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文弨,清乾嘉时代著名校勘学家,其一生几乎都在校书,他的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思想,即分析致误规律,提高校勘质量。遵循校书之旨,恢复古书原貌。强调多闻阙疑,反对不知妄改。探求著书义例,考察旧刻格式。重视古籍旧本,而又决不盲从。集中众人校书,汇合众家之说等。在校勘中,卢文又运用了一系列精核的校勘方法,包括广罗众本,再三对校。重视他校,广征博引。寻求义例,以资校勘。运用小学,判定是非。以名物、史实、典制为校勘依据等。弓召弓召  相似文献   

2.
卢文弨,清乾嘉时代著名校勘学家,其一生几乎都在校书,他的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思想,即分析致误规律,提高校勘质量.遵循校书之旨,恢复古书原貌.强调多闻阙疑,反对不知妄改.探求著书义例,考察旧刻格式.重视古籍旧本,而又决不盲从.集中众人校书,汇合众家之说等.在校勘中,卢文弨又运用了一系列精核的校勘方法,包括广罗众本,再三对校.重视他校,广征博引.寻求义例,以资校勘.运用小学,判定是非.以名物、史实、典制为校勘依据等.  相似文献   

3.
卢文弨,清乾嘉时代著名校勘学家,其一生几乎都在校书,他的多年的校勘实践,包含着丰富的校勘思想,即:分析致误规律,提高校勘质量.遵循校书之旨,恢复古书原貌.强调多闻阙疑,反对不知妄改.探求著书义例,考察旧刻格式.重视古籍旧本,而又决不盲从.集中众人校书,汇合众家之说等.在校勘中,卢文弨又运用了一系列精核的校勘方法,包括广罗众本,再三对校.重视他校,广征博引.寻求义例,以资校勘.运用小学,判定是非.以名物、史实、典制为校勘依据等.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最早在幕府中庀局刊书的是胡林翼,随之而起的为曾国藩.曾国藩延江浙博雅之士、设幕府机构金陵书局刻书,起先专刻<船山遗书>,为的是表彰先贤,倡导节义,而后才有精校群籍以振兴文教的自觉.这种自觉不仅造就了金陵书局,使其所刻书以校勘精审、版本可靠著称,遗泽余韵,流衍数世;而且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促成了晚清地方官书局的大规模兴办,开启了"中兴"人文之盛,为清代官刻涂抹了最后一丝亮色.  相似文献   

5.
《四部丛刊续编》所收宋人晁说之集《嵩山文集》系影印曹溶之藏本,惜其为抄本,难免有讹误之处。而《四库全书荟要》所收晁说之集《景迂生集》虽同为抄本但因皇帝御览,有馆臣校勘,故抄写较精。今以《四部丛刊续编》本《嵩山文集》为底本,参校《四库全书荟要》本、《四库全书》本《景迂生集》,发现《嵩山文集》讹误之处34条,遂加考订,议其是非,以期略有补焉。  相似文献   

6.
彭国忠、胡晓明校点《柏枧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以咸丰六年杨以增父子所刻梅曾亮手订全集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全集与选集本而成,同时辑有《文集补遗》13首,于梅氏诗文收罗较为完备。然梅曾亮  相似文献   

7.
王先谦一生在古代文献的整理方面作出了巨大成就。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汇刻、钞纂、编撰、注释、校勘的著作共达四千卷以上。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学术研究的需要,山东齐鲁书社于1989年6月出版了崇祯本《金瓶梅》全校足本。该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国家级善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为底本,参校了存世的十几种崇祯本。新版全校足本系繁体竖排,一字不删,分上下二册,道林纸精装,有插图200幅,  相似文献   

9.
明代私家刻书 徼州刻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校勘精、刻印精而著称于世。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出版史上的极盛时期,尤其是明隆庆万历以后,徽州居于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直至入清以后,徽州的刻书业仍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徽州地区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文风日盛,加上徽州世族,家学渊源以及文化素养极高的徽商重文兴教,  相似文献   

10.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一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古典目录学名著。本文分析了《简目》的三个版本系统,指出古典文学出版社排印本《简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它在底本、参校本、校勘、标点及补遗、附录等方面仍存在着种种问题,大大影响了其价值。且《简目》本身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讹误。应该对《简目》进行订误并重新整理。  相似文献   

11.
胡凤丹、胡宗懋为清末浙江永康籍著名刻书家和藏书家,胡氏父子以其锲而不舍的实干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穷一生精力搜集整理刊刻了许多珍贵的文献古籍资料,并做了大量的校勘编目工作,在文献学的诸多领域作出了贡献。文章从藏书、版本、校勘、目录等方面探讨了胡氏父子的文献学成就。  相似文献   

12.
陶绍清 《兰州学刊》2009,(1):120-121
日本京都大学现藏和刻明万历间许自昌校《王昌龄诗集》本,是以现存明本为底本,以《唐诗品汇》等明本参校,并予以辑补部分佚诗而成。数量上多于明当代本,而体例又迥异于《全唐诗》王昌龄集。从版本学上来看,此本可以作为通行明本向《全唐诗》本的过渡本。  相似文献   

13.
杨铁夫致力于梦窗词校勘,校字误,校衍文,校脱字,补阙文,校倒文,校词律,既吸收了朱祖谋等人的校勘成果,又多有创获.其校勘解决了前贤留下的不少疑惑,将理校法予以恰当发挥,依律而不拘律,融合校勘与考证,拓宽了词籍校勘空间.杨铁夫的校勘丰富了词籍校勘之学,为梦窗词研究提供了又一基础性文献范本.  相似文献   

14.
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注群书,成就最为卓著,识见之精,叹为观止。其校勘思想和方法可谓集校勘学之大成。王氏父子对校勘规律的总结,给后人研究、整理古籍以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光 《船山学刊》2009,(3):39-41
叶德辉是晚清著名藏书家、刻书、版本目录学家及校勘家,其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思想对我国近现代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此,结合叶德辉藏书、辑佚、刻书的实践,从事目录、版本、考据、辑佚方面论及了其文献学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指出其文献学思想与实践对今天文献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胡渐逵 《船山学刊》1995,(2):215-221
二、校勘讹误 (一)、纠正讹字: 中华本有不少讹字,我校勘时,力求据各本及前人校勘记予以纠正。例如该本10页倒5行: 悉知其情而皆有以裁用之,大以体天地之化,微以备禽鱼草木之几,而泥草虫之忧乐乎? 我校勘时,据各本改末句的“泥”为“况”,作“而况草虫之忧乐乎?”(见岳麓本310页末行)// 又如中华本19页末行: 不才而忮,其忮也忍;不才而求,其求也淫。幸而济者有矣,而天下贱之。才而忮,忮而终有不忘;……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的真实性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在契刻、制作之初,在沉埋的历史过程中,以及在出土后整理的过程中,出于种种原因,会使这些材料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些错误,本文归纳出了古文字材料中的脱文、颠倒、错别、位移等现象,进而指出:对古文字材料本身进行校勘,正本清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可以丰富校勘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金瓶梅资料汇编》(侯忠义、王汝梅编)所收《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语》,校勘甚不严肃,谬误时见。有张冠李戴处,有断句不当处,有错别字,有妄增字,有遗漏,有添加、几不能读。?欲予以校正,苦无所本,抛书而叹,无可奈何。今偶得友人齐鲁书社1978年版《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一阅,虽比不得北大图书馆所藏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原书,但此书所据底本即为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校编<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并对<花间集>、<尊前集>、<乐章集>、<山谷词>、<片玉词>、<姑溪词>、<赤城词>等词集予以校跋,将清儒校勘经史之法,灵活运用于词籍校勘,形成词籍校勘之学.辨讹误、校倒文、补阙漏、校词律、辑遗佚,其词籍校勘方法、原则及校记处理均有独到之处.而王国维词籍校勘之学不仅有深厚的学术渊源,也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生魁 《殷都学刊》2010,31(2):85-88,102
本文主要从校勘与注释两方面论述了张舜徽先生的《说文解字约注》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文章认为《约注》校勘精审、无征不信,是文献校勘的典范之作;在注释方面《约注》恪守传统训诂学的训释原则,从本字着手,阐发引申义,推求语源,自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