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本文所指的"空降"和"失落",是指当一个单位的主要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本可由本单位副职领导提拔后"补缺",但组织却从其他单位另选干部前来任职,导致本来有机会提拔的副职希望落空的情况。当然,很多副职都是讲政治、顾大局的,能主动进行自我调适,逐步恢复积极的工作状态,但也有不少副职会因此而心态失  相似文献   

2.
正构建科学的干部激励机制是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干部潜能、促进干部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就目前的干部激励形式而言,主要表现为提拔重用、授予荣誉、经济奖励等。但是,毕竟受职数、环境、经济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这些显性的激励机制的作  相似文献   

3.
<正>"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乡长是干出来的、县长是跑出来的、市长是买出来的、省长是生出来的"等俗语形象地显现了当前公务员晋升中的"潜规则",充分凸显了公务员群体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对于升职"天花板"等晋升"亚健康"现象的强烈反应。笔者认为,应重视晋升制约失衡等问题,充分认识职位晋升在政府组织中的实际意义,从源头上对晋升"亚健康"现象予以消除。  相似文献   

4.
职位升迁总是存在限度的,当干部被提拔至一定高度时就会面临"无可升"的境况。这种情况下的"天花板"干部的有以下特点:追求平稳"着陆"、习惯按部就班、淡化物质刺激、拒绝创新变化等。在实际单位管理中"天花板"干部的瓶颈主要有:个人发展欲望急速减退、外部激励措施显著无效、个人目标与组织规划错位、"求稳"心态与创新氛围对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天花板"干部应该转换思路,变"欲望刺激"为"价值凸显":可以从轻物质重思想、轻仕途重担当、在其位谋其政、居高位担重责、定规划有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A股2005~2011年国有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讨国有企业CEO政治晋升激励与在职消费的关系。突破目前流行的"显性—隐性"契约激励研究范式,本文探讨在"政治晋升"与"在职消费"双重隐性激励范式情境下,国企高管如何对两种激励做出权衡和抉择。本研究发现,这两种激励之间存在着非对称的替代效应,即政治晋升可能性越高的CEO,其在职消费行为存在收敛现象。进一步探究影响机制,我们发现政治晋升对在职消费的影响路径有两个:国企高管的"政治晋升"一方面直接抑制在职消费,另一方面它激励更高的"公司绩效",相应地会提升在职消费。综合来看,政治晋升对在职消费的抑制作用大于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6.
年轻干部被火箭提拔后常遭遇周围人群的各类"暗黑推断"。这已不单单是年龄、资历因素所致,更是民众政治信任不足、组织程序正义不明、干部业绩成效不硬、口碑基础不牢等层面因素共同影响下的不良后果。想要避免如此推断而正身正名,就需要组织对拟加速提拔者提高标准,落实程序正义,对晋升提拔机会进行更公平的分配,并对被提拔后无所作为者严肃惩戒。  相似文献   

7.
把德才兼备的干部提拔到相应的领导职位,这既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营造干事创业氛围的重要激励措施.但从目前领导工作的实际看,一方面是领导职位的设置过滥,以致官满为患;另一方面是大量德才兼备、政绩突出、进取心强的干部得不到应有的提拔重用,以致在相当多的单位形成了有权干事的人不愿干或干不了,而愿意干也能干的人却没条件干的沉郁气氛.也就是说,领导职位的激励效力不高,甚至产生了很大的负效应.对此,有两个问题须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公共部门领域。但是,女性干部在管理岗位晋升的道路上走得异常艰难。现实中有许多有着出色工作业绩的女性干部被排除在高级职位之外,在组织中存在着压制女性干部继续晋升到高级职位的种种无形障碍。这些障碍有来自个人的,有来自组织的,还有来自人际方面的。这些障碍阻碍着女性干部的职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火箭式"干部,就是在短期内接连提拔或者越级提拔的干部。从类型上讲,又分为后继有人型和厚积薄发型。干部"火箭式"提拔,基本上是为了后继有人。"抢救式"提拔,虽然也算"坐火箭",但与年轻干部的"火箭式"提拔相比,不足挂齿。所以,年轻干部在直线跃升、越级提拔的过程中,要想头上的"光环"永不落,也必须"过五关斩六将",才能一路领先,不负众望。  相似文献   

10.
<正>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既是自然规律在干部管理上的科学反映,也是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必要步骤,更是各项事业承前启后的客观需要。从社会角色的角度看,对于新提拔领导干部而言,最大的变化是经历了一个由"民"到"官"的身份转变过程。然而,这一角色的转变并非是一个不需主观努力与准备的顺遂过程,组织程序的完成并不意味着新提拔领导干部心理准备的到位。因此,新提拔领导干部必须以提拔任用为契机,全面考量自身条件,严格对标岗位要求,冷静面  相似文献   

11.
企业内部晋升是组织管理和员工激励的有效途径,更是用人、留人的好方法.笔者认为,激发和保持企业活力,创新企业内部晋升机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创建多通道晋升制度 传统晋升制度中,企业往往将职位升迁作为激励员工的最主要手段,管理岗位与技术岗位混为一谈,技术岗位员工表现好往往就自然晋升到完全陌生的管理岗位,以致产生"彼得现象"——每一个职位最终会被不胜任的员工占据,而且一般情况下员工的职位只升不降.最终,企业大部分任务是由不完全胜任职位的员工所完成的.  相似文献   

12.
<正>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方法论中研究供求矛盾的一个概念,这个稀缺理论同样可以用来解释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干部职位的稀缺性,是指干部职位的供给量远远小于其需求量。职位供给量是指政府部门能提供的职位数量,职位需求量是指党政领导人才对干部职位的需求数量。由于职位升迁是公务员获得认可的最直接表现,最具激励手段,职位的有限性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就构成了基本矛盾运动,因此干部职位稀缺性伴随着干部队伍建设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和干部的选拔任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值得注意的是,干部"带病提拔"的问题依然明显,并引起广泛关注和忧虑。干部"带病提拔"问题直接关系到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和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强弱,也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近年,消除干部"带病"的措施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带病"干部"稳坐钓鱼台"的现象。究其原因,政治生态系统的弊病在某种程度上为"带病"干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换言之,"带病提拔"揭露出了政治生态防线不牢的问题。因此,铸牢政治生态防线成为消除干部"带病提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中,"夹生干部"具有专业能力缺失、对基层情况了解不深、政策落实不到位、决策凭经验讲感觉等鲜明特征。价值观紊乱、科层制管理、干部选拔导向不良、综合激励不足是"夹生干部"生成的重要原因,需要通过强化愿景引领、推行整体性治理、畅通晋升退出渠道、加强综合激励制度供给等措施帮助其转型。  相似文献   

15.
正在从严管党治吏新常态下,如何严防和纠正干部"带病提拔",是摆在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从近年查处的"带病提拔"案例看,当前干部"带病提拔"问题主要有权力独断型、利益至上型、情感偏向型。究其原因,既有干部本身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滑坡、法纪观念淡薄等问题,也有组织部门教育管理不到位、考察失真失准以及纪检监察机关监督缺位等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干部日常监督管理机制不健  相似文献   

16.
正近来,一些年轻干部飞跃晋升,引起网民的"围观"。这些被提拔的干部年轻资浅,有的刚参加工作一年,有的工作也才几年,有的多次调到多个部门或岗位上,获得了迅速提拔,达到了"跑步快进"的目的。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章第七条: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这就明确提出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才能得到破格提拔,而根据媒体的调查报道,发现这些破格提拔的干部工作业绩不够突出,并不具有优秀的能力,因此,使得民众"逢提必疑",多有  相似文献   

17.
<正>所谓"地板干部",是指乡镇基层政府那些没有担任领导职务、晋升机会渺茫的干部。当下,我国干部群体中基层干部数量庞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是科员,只能在"地板"上原地踏步,跨不出这座"围城"。有些"地板干部"由于晋升无望,便工作热情下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工作上事事敷衍,缺乏  相似文献   

18.
《决策探索》2011,(17):85-85
班子换届之时,干部观望、等待、徘徊的现象在所难免。岳池县委在全县干部大会上明确承诺,坚决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坚持用人唯贤,以实绩定职位,以群众满意与否定去留。我们制定了科学、清晰的“换人”标准,让符合提拔条件的干部心稳气顺,踏实工作:让不符合条件的干部有自知之明,知难而退。  相似文献   

19.
<正>在如今公开透明的公务员招录背景下,一些家庭条件欠佳、成长经历单一以及从政资源匮乏的大学毕业生有机会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一群体往往被社会大众视为"草根公务员"。而后随着工作经历日益丰富、工作经验不断积累,这一群体中的一些人又极有可能获得提拔,进而成长为社会大众眼中的"草根干部"。对"草根干部"既要以正向激励鼓励其保持行为优势,又要用恰当的负向激励杜绝其心理劣势的产生。一、"草根干部"现状:基数大且  相似文献   

20.
<正>《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特别优秀的年轻干部或者工作特殊需要的,可以破格提拔。根据这一规定,近年来各地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一些在特殊时期有过突出贡献的优秀年轻干部被破格提拔,走了上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但正因为这些干部的提拔"破"了常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