奔子栏村藏族的丧葬习俗多种方式并存,其中土葬和树葬要进行二次葬,具有明显的无等级差别性、文化多元性和地域性,其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特征既源于这一地区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的变迁,又源于他们对生与死的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是多元文化特别是汉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化是社会成员在政治体系中持有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观,包括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等。政治文化所包涵的丰富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资源、文化手段、文化氛围和文化支撑。军事文化作为政治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军队政治文化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在  相似文献   

19.
习俗与市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认为,市场规范和制度的建构除理性的设计以外,还包含着许多复杂的非理性的社会因素,其中习俗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视点。文章追溯了西方理论界特别是以康芒斯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派对市场习俗的研究,归纳出了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和市场制度发生作用的方法论前提,以及市场习俗的类型、标准和强迫性原则,进而从经济行为的本质、市场习俗对市场行为的控制、习俗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习俗与市场的内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深刻认识和了解新疆各少数民族价值观的体系与特征,使我们可以有效地把握新疆发展与稳定的内在关系,为新疆社会的未来提供一个有效的价值平台。由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新疆各少数民族价值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少数民族价值观有着浓厚的宗教性、丰富的习俗性、显著的地域性和深厚的传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