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如今,一个尚未来得及收入《汉语大辞典》的新词儿——"自媒体"大热.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自媒体一说,但是,以类似手段谋生的人并不鲜见…… 汉代玩自媒体靠"打赏" 《汉书·王褒传》:汉宣帝"第其高下,以差赐帛" 早在先秦时,中国的文化消费已初露端倪. 到了秦汉时,凭创作能力吃饭已不再是难事,能写的人在汉代很好混,"汉赋"的出现和兴起便是一个证明.  相似文献   

2.
近翻史料 ,见到一则这样的故事 :西汉宣帝时 ,京兆尹张敞才华出众 ,颇受汉宣帝器重 ,朝中大臣无不佩服。但因其不注意小节 ,行为轻浮 ,宣帝虽爱其才未过多责备 ,然而一生没再受重用。在现实生活中 ,因“小事”而误大事者仍然不少。如某位年轻干部扎根基层 ,艰苦创业 ,政绩卓著 ,被组织上提拔重用 ,但在离任时 ,却顺手带走了几件办公用品 ,由此引起群众告状 ,最后组织上只好“忍痛割爱” ;还有一些干部 ,有的图一时之快或受虚荣心驱使 ,有请必到 ,有酒必喝 ,有舞必跳 ,经常是脸红红 ,脑晕晕 ,甚至酒后闹事 ,舞中失态 ,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常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来形容相思之苦,但我们未必知道什么是三秋,三秋指哪三秋. 据考证,中国古代的三秋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时间.最早见于诗经,《诗·王风·采葛》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孔颖达疏:“年有四时,时皆三月,三秋谓九月也.”也就是说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时间九个月.另见晋·陆机《挽歌》:“三秋犹足收,万世安可思!”宋·李弥逊《水调歌头·次向伯恭芗林见寄》:“不见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这些著述中一秋则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  相似文献   

4.
治班有"道"     
触摸中国五千年深远而厚重的文化历史长卷,孔子、老子、韩非子……中国古代圣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智慧永恒地熠熠闪光.当我们一次次虔诚地与他们对话,体验古老文明的悠久与蓬勃、感悟古代先贤智慧的深邃与高远,也能领略到五千年管理文化的苍劲与淳朴,这些伟大思想不仅仅是治国兴邦之谋略,对我们当代班级管理也有着蕈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有不少的姓氏,看起来都是常见字,会写,可是一读,却往往出错,让人啼笑皆非. 就拿“仇”字来说吧,用在姓氏上,它就不是仇恨的“仇(chou)”字的读音了,应该读“qiu(求)”.如果你把历史名人仇览、仇博、仇台、仇远、仇英的“仇”读成“chou”,就会让人笑掉大牙.还有黑暗的“黑”字,在姓氏上不读“(hei)”,而读“he(贺)”.此姓的名人有清代任象山协副将的黑鸣凤、曾任山西大同守备的黑永德等. 佛教的“佛”在姓氏上不读“fo”,而读“bi(弼)”.在古代,“佛”和“弼”互相通假,均有“辅助”之意.“薄”字作为姓时,应该读作“bo(勃)”.《韩非子·内储说上》便有“薄疑”之名,对此,不能读“bao疑”应该读“bo疑”.  相似文献   

6.
太岁(又称太阴、岁阴)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术中虚拟的一颗与岁星(木星)相对并相反运行的星,随着岁月的流逝,后被演化成一种神祇信仰.民间所言的太岁亦称岁神,又名岁星、顺星.六十甲子的每年都对应一个太岁,如逢甲子年,甲子即是太岁,逢乙丑年,乙丑即是太岁.《月令广义·岁令二》云:"太岁者,主宰一岁之尊神.凡吉事勿冲之,凶事勿犯之,凡修造方向等事尤宜慎避."这里的修造方向就与动土有关了,指的是不能在太岁一方兴建土木,以免冲撞了他老人家.  相似文献   

7.
止敬 《人才瞭望》2010,(8):31-31
现在的地理方位是用东、南、西、北表示,在古代则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来代表。 南京的玄武湖,东晋初年被称为北湖。“玄武”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通常指北方之神,其具体形象是龟的身上缠绕一条蛇。因此,玄武湖实际上是北湖的意思。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皆有一手铸剑之高超技岂。干将莫邪,以人名命之的古代宝剑,后人以这作为锋利宗剑的代称。也用来比喻锋利而有特殊功效的事物或杰出的才能.  相似文献   

9.
古人做诗,最忌同一首诗中字词重复,而“一字诗”却是要“一”字多次乃至十几次反复出现,不仅不能有重复与拖沓之感,而且诗的内容还要与一定的事物相应.这本是难而又难的事,可是,古代一些名家却竞相玩起“一字诗”来.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作家”的字面意思:作,为也;作家,即治家、理家,管理家务.“作家”一词最早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所引东晋习凿齿《裹阳记》一书.杨颙担任诸葛亮的主簿,主管各种文书,但是诸葛亮却事必躬亲,总是亲自校验簿书.杨颙于是劝谏道:“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这里的“作家”一词是动词,就是指管理家务.  相似文献   

11.
察举与科举     
张晓政 《人才瞭望》2016,(23):67-68
选人用人是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个千古难题.古代许多典籍都对选贤用能作过专门论述.如《墨子·尚贤》说:“尚贤者,政之本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说:“国有三不祥……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吕氏春秋·求人》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国以才兴,政以才治.历史上,但凡有所作为的政治家都十分重视选好人、用对人.唐太宗曾感叹:“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王安石曾说:“夫才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纵览历代兴衰,诚如《汉书·京房传》中所说:“任贤必治,任不肖必乱,必然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中国科技工作者刻苦努力,自强不息. 而李约瑟本人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其创建的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是国际上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四大中心之一. 2015年11月20日,应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的邀请,我有机会前往剑桥大学访问了李约瑟研究所.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为政》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寥寥数字,便向我们道出了先人对自然、对政治认识的深度.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则可以为我们认识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它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政治与伦理道德的相互涵化,同时也蕴涵了中国古代政治中天道、王道与人道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祸起萧墙”这个成语时常被人引用,那么“萧墙”是什么墙呢?萧墙是古代国君宫殿大门内面对大门起屏障作用的矮墙,又称“塞门”.萧墙的作用,在于遮挡视线,防止外人向大门内窥视.《论语集解》转引郑玄的解释说道:“萧之言肃也;墙犹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萧墙之内就是宫室,臣子进入宫室晋见君王首先要经过萧墙,在此需要整理仪范,换为严肃尊敬的态度.萧墙也因此借指内部.  相似文献   

15.
养生三戒 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养生上主张“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期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期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清楚地指出人们应按不同时期的体质特点来养生。  相似文献   

16.
季兴 《人才瞭望》2010,(8):86-86
戏曲节目中常常出现寒窗苦读的主人公“连中三元”的佳话。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考生中,“连中三元”是非常罕见的。什么是“连中三元”呢?相信许多人对此并不清楚或知之不详。  相似文献   

17.
丁盖 《人才瞭望》2013,(10):37-37
道士者何所指?现今为道教徒之称.其实在古代,道士既可泛言又可专称;作专称时,不仅指道教徒,还可指和尚. 《辞源》此条列有四义.其一是有道之士,书证为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古之道士有言曰,将欲无陵,固守一德."这是泛指.其二是方士,其三是僧徒,其四才是道教徒.此三者为专门称谓词.  相似文献   

18.
一、洪荒之力 “洪荒”本指混沌、蒙昧的状态,借指远古时代.传说,在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大地一片荒芜.“洪荒之力”即指如天地初开之时足以毁灭世界的自然之力.2016年8月8日,在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傅园慧晋级决赛.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洪荒之力”一夜走红,多用来形容超乎想象的巨大能量.  相似文献   

19.
春节溯源     
春节溯源杨帆农历正月初一,叫做“春节”,古时也称“元旦”,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佳节。“春节”一词,在我国古代指二十四节气的“立春”,到南北朝时又泛指“春季”。一年之季在于春,人们总把希望寄托在春天,《后汉书》中说:“春节未雨,百僚焦心。”可见春天对人们的...  相似文献   

20.
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条件是必须堵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课题,做了相关的探讨和尝试,下面就是我的一点思考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