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钰婕 《兰州学刊》2010,(9):213-215
阿多诺创造"文化工业"这个词来描述文化在管理社会成为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的事实,但当步入网络时代,尤其是当掌握了技术、活跃于网络,并且代表"大众"话语作为自媒体的草根出现时,文化工业的魔咒被打破了。以能够代表草根活动的网络原创视频为例,与文化工业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草根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体制外思想的可能,是文化工业的反叛。  相似文献   

2.
"自媒体"的问世,将普通大众争取公共信息的知情权和发言权的诉求变成了现实,标志着文化权力的转换,但同时也引发了公信力不强、可信度低迷等遭人诟病之处。人们要通过自媒体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必须采用同一个表达系统,形成一套通用的"信码"。信码—编码—解码,构成了网络话语的完整程序,只有建立在信码基础上的网络话语才是有意义的。然而"信码"并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符号学的概念,它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文化信码是由诸多文化因素共同搭建的一个平台,它具有人类学的意义,它是未完成的、无限开放的,它是变与不变的统一。自媒体不仅必须恪守语言信码,而且必须恪守种种文化信码,才能有效地运作,也才能行之有效地确立自媒体的合法性和规范性,进而推动自媒体不断得到提升、逐步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冯捷蕴 《江淮论坛》2013,(5):140-144
在大众媒体的国际传播领域,长期存在着“西强中弱”的不利局面。文章运用多元文化话语分析法,把中西媒体的危机话语放置在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宏大语境下去考察。通过对比研究两者的话语主体、话语形式/内容、话语效果,文章讨论了中国媒体“和谐式”话语模式和西方媒体“冲突式”话语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并倡导不同文化的反思和交流对话。最后就中国媒体如何提高软实力提出了切实建议。  相似文献   

4.
自媒体与智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日常生活媒介化,并衍生两大舆论场共存及网络空间话语纷繁芜杂局面,进而消解、侵蚀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主流媒体应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把握社会共识及其话语的要义,对网络空间非主流社会共识话语形态及其实质进行梳理分析,再从社会共识及其话语规律、主流媒体传统经验、日常生活媒介化新特征等方面着手,保障主流媒体网络空间社会共识话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5.
移动传播的"去中心化"和"去边界化"改变了社会构型和传播逻辑,驱动移动网络空间的话语转向。话语祛序的媒介实践改变了话语冲突的生成机制和意识形态形塑的主要路径。新技术、新文本、新场景颠覆了移动场域的话语权结构。移动网络空间的符号抗争改变了话语冲突的隐喻机制。基于文化自觉和国家治理的多元话语主体建构命运共同体、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四态"建设巩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内外合力重构话语体系是移动传播场域弥合分歧、秩序重构和价值引领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琼州学院学报》2016,(3):109-113
网络自拍作为自媒体时代兴起的一种新鲜事物,不仅是一种积极呈现自我的方式,也是个人用以交流互动、获取关注和自我认同的重要手段。网络自拍通过身体符号的传播来搭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女性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展示平台,但女性在网络中对自我形象的塑造最终还是难以摆脱男权话语的束缚,与此同时,"视觉欺骗"也在考验网络社交的真实性。以自媒体时代为背景,从心理诉求和传播特质的角度深刻剖析网络自拍,以期有更多创新和多元的想象。  相似文献   

7.
王延华 《阴山学刊》2011,(2):90-93,113
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文化"向度引来了40年来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其理论中的"文化"蕴涵着权力与政治色彩,发挥着建构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职能。从其本质来看,葛兰西语境下的文化霸权就是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对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中文化与意识形态场域加以分析,阐述其把"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置"的特定语境及生成酵素,对于在深层学理...  相似文献   

8.
网络流行语具有简洁、口语化、幽默、讽刺搞怪等特征。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语境:国内思想界的论争及其引申的"媒体和民主"的关系的讨论、消费主义形态下话语权力的纠结、公共性的结构性转变、媒体商业化和民主的合力作用以及传播对象个体身份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丁凯  曹石亚 《江淮论坛》2014,(5):188-192
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兴的自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载体。基于传播学理论的视角,通过分析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的现状,探讨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高校宣教网络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优化高校宣教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保障网络表达权的前提在于明确网络表达权的边界,而明确网络表达权的边界已成为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网络表达权的边界既受到公共利益、外在行为和社会价值的限制,又受到权利、语言和科技边界思维的约束。为实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目的,应理性开放包容理念与国家主动干预政策并重,构建多层次分级治理体系,实行双轨制技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网络文化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网络文学、博客、电子杂志等。网络文学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等特点,使网络作品成为真正的"生产者文本"。博客因其自主性、亲历性、及时性等特点,得以规避传统的话语权力,被称为"自媒体"。电子杂志注重技术保障和编辑水平,开创了网络媒体的高端路线,是权力和控制力在网络中的体现。"客文化"是网络上的原生现象,各类"客"使网络文化参与者从技术精英向普通民众转变,实现了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生活化。网络文化不是网络上的文化,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网络延伸,而是与网络媒体特点有必然联系的、拥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崭新的文化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失语"遮蔽了中国文论话语,中华文化严重"西化"的危机时刻,重建中国文论话语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体认中国文化与文论的异质性,如何重建中国文论话语、重塑中国文论的学术主体性、实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同时又吸收作为全人类文化成就的新型话语系统进行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陈文敏 《兰州学刊》2010,(8):179-181
互联网的普及衍生出了名目众多的网络"客"族,"客"族的生存方式承载着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在媒介形态、传受身份、话语叙事、意见表达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变化,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活、交往与思维方式。从技术融合到媒介经济的拉升、从个体崛起到公民社会的变迁、从解构霸权到多元文化的混搭、从平等参与到公共空间的建构等方面,"客文化"彰显出独特的意义。文章以国内互联网"客"族的出现为例,对"客文化"的传播特征及意义做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4.
在新媒体时代的公共事件中,微博往往成为不同利益群体争夺话语权的场域。本文以“7·23甬温动车事故”为例,分析了政府、民众和媒体在新浪微博的差异化明显的话语表述和角色呈现,研究解释了作为利益关联者的民众、作为事件观察者的媒体以及作为事故处理者和信息管控者的政府在微博中的话语表述方式。由于三者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微博场域中舆论失衡,最终使得讨论难以走向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15.
作为青年群体活跃的生活场域,自媒体呈现出意识形态属性,并生成新的结构特征:扁平化的权力结构、隐蔽的大众文化表现形式以及核聚变效应。这些变化使青年话语的话语主体、话语主题以及话语对象产生新风险。青年话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功能、发展大众文化、发挥技术能动性三方面着力,从而降低意识形态风险。  相似文献   

16.
金春平 《兰州学刊》2014,(12):77-82
中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等的区域特殊性,在文化形态方面,形成了现代文明为主,多元文明共存、碰撞与交汇的特殊文化场域,造成了西部小说作家叙事身份与主体价值的普遍认同障碍,集中表现为"文革"结束之后的"个体价值与政治规约"的叙事焦虑,世纪末以来的"启蒙批判与感性解放"的叙事焦虑,以及21世纪以来的"地域边缘与话语中心"的叙事焦虑。西部作家的主体性叙事身份焦虑,作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语境当中主体性建设的典型镜像,也真正实现了对现代性理念在"反思和超越"层面的论战式美学批判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自媒体逐步革新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成为重要的舆论传播工具。但由于自媒体自身固有属性等众多原因导致利用自媒体进行信息传播活动时出现了网络舆论导向偏失、信息传播价值缺失、网络侵权、网络技术加剧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媒介伦理问题。本文立足问题产生、发展形式及生成机制,相应提出系统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完善自媒体行业机制和道德秩序、探究舆论引导有效机制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31-137
文化话语的叙述能力和传播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的强弱。文化话语的生成母体是相应的文化资源,文化话语在文化产业或文艺作品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过程中生成。文化话语的最佳生成路径是借助文学媒介来实现。从文学内容到文化认同,是文化话语生成的母体性、再生性元路径。"文化话语场"是文化话语形成后的存在方式,一系列形态各异、内核趋同的"文化话语场"最终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负面新闻引发的个案极易导致网民愤怒、焦虑的情绪蔓延,声讨、对抗性意见滋生,从而形成网络热点公共事件。以“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为个案,通过分析《人民日报》、财新网、澎湃新闻三大媒体的微博文本,探究主流媒体应对社会负面新闻话语生产的核心思想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主流媒体面临网络三重话语主体的挑战,基于社会身份和行动逻辑于博弈中回应鲜明立场,框定核心问题,击破质疑和谣言,对话官方与民众。其话语生产逻辑是以官方话语为基础的“正音”,以法治精神为主题的框定,以“立行”为宗旨的国家形象建构,以协商“共意”为框架的媒介治理。同时,在话语呈现中应把握发声时机的隐喻,警惕单一身份夸大的风险衍化议题,防止共情泛化,从制度、责任和文化内核中凸显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殷辂 《中州学刊》2023,(2):97-103
依靠技术嵌入形成的网络话语空间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公共场域的边界放大到极致。然而,这只是信息技术中内嵌的属性,不可能自发、自主地重构公共性。若停留在技术的自在状态,社会关系、理念机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革,这只是新(网络媒介)与旧(现实社会)的简单叠加而已,公共性的本质不可能展现。网络话语空间与多中心治理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但实现两者的融合却是自觉、自为的过程,这既是对技术革命的顺应,又是对它的超越。网络话语空间公共性重构是治理语境下的命题,是与构建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建设治理共同体联系在一起的。以主体间共治取代主客体管制,构建平等、理性、公开的沟通互动机制,实现网络大众向网络公众的转变,是网络话语空间治理的本然之义,也是公共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