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刘长卿的籍贯,历来说法不一。唐代诗人姚合编选的《极玄集》,说他是宣城人。《新唐书·艺文志》称他为河间人。最近,傅璇琮同志在《刘长卿事迹考辨》(见《唐代诗人丛考》)一文中,根据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京口怀洛阳旧居兼寄广陵二三知已》两首诗推断说:“可见他在洛阳、襄阳一带是有家院的,很可能这一带就是他早期的实际居住地。”说早期住洛阳很是。兹再补证如下: 刘长卿在《送严侍御充东畿观察判官》一诗中写道;“洛阳征战后,君去问凋残。……故园经乱久,古木隔林看。”此诗称洛阳为故园,词意极为明确。此其一。另,《金陵西泊舟临江  相似文献   

2.
周养吾先生     
周养吾先生是我市文联老领导、老作家、他一生耿介忠直,热爱党的文学艺术事业,并热心扶持、奖掖后学者,其高风亮节,令人崇仰!兹发表姬臣短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3.
论陶渊明的浪漫情怀李华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他有不少称谓:梁钟峰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隋王通奉他为“放人”(意即放浪之人)、宋朱熹说他是“带性负气底人”、清龚自珍尊他为“卧龙豪”等等。通常,人们称他为田园诗人、隐...  相似文献   

4.
《诗话总龟》(周本淳点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下称《总龟》)前集卷四十记述:“王平甫博学耿介,语言轻肆,人或戏为心风。熙宁中乞郡得湖州。舒王以诗送之曰:‘吴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不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担,白洲上起苍波。’讥其风也。平甫知其意,即以‘吴兴太守美如何  相似文献   

5.
方东树(1772——1851),字植之,安徽桐城人,他是姚鼐的学生,与梅曾亮,管同、姚莹合称“姚门四弟子”,是桐城派继续发展时期的骨干成员。《昭昧詹言》(以下简称(《詹言》),大约写于1839年。初刊于光绪年间,_收在《桐城方植之先生遗书》内,光绪十七年重刊,分卷与初刻本相同,以后续刻的几种版本有所增益。一九六二年  相似文献   

6.
前言 《辨奸论》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大地主阶级顽固派的御用文人邵伯温①,托名苏洵②伪造的一篇攻击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谤文,是一株尊儒反法的大毒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北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向后期过渡。代表大地主阶级腐朽势力的大官僚顽  相似文献   

7.
张敞是西汉宣帝时期 (公元前 73- 49年 )一位重要的人物。宣帝号称西汉的中兴之主。他曾多用文法吏 ,以刑名绳下。当有人劝他应该重用儒生时 ,他却严厉训斥说 :“汉家自有法度 ,本以霸、王道杂之 ,奈何纯任德教 ,用周政乎 ?”① 这颇能概括其治国的方略 ,即杂用霸、王之道 ,儒、法揉杂 ,综核名实 ,权操于上 ,而责成臣下 ,尊崇儒术而不为其所拘泥。而他达成的“吏称其职 ,民安其业”② 的中兴局面 ,是与他的这一方略分不开的。张敞是学术修养颇高的大臣 ,他的政疏充满深厚的儒学色彩。如此高深的儒术修养使他适应于西汉中期儒学昌盛的大环境…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奠基人和创始人,冯友兰先生称"他是中国的第一个(从时间上说)哲学家.作为第一个哲学家,他的思想的影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无论是积极或消极,都是深远的"①.  相似文献   

9.
唐代的宋璟,与姚崇相继为相,其为人耿介有大节,唐代的贤相,前称房杜(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姚崇、宋璟),是颇为后世人所称道的。有一则小故事,可以说明作为贤相的宋璟,在待人接物上,确有其特点。唐玄宗时,有一次过端午节,玄宗皇帝把一块钟孔石赐给了丞相宋璟,宋璟派他家的子弟把钟孔石送到医生处,请医生把它合炼成药物。宋璟的子弟说:“皇上所赐的东西,必是奇珍异宝,如果轻易交给别人,恐伯会被他们偷偷调换。”宋璟说:“持诚示信,尚惧见猜。  相似文献   

10.
杜牧是晚唐前期一位刚直耿介,忧国忧民,有着建功立业,经邦济世政治抱负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有许多篇章深刻反映晚唐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抒发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他的诗取得了高出于同时代其它诗人的思想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论李绂的生平与学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朝亮 《东岳论丛》2003,24(6):88-92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儒臣,任官内外,曾担任民政、漕运、典试、祭告、志书馆等职。在政治上,廉洁奉公,关心边疆,注重教育,爱惜人才,由于耿介直言,秉公执法,不随波逐流,而使得其一生三起三黜。在学术上,尤其是在陆王学术方面,颇有见地,为陆王学术争正统作出巨大贡献,可谓是学术事功双峰并峙。  相似文献   

12.
我国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生于明天启四年甲子(1624),死于清康熙元年壬寅(明永历十六年,1662)。过去都认为他“年三十九”,如按实足年龄计,只有三十八岁。 郑成功短暂的一生,正处于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是国内外矛盾尖锐的时代:在国外,西方殖民主义者疯狂向东侵略,侵占骚扰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和台湾;在国内,东北满族统治阶级正取代日益腐朽的明朝政权,最终统一全国。 1624年,郑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户。1630年(崇祯三年)六岁(实足年龄,下同)的郑成功回到祖国家乡福建南安县,后来,他中过才秀,并且曾到南京国子监学习。1645年南明隆武帝赐他姓朱,因此,在史书记载中,也称他为朱成功,赐姓成功、赐姓、国姓成功、国姓等,在国外则普遍尊称为国姓爷。  相似文献   

13.
过去学者,劬勤不倦,著作等身,由于生活环境(包括职业)促成的多,由于个人爱好的少,由于把它当作一生事业去努力的更少。前两者嘉惠一时一代,后者有功后世,更值得人们尊敬。顾颉刚先生就是终身以发展学术为事业的学者中的一个。顾颉刚先生是我五四时期北大同学。他本来高我一年,是哲学系(当时还称哲学门)  相似文献   

14.
湘潭陈鹏年是康熙年间的一代循吏和学者,其为人耿介,为官清廉。他出生于湖湘学派发源地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深得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且将这种知行合一和济世之道的实干作风,运用在其为人为学为官之中,并深刻影响着后来陶澍等湖湘名士。  相似文献   

15.
明嘉靖浙江道监察御史陈表,素有"铁面御史"之称,因"忠直见忤",自楚归滇,陈表不仅因为官高品、为民谋利而名垂青史,更作为一位清雅、高远的诗人而为后人所景仰。其诗体写田园风采,可与陶潜诗一比;同时其诗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耿介绝俗,首开玉溪文化先河,为明代云南文学崛起、特色形成平添劲力。  相似文献   

16.
井勿幕是辛亥革命时期陕西资产阶级左派的代表人物,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所做的出色成绩,赢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称他为“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黄兴、吴玉章、熊克武、张奚若等辛亥革命的亲历者对他在这一时期的活动也都深为赞许。过去学术界对井勿幕在这一时期的活动研究探讨甚少,为此,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走上革命道路 井勿幕,字文渊,1888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一个地主兼商业资本家家庭。《辛丑条约》签订以后,随着中国社会危机的日益严重,他的家  相似文献   

17.
《宁夏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4期刊出了一篇题为《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下称《伪》文)的文章.作者概述了先君一近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张子文自20年代初叶始向日本传播伊斯兰文化,且与其改宗穆斯林人士的交往,并兼及东北沦陷时期,在敌人的桎梏中,虚与周旋,继续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文章明确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伊斯兰学者中,有像他这样高的经学和外语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他与日本改宗穆斯林的接触较早,早期在日本的游历又开阔了他的眼界.日本占领东北后,他自然成了争取的对象.他一方面要在回族的宗教、文化和教育事业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自有心中的尺度气节,能够保持与日伪的接触至不任伪职,已经是不容易了.”《宁夏社会科学》杂志1997年第4期刊出了一篇题为《伪满洲国统治时期日寇铁蹄下的回族》(下称《伪》文)的文章.作者概述了先君一近代著名伊斯兰学者张子文自20年代初叶始向日本传播伊斯兰文化,且与其改宗穆斯林人士的交往,并兼及东北沦陷时期,在敌人的桎梏中,虚与周旋,继续为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做的种种努力.文章明确指出:“在当时的中国伊斯兰学者中,有像他这样高的经学和外语水平的真是凤毛麟角.他与日本改宗穆斯林的接触较早,早期  相似文献   

18.
宋太宗子赵元俨出生于雍熙二年(985),历经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因排行第八,故人称"八大王"。在太宗、真宗时期,得到了父兄的关爱,恩宠不衰。仁宗即位初期刘太后垂帘听政,因地尊属近易遭忌讳,不得不闭门绝事,直到仁宗亲政后方礼遇有加。他一生未尝参与政治却被数次卷入政治风波,并无军事才能却名闻外夷,综合而言都与他的宗室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晋宋时期,江州的经济文化相对于荆楚和吴越地区,发展明显滞后,移居这里的士人多为出身次等士族或庶族的中下层文士。由于移民的参与和引领,江州的文化生态是儒学、佛教和隐逸三派并存。他们疏离于上层社会,耿介孤傲,归隐山林,追求回归自然的生活情趣,由此形成江州地区的隐逸诗派,而南阳籍隐士群体对江州隐逸文化的形成影响尤为深远。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1139—1192),字子静,自号存斋,因讲学于贵溪县的象山,又自号象山居士,也称象山先生。他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有影响的哲学家、教育家。1173年秋,他在家乡金溪开办槐堂书院,收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其中著名的有杨简、袁燮、傅子龙等,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思想理论。对这笔宝贵的教育遗产,在今天有必要对它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