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按照立意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00年对全国26所大学5070名大学生和2010年对全国53所大学7829名大学生进行了相同结构的封闭式的大学生性文化同期群调查。文章对十年来大学生对贞洁的观念、对恋人过去性行为的观念和西方"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等影响性行为的因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十年来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的观念、对恋人提出性交要求的观念、对有性行为之后是否一定要嫁(娶)他(她)等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还对比分析了大学生对同性恋性行为等同性恋问题的相关观点。文章在分析大学生性行为观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和处理"贞洁"、同性恋者的性行为和在多元性行为观中强化主流价值观的引导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的酷儿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一种是丹尼斯·奥尔特曼提出的"全球酷儿化"观点,强调跨时空的超稳定结构与同一性;另一种是福柯式话语分析,强调内在特殊的身份与类型。跨国同性恋身份和主体性涉及本土性与植入性之争以及第三世界的同性恋群体在面对西方性话语和性实践时如何自我表达的问题。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平面化、单向度的,而是具有多元性和异质性,西方并非同性恋身份/文化的原点,亚洲和中国的同性恋也非西方的镜像和拷贝,同性恋研究应避免简单的"刺激-反应"身份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利益表达渠道缺失、社会歧视、文化偏见与制度压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性恋族群内部缺乏集体认同感,自我分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从而导致主体的不可见性和族群认同感薄弱,进而无法共享统一的集体身份与文化。身份隐匿和族群分化状况下的同性恋运动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非抗争性的同性恋运动;另一种是同性恋消费主义,即“粉红经济”,它彰显了同性恋运动的政治-经济场域转换。同性恋族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自我特征决定了其社会运动状态,非抗争性的符号表达和文化介入、表现方式的日常生活化(如家庭出柜)以及同性恋消费主义的渗透等,都可以被视作本土性的同性恋认同方式和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的同性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的性爱论非常独特,这种性爱论不是为了将性行为规范化,而是为了达到一种态度的风格化和一种生存美学。同性之间的爱情和性关系尤其是男童之爱在古希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实践。人们对婚姻中的性关系以及男女间的性爱关系并没有表现出我们现代人的这种热情,处于理论和道德关注中心的是一个自由的成年男子和一个参与未来城邦管理的还未长胡子的男童之间的性爱关系。这种关系在希腊是一种十分受推崇的文化实践,所有的文学都赞美它,所有的反思都证明它是优越的。这是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对我们研究同性恋和它的历史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区中的交往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性支持,通过发现和维系共同性,同性恋群体成员确认自己的性取向并对自身的文化位置进行反思,体现了一种主体意识的觉醒。但同性恋群体把同性恋文化现实境遇的改变寄托在主流社会的关爱和接纳上,这种身份诉求还是把自我置于主流文化的从属位置上,仍然维持着主流社会结构对其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在越来越多有关同性恋的研究文献中,研究同性恋者伴侣的关系是近期美国同性恋研究的侧重点之一。几年前,关于同性恋的学术研究还主要集中在病理学、个人心理调整和病原学方面。1987年,有人做过统计,在将近5000份关于同性恋的研究中,只有36份是专门探讨“哥”(Gay男同性恋者)或“来斯宾”(Lesbian,女同性恋部的伙伴关系的。相比之下,却有207份是研究有关的精神病学、精神病治疗法、精神疗法、心理疗法的课题。另有155份是描述来斯宾们和哥儿们监狱生活或与警察周旋的经历。美国学者认为,认真分析和研究男女同性恋者相互交往的种…  相似文献   

8.
“短篇王”刘庆邦在创作中始终立足于矿区与乡间。乡村题材的作品主要描绘小人物的美,谱写田园牧歌;矿区题材的作品除了展现小人物的美外,更多的是展示矿工“无声的死亡”。《咱俩不能死》作为矿区题材的作品之一,却有了新的观照视野,以非同性恋的同性性行为的发生昭示了年轻的矿工顽强的生命意识,揭示了他们异化的外部原因,表达了刘庆邦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同性恋群体是拥有高等教育背景、具有同性恋倾向的大学生.他们属于大学生中的边缘人群.本文以问卷调查和定性访谈的方式,从自我、亲情、友情和爱情四个方面分别阐释这一群体生存的现状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庐隐小说创作的主要内容是男女恋情.她笔下的知识女性有青春的欢乐,有对爱情(包括同性恋)的憧憬和向往,而爱情的缺憾又使她们忧郁、悲哀、痛苦.她们对婚姻生活普遍感到失望甚至恐惧.庐隐从对社会人生、女性命运的认识以及自身经历的深刻体验出发,把女性人物的情感设定在愉悦--悲哀的维度上,使小说具有凄美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文化人类学和当代神话学研究均已表明,阴阳两性的意识广泛而深刻地存留在初民的头脑中。而人生理上性的本能冲动也正是男女相思之情的深层动力源。据人类学家研究,“在各类高等哺乳动物中,对于性行为的热衷,只有狮子超过人类”①。然而对于这几乎人人均有的情欲,由于...  相似文献   

12.
同性恋作为一类特殊人群的生活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涉及同性恋性犯罪问题也屡见报端。对于组织同性卖淫行为和奸淫同性行为,是否应当予以刑罚处罚,法律规定不明确甚至缺失,导致司法实践部门意见不一或者对行为人处罚不力,使被害人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受到破坏。为此,笔者提出,应以修正案的方式完善我国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13.
唯美主义与同性恋视野中的王尔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奥斯卡.王尔德的研究集中在他的唯美主义观和戏剧方面,而对其蕴涵的同性恋倾向和寓意往往是批评性地一笔带过。在王尔德的《W.H.先生的肖像》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可以看出:前者是王尔德对同性恋历史的追溯和对莎翁十四行诗中隐含同性恋内涵的证实;后者表征了王尔德对同性恋的困惑和探索以及在同性恋视野中王尔德的人生底蕴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4.
关锦鹏从女性电影跨入同性恋题材的同性恋电影创作。通过对他同,陆恋电影的研究,从本我的思想构架和本真的电影风格入手,阐述了关锦鹏同性恋电影的艺术成果。关锦鹏完结了视点由铺展同性情感到抒写爱之真谛的提升,在创作理念上建立了自身对同性情感变化的认知过程。在艺术风格上,将特有属性的艺术形式延续到同性恋题材的创作中。  相似文献   

15.
伊迪斯·华顿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女权主义作家,她的中篇小说《夏》呈现了对女性社会地位以及传统父权制度的思考。本文以文学伦理学的伦理身份对男女主人公夏绿蒂和罗约尔共同经历的父女、男女、夫妻三种伦理关系以及女主人公在伦理身份变换中的自我构建与坍塌进行分析,并挖掘出隐藏在女主人公背后伦理身份与自我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当代女大学生的恋爱观和性价值观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作为校园文化一翼的大学生恋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本质上说,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性价值观均是一种价值取向,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目前女大学生在恋爱当中的恋爱现状、恋爱行为、恋爱与性行为等问题;女大学生恋爱观与性价值观形成的原因及生理、心理、社会和特殊环境等方面。经过调查,研究分析使女大学生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性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性人类学主要针对部落社会以及其他技术不发达的非西方文化中的性实践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关注的主要是生物的、心理的因素和产生性爱冲动、性吸引以及某种特定性行为的文化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的要旨在于说明人类性生活方式的差异从一开始就存在,性的含义取决于特定文化及社会情景的塑造,人们附加在某种性行为偏好上的意义都是由社会和文化赋予的.人类学家对异域社会性实践的考察建构了一种文化差异,为的是让人们找到反省自我社会性实践的机会,从而做出建设性的自我批评.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咨询中,以来访者创作的绘画为中介,根据绘画疗法的原理对来访者的情绪障碍、创伤体验等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治疗.通过对同性恋个案咨询中绘画疗法的运用,来初步探讨这种投射测验在心理咨询的运用.经过心理咨询,同性恋者走出了心理困境,悦纳自我,能够主动的去完善和构建自我.故得出绘画疗法在同性恋的心理咨询中可以采用,并且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文学史上极具争议的剧作家。剧作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性内涵以及同性恋这一敏感主题的表达使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批评话语中走过了他坎坷不平的戏剧创作之路。在对美国同性恋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背景下威廉斯剧作中同性恋题材表现的特点以及评论界对其的反应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梳理,希望这些批评话语能为我国的威廉斯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和诗人,他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对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述。一定程度上而言,苔丝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就主观而言,却更多的归因于苔丝自身,或者说归因于她可怜背后的可恨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