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借助Panther & 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揭示修辞问句所实施的两种言语行为提问和陈述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修辞问句言语行为实施的场景模型,发现了提问和陈述两种行为间具有转喻关系,即提问可以通过突显修辞问句场景模型内的任一部分来转喻陈述.同时,这种转喻关系解释了为什么修辞问句的听话人能快速地解读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2.
从语用学视角解析修辞疑问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辞疑问句作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讲话者借助疑问这一形式表达了他对事件强烈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因此修辞疑问句实际上是强调的陈述.对这种间接言语行为的识别需要分析修辞疑问句的生效条件和它的预设,对其所传递的交际信息的理解需要听话者结合语境和修辞问句的功能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3.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就清楚语言能表达各种不同的含义:命题内容方面的,修辞学方面的,以及社会学方面的等等。然而英国哲学家J·L·奥斯汀(1962)首次阐明了有许多事情是讲话者能用语言来实现的。他的一个根本观点是有些言语不是对某个信息的陈述或提问,而是实施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的基本观点是“言则行”①,即人们使用言语去实施某种行为。从语用学观点看,言语本身就是某种行为,称为“有所为之言”(performatives)。言语行为是交际行为,是由说话人在一定的语境下就某个主题与听话人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奥斯汀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内行…  相似文献   

4.
言语行为与人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际功能指在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言语活动中角色与角色之间的关系.言语交流活动中,"给予"和"求取"的角色关系与两种交换物"信息"与"物品和服务"组合起来,可构成"陈述"、"提问"、"提供"、"命令"四种言语功能或言语行为,并在语法层面形成"命题"与"提议"两类小句和三种语气的句子结构.语气在实现上述四种言语功能时体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5.
英语教学中的反意疑问句,又叫附加疑问句。它表示提问人的看法,没有把握,需要对方证实。它是由一个陈述句加一个简短的问句,中间用逗号隔开。也就是由两部分构成——陈述部分和疑问部分。前一部分是一个陈述句,后一部分是一个简短的疑问句,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一种言语行为,其目的是通过这种言语行为的作用,获取所需信息。在英语中,“提问”这种言语行为主要靠疑问句(questions)来实施。本文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出发,主要分析英语疑问句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并探讨疑问句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的作用,以便使我们全面理解疑问句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转喻现有研究成果表明,高层命题转喻对语法结构产生影响,高层情景转喻产生间接言语行为。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背后不同性质的转喻机制本质上都属于认可操作现象,认可操作在图式化连续体的不同层面上进行可以分别产生语法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两种不同语言现象。用认可操作统一解释动词结构和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言学试图为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出发点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论设定了描述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在社会世界中建立人际关系的合理性和表达个人主观世界的真诚性三个交往有效性条件,这解决了传统哲学的经验论和先验论中主客二元对立的问题,但是没有论证交往有效性条件的基础。转喻理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陈述型的语言使用所要求的真实性往往是基于指称式转喻的相对真实性的,表现型语言使用中的真诚性是以言语行为转喻为基础的,互动型语言使用中所要求的合理性则兼有述谓式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反意疑问句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由陈述部分和简短问句部分组成,其复合结构承载了丰富的话语信息.从认知语言学转喻的角度,探讨制约转喻的四个原则:即信息最大化原则、经济最大化原则、认知突显原则和社会需要原则在反意疑问句语用语义方面的反映.反意疑问句所承载的丰富的语义语用功能是语言运用者内在的认知状态转喻的结果.通过对反意疑问句的转喻认知分析,表明从认知转喻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低调陈述,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广泛的应用于日常交际和文学作品当中。近年来,有关低调陈述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修辞学和语用学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其修辞用法和语用功能,对低调陈述生成机制的研究却很少有人涉及。笔者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低调陈述的构成机制进行分析,发现低调陈述是人类认知方式的体现,它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具有的隐喻和转喻能力。本文着重从概念转喻的角度探讨低调陈述的生成机制,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语用学理论的框架内对汉语反问句的使用进行了探讨,认为汉语反问句是一种可以用来取得明显对比效果的语言手段:既可以提高,也可以降低语言的礼貌程度。而且,反问句的使用还与中国文化中特定的社会习俗密切相关。文章对反问句中的语用预设也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鉴于反问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语用失误,文章建议人们使用反问句时一定要谨慎.  相似文献   

12.
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许多老师在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创设信息沟、提开放式的问题、活化和补充教学内容的三个方面介绍了活化课堂的三个技巧。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没有什么区别。近些年来,陆续有几位学者探讨了反问句和询问句在句法结构上的异同。我们归纳出17大类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这些反问句特有的句法结构尤其是唯反问结构的存在提示人们,就共时平面的现代汉语而言,仅仅把反问句看作是语用问题的看法是有一定片面性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反问句也是句法问题。  相似文献   

14.
疑问句语法嬗变主要有四种:升调转降调、语序改变、用疑问词进行弱发问和省略句。疑问句语法嬗变的同时,其语用功能也由探询信息转变为其它多种语用功能,它们包括问候功能、表请求、提供帮助、征求意见和邀请等以言行事功能、表否定、讽刺、挖苦、责难、批评等情感意义、加强语气和检测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标准疑问句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移情是一种修辞现象,它要求说写者选择适当的话语,于情于理影响、感动听读者.语用学重在探究语言使用者如何利用情景因素进行语义表达,从语言和社会文化等方面为修辞移情提供了丰富的表达手段.移情的语用表达强调以交际对方为出发点,建构和选择适当的语境,生成和理解话语,促成双方的合作.本文主要从人称指示、言语行为、语篇的生成和理解三方面来探讨修辞移情的语言-语用体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什么是创新思维,并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即立足教材,精心设计教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巧设疑问并鼓励提问,启发思考,引导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完善教师个性,不断学习,丰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语用视角,用言语行为做理论基础,以英文电影等为语料,对修辞疑问句的非询问功能现象做了解读与分析。整理出修辞疑问句的语用界定、语用解读。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师生之间情感和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目前,在提问的内容、发问主体、应答主体、问答主体搭配、助答策略、结束技巧、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发问频率、待答时间等方面均存在着值得思考的典型问题。因此要认真对之分析,提出改进策略,完善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采访中常常需要记者出镜,出镜记者的提问和现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一个新闻节目的成败。作为一个电视新闻的采访记者应该具备如下的职业素养:1.要有对新闻现场的判断能力;2.要有对自身情感的把握能力;3.摆正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4.做好前期准备,提问有地放矢;5.倾听和引导,让采访双方达到互动。  相似文献   

20.
反问题及反例推动了数学历史的发展,它代表的是一种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恰当的应用反问题及反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数学概念及定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缜密性和批判性,进而发展创新思维,获得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