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研究新潮势苏联自从1980年《哲学问题》杂志召开了关于人的问题讨论会,并公布了会议情况和讨论材料,随即立刻引起了本国以及东欧等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共同认为,研究人的问题在当前科技革命的进步背景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而使人的研究掀起了新的高潮.苏联学者弗罗洛夫在《人的前景》一书中指出,"人和人的未来是当代的全球性问  相似文献   

2.
拙文《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在《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刊发后,唐克俭同志曾经撰文批评。鉴于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一题目的现实价值和内容的复杂,本文无意在有限版面内就批评提出的问题予以逐个具体答复,倒想继续探讨以前未及澄清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从抽象主体性向科学主体性转变的逻辑关键何在?与此相关,马克思的理性精神对其主体性昭示了什么?1 正如卢卡奇所谓,自康德以来的“现代哲学”“拒绝承认世界是某种已出现 (或例如由上帝所创造的)与已知的主体无关的东西,而情愿把它想象为它自己 的产物”①。从主体性角度理解外在世界是“现代…  相似文献   

3.
郭湛  王文兵 《唐都学刊》2004,20(2):13-15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读了刘森林同志《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求是学刊》1990年第4期)一文后,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略陈于后,与刘森林同志商榷并就教于方家。 1 何谓“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这是 对马克思哲学的主导倾向的断定,即认 为主体性象一种普照之光而掩盖马克 思哲学的其他色彩,还是对马克思哲学中有关主体性的思想的阐述?综观刘森林同志的《论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以下简称刘文),作者有时在论述前一种意义上的主题,有时又似乎把主题限制在后一种意义上。然而,在我看来,不论从哪种意义上说,刘文对其所论及的马克思哲学观点的把握都有失准确。 刘森…  相似文献   

5.
虚妄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鹏飞 《唐都学刊》2004,20(2):22-24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当代科学的发展,人在认识中的主体地位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同志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说。揭示人的主体性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关键。本文试从主体性因素对真理内容的制约性这一目前人们还较少关心的问题进行论述,从而揭示客观真理的本质。 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什么?一我国现行的哲学教科书都认为它是人们意识里所包含的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这种解释原出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21页);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引用和发…  相似文献   

7.
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由于不同历史时代,人们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的差异,看世界的视角不同,对主客体关系理解不同,哲学主题就不同。从古希腊和中世纪哲学致力于对本体论的探讨到近现代哲学致力于对认识论的研究,实现了哲学主题从客体化向主体化的历史转换。然而,从近现代哲学过分张扬主体到后现代主义哲学消解主体,充分暴露出其主体性哲学的片面性和抽象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科学的实践观入手,从人的实践活动来说明和规定人的主体性,则实现了哲学主题的根本转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西方哲学中心话语的主体性问题由来已久,但始终在艰难中跋涉。到了现代,被启蒙精神高扬的主体性却又遭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猛烈攻击,主体性问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对主体性问题应持何种立场已经是哲学必须面对的话题,从主体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也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的哈贝马斯是现代主体性原则的辩护者,他反对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的完全消解态度,以交往行动理论建构主体间性,坚持了现代性立场,高扬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论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李亚明语言因有意义而存在。由于意义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怎样看待意义,便关系到怎样看待认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意义论,便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与其相应,近代语言哲学所注重的意义问题促进...  相似文献   

10.
论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李亚明语言因有意义而存在。由于意义在人的认识结构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怎样看待意义,便关系到怎样看待认识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甚而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意义论,便有什么样的认识论,与其相应,近代语言哲学所注重的意义问题促进...  相似文献   

11.
试论网络社会的实践与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 ,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的策动下 ,人类社会开始跨入网络社会。引人注目的Internet呈现爆炸性增长 ,并已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① ,网络技术开启了新的生活、新的实践。在新实践中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扩展和高扬。本文拟在概述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阐述网络社会的实践及其对人的主体性的影响。1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的感性活动。从静态结构上看 ,它由主体、客体和中介三要素组成 ,通常中介 (特别是工具 )的发展水平是实践发…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以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是从根本上体现了认识的主体性原则。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后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书没有很好深化和发展这一原则,导致了某种忽视主体性的机械和僵化的缺点。今天,在克服这一缺点提倡认识的主体性时,不能走向抛弃能动反映论的另一极端,而应当坚持认识的主体性原则与能动的反映论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美堂 《唐都学刊》2004,20(2):18-20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主体性价值规定的历史分析李道申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竞争机制的全面展开,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一种建立在富有创造性和选择性基础上的主体性人格以及有序、健康的人与社会的互助关系正在生成。人作为主体与外部客观世界发生的关系,基本要素之一在于...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后现代的主体性概念[美]J.弗拉克斯王海平译一、难以捉摸的主体主体性是西方思想界17世纪以后的一个核心概念。有关主体性的各种理论都涉及到现代西方思想的关键人物──主体。主体的责任非常重大。它在哲学和政治学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哲学上,主体为我们的知...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问题是近年学界一直被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把主体性问题局限在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范围内,在形而上的层面加以研究。近年来有些人开始把主体性问题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进行思考,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思路。人的主体性无法离开工业化和市场化而真正确立起来,即是说,工业化、市场化是与人的主体性处于互动的关系之中。在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人的主体性是所有者与交换者的统一,是法人与商人的合一;现代人的主体际性是所有者之问的等价交换关系,是法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8.
祈年 《浙江学刊》2007,1(5):12-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从五十年代起苏联哲学中也出现了强调人的主体性的强大思潮,但这并不等于说苏联已经实现了"文艺复兴",培育出了作为主体的个人。实际上,在苏联,人是以集体的形式出现的,缺少作为主体的个人是苏联文化和苏联哲学的重要不足,它深刻影响了苏联和今日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国的经验表明,作为主体的个人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培育出来。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改造活动的不断展开和主体性观念的不断增强 ,人类在不断取得辉煌文明成果的同时 ,发现自身也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诸多危机 :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核危机和生态危机等等。如果这些危机最终不能得到解决的话 ,整个人类文明似乎将要面临一场灭顶之灾。面对这种“矛盾”的现实 ,引发了人们对主体性的种种哲学思考。有人发出“主体性的黄昏”的慨叹 ,当然也有人坚持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 ,只不过在 2 0世纪 ,主体性哲学实现了一种新的转型。为此 ,本刊认为有必要就主体性问题展开讨论 ,以求探索一种具体的或温和的主体性观念 ,从而引导人类文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重要内容。相对于主体性概念,又出现了非主体性概念,而主体性和非主体性的关系,又是与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相联系着的。这两对范畴相互关系的研究,哲学界过去并未认真注意过。1 黑格尔是第一个把异化概念作为自己哲学的中心概念的哲学家。他把异化概念从卢梭等人的政治领域扩展到哲学领域,并借助于异化和异化的扬弃构成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因而他的异化主体是精神、意识性的绝对观念。所谓异化,就是“自我意识把自己的人格外化出来,从而把他的世界创造出来,并且把他创造的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