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闽  张广麟 《回族研究》2003,(3):105-106
翻开还飘散着油墨清香的《三元集》,作为这部著作的早期读者,我们感到十分欣悦。这部书是作者在宗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20余年的收获;是他秉承严谨而不保守,活泼而不轻浮,创新而不取宠,追求真理而不追逐名利的学术风格的真实记录;是当他走在人生第六十个春秋时为自己的学术生涯所作的一份客观总结。一、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宽泛而深入在伊斯兰学术领域里,冯今源先生以精通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而著称。他的学术著作多是关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内容的。在这部《三元集》中就收集了他研究中国伊斯兰教的论文30余篇。这些文章涉及中国…  相似文献   

2.
本人多年从事穆斯林社会及伊斯兰文化研究,主要利用两种分析模式——知识体系论和社会结构论。这两种理论模式反映了伊斯兰教在中国不同穆斯林社会中的实际融入路径。这种伊斯兰文化论的理论基础是宗教文化类型分析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发展过程中演化发展来的理论模式。伊斯兰文化与各信仰民族的社会文化融合,形成具有不同特征的宗教文化复合体,我们可以对其进行客观合理的分类分析。使用宗教文化类型概念,可以对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穆斯林社会中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方式进行整体特征分析,为比较研究奠定一个合理的学术基础,然后再深入各个地区了解不同穆斯林群体中伊斯兰教的特点,最终形成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多样模式及其发挥作用的实践形态的有效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回族的文化认同看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以回族为主要载体。历史上伊斯兰教所以能够在中国内地扎根发展, 与回族文化认同密切相关。从回族文化认同角度探讨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问题, 不仅可以对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融合有较清楚的了解, 而且可以从现实出发, 摸索伊斯兰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模式, 并进而探求回族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自元代以来,中国伊斯兰教就开始"以儒诠经"的尝试,到明中晚期清初期,在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精通儒释道经典的回族学者,如王岱舆、刘智等。他们将伊斯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伊斯兰教本质特性的基础上,融合儒家文化内涵,开创了中国伊斯兰文化体系,这对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伊斯兰教中国化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10个,人口业已达到2千多万。庞大的穆斯林群体,以统一的宗教信仰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一致,表现多样的伊斯兰文化风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伊斯兰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化、生活方式及其社会制度,对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本文试图从研究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一般特点出发,着重探讨中国伊斯兰教的诸种社会功能,以就教于伊斯兰教界和学术界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许淑杰 《回族研究》2006,(1):157-160
自唐代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伊斯兰文化就与中国文化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且历经宋元,降至明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中,缔造了一个回回民族,也熔铸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中国伊斯兰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大批的以回回伊斯兰文献为主的中国伊斯兰文献,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伊斯兰教具有通过改革不断适应各种社会形态的内在特质,中国伊斯兰教就是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结果;在现阶段,发挥中国伊斯兰教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依法加强对伊斯兰事务的管理,加强伊斯兰教研究,是引导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途径;只有建立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有效保障和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冯增烈先生提出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命题。有的与会者提出,伊斯兰教是统一的,只有伊斯兰教在中国,没有中国伊斯兰教、中国的伊斯兰教,反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之说。翌年,冯增烈先生发表文章,论述伊斯兰教中国化问题。以后,我写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地方化与民族化》。近年来,有人认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民族化、本土化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是倒退不是发展"。那么,伊斯兰教中国化是符合宗教传播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开历史发展的倒车"。这是本文拟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它注重以"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伊斯兰教教理"。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百年西道堂进行了阐述,特别强调西道堂是伊斯兰教中国本土特色的实践者,其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按照史学界的一般说法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 ,是以《旧唐书》记载的唐永徽二年 (651 )大食国遣使来华之时为标志的 ,到今年已有 1 350年。为了纪念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这一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历史事实 ,我们在这里召开以“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与发展”为题的学术研  相似文献   

12.
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1000多年的历史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渐开始适应中国社会.明清之际,伊斯兰教通过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教派分化等三大运动逐步实现了在中国的学说化,即伊斯兰教中国化.河南伊斯兰教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国化进程中在积极吸纳、接受外源性伊斯兰教中国化成果的同时又独立地形成了内源性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地区成果,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李林 《回族研究》2001,(4):63-67
本文从外交、商业、军事等方面追述伊斯兰教在唐代活动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文化传播的性质问题。提出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之间的文化传播是出于丰富各自文化的需要。伊斯兰教在中国载体移植型的特殊文化传播方式不仅决定了异质文化间的排斥力和文化选择机制不能阻碍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 ,同时也决定了伊斯兰教在中国早期的文化传播所具有的伴生性质及其在中、伊两大文化系统中所具地位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兴华研究员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的研究 ,成果显著。近年来 ,李兴华先生专注于中国伊斯兰教历史碑刻、匾额的搜集整理 ,用力甚勤 ,收获颇丰 ,尤其在中国名城名镇伊斯兰教历史文化研究方面占有丰富的资料 ,作过深入的研究。本刊拟开辟“中国名城名镇伊斯兰教研究”栏目 ,由李兴华先生供稿 ,本刊陆续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从中国清真寺传统建筑看伊斯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清真寺建筑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产物,它不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固态表现,更是中国伊斯兰美学思想的动态反映。本文从建筑功能、布局、装饰等方面出发,结合中国伊斯兰教哲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唐代已经传入中国.广西是中国沿海一个偏远省份,历史上伊斯兰教也曾传入这一地区,并对其历史与文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伊斯兰教在广西传播情况作探索性的论述,意在弄清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发展脉络、內部组织及其特点等.自知学多粗疏,意有偏颇,不当之处,请学术界同仁指正.一、关于伊斯兰教的传入时间关于伊斯兰教传入广西的时间,迄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即"唐代说"、"宋代说"和"元代说".唐代之说,以理推之,多所不实.比如其理由,一是回教唐时传入中国,先在广东番禺建怀圣寺以传教,唐中  相似文献   

17.
从保留至今的回族家谱、墓志、清真寺碑文、正史、地方志及教内外学者有关伊斯兰教的研究资料看,元明时期回回社会内部的文化变迁及礼俗之变,是明代中后期汉文伊斯兰教著译即"汉克塔布"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明清时期穆斯林精英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下用汉文阐释伊斯兰教义、教法以及伊斯兰哲学思想和苏非思想,旨在构建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促进伊斯兰教与儒学在哲学层面上更好地相互理解。应当说,"汉克塔布"既是伊斯兰教在中国本土化发展的产物,又是中国穆斯林应对本土社会文化挑战的思想回应和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伊斯兰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国有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人口约1600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学术界认识到伊斯兰教等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有很多值得肯定的方面,注重了对它们的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批专题论文、著作译作、资料集录。1990年问世的《伊斯兰教历史百问》和《伊斯兰教文化百问》是关于伊斯兰教的最新成果之一(以下简称《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柯尔克孜族人民于 17、 18世纪才信奉伊斯兰教 ,时间不长 ,但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对柯尔克孜文化产生了多方面深刻的影响。柯尔克孜文化也是中国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建议学者们对其进行多角度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云南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纳忠教授在1957年3月14日《云南日报》发表的《清代云南回族人与伊斯兰教文化》一文中说:"云南回族对伊斯兰学术的教学与研究,大约开始于元代……可以考得出的,大概开始于明末、清初。"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较以往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云南回族人马德新和马联元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马德新一生用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写成的著述多达三十余种,内容极为广泛,举凡教义、教典、教律、宗教哲学、阿拉伯文法、天文、历史、地理无不见于其著作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