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胡寅的哲学思想姜国柱胡寅(公元1098—1156年),字明仲,又字仲虎、仲刚,建州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县)人,是宋代有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胡寅出生时,因家境困穷,被亲生父母遗弃,堂祖母收养为堂叔父胡安国的长子。他自幼聪明倔强,努力向学,二十四...  相似文献   

2.
对于<春秋>的诠释,历代学者都是秉承各自家法,遵循一定的义例进行.义例发展到后来,更是繁密庞杂,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严重影响了<春秋>学的发展.胡安国时代,由于时势变迁,社会需要,理学思想开始流行,影响并改变了<春秋>诠释的传统.胡安国正是适应这种变化,将理学的核心概念作为诠释<春秋>纲领,结合当时的时势,阐发<春秋>的新的大义思想.并通过时理的阐发和运用,极大地发挥<春秋>尊王攘夷的微言大义思想,使<春秋胡氏传>体现了宋代解经的鲜明特征,从而获得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胡安国《春秋传》继承程颐观点而又有所突破,首先从主体心体先验的角度,强调"心"在解经中的作用,同时以心体之先验作为正确认识历史事件、会得圣人之意的关键.以基于"夫妇,人伦之本"的家庭作为历史单位,以源自于此的父子、君臣之义是否被遵循作为观照历史的视角,标明了天理这一抽象的绝对精神是如何体现于具体人事的.在历史规律的认识方面,胡安国将三代解释为按照礼义规范运行的理想治世,依据其天理的本体体认,提出"以人合天""以义立命"的个体自处原则.而后胡寅、胡宏皆从完善本体解释的角度努力实现对其父思想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南宋湖湘学派因其理学追求的一致性,使其各阶段大家(胡安国、胡寅、胡宏、张拭、彭龟年)的文学恩想和作品主要内容呈现出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即重道轻文的文学观念,论道论学的本色追求,慷慨论政的经世趋向,其细微的差异性又折射出湖湘学派文学的发展变迁.  相似文献   

5.
胡寅是南宋初年重要的主战派成员,秦桧则是和议卖国的祸魁.出于为父亲讳、被秦桧蒙蔽以及有求于、有忌于秦桧等原因,胡寅与秦桧的关系经历交厚、被蒙蔽、忌迫害到被迫害的发展过程,但胡寅始终不改其政治立场以及操守气节,不与秦同流合污.  相似文献   

6.
李纪祥 《文史哲》2008,10(2):65-90
"史"字在先秦时期本指"史官",并无称"书"之义;"史"之称"书",合称"吏书",也有其复杂之变迁过程.<太史公书>本非"史书",亦无今日<史记>之名."史记"一词在先秦时期原指"吏官之记",后始成为<太史公书>之专称.而<太史公书>转为<史记>专名化之过程,实亦即<太史公书>在属性认知上逐渐史书化之过程.司马迁之<太史公书>亦由私人家言的"子书"而逐渐演变为所谓"史书",并被称之为"史记"与<史记>.  相似文献   

7.
胡云峰是元代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书学者,本文就其生年与<四书通>之刊刻提出新补充,指出胡氏应生于1253年而非1250年,<四书通>原名<四书通旨>,今本<四书通>含张存中加工部分而非胡氏原本.<四库提要>居于反朱学立场,持汉学门户之见,批评<四书通>为"胶执门户之见"等,实属诬枉.<四书通>在推崇<集注>之时,体现出远迈同类的批判意识,对<集注>作了大I批评修正,文本方面有:版本辨正、注音字训、句读名物、史实文献等.义理方面有:改变章句划分、点出矛盾之处、揭露各种误说、采用反对之说、发明未尽之旨等.<四库>集矢于<四书通>的原因在于视其为朱学之靶.该案例启示我们,需谨慎对待具鲜明门户色彩的<四库>之评.  相似文献   

8.
今年梅雨中,余按王礼华兄提供的线索,携江生瑞教与贺生尧辉赴湘潭县中路铺火口村韶堂,访得胡安国后裔胡继岳,得《拗柴胡氏七修族谱》一份,觉其中问题颇多,兹列数条剖析如下。一、拗柴胡氏的来路《族谱》(以下简称《谱》),拗柴胡氏为胡安国长子胡寅后裔,始祖胡德祥,“乃来胡文定公讳安国字康焕之后也,先世由潭归崇安,至德祥祖征调甚繁,生于闽而促于党,再徙于茶陵延和寨。”(《谱》卷之一《初修自序》)胡德祥是何许人也?《三修约言》称:“洪武时,德祥祖有文武才,为万户长,奉调镇守山东济南府,复调茶陵延和寨,永乐二年…  相似文献   

9.
罗军凤 《学术论坛》2008,31(3):185-189
文章从考辩<左传>之"传"名出现的历史背景入手,证明<左传>之"传"名晚出,<左传>原本不是<春秋>之传.而经学历史上称<左传>是史,并没有否定<左传>是<春秋>之传,且用<左传>的史事阐说经义.<左传>非<春秋>之传,亦非传统意义上兼经之用的"史".  相似文献   

10.
胡安国身处两宋之交历史与政治重大变故时期,现实的屈辱逼迫他思考政治变革的出路问题.他坚守儒家政治立场,从孔孟仁义之道与董仲舒“天命”君权的信念出发,在《春秋传》中集中阐述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义理”精神.其内容主要涉及崇义理之天,坚定儒家理论自信;释尊王之理,坚定君主制度自信;申尊华攘夷之义,坚定华夏民族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胡安国把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义理”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