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择校大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该现象严重阻碍了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势必会阻碍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造成择校热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本文重点对学校与政府处于何种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相应的意见措施。  相似文献   

2.
择校伤寒论     
择校热到了什么程度?热到了尽管各级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是每年的择校从没真正冷下来过;热到了学生和家长们都已经以择校为正常,以不择校为反常;甚至热到了税务部门也参与进来分一杯羹——征收择校费税。择校的背后是什么?揭开近乎白热化的金钱和权力的赛跑,其实让所有人感到无奈的是教育资源的严重失衡。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和教育优势资源的不合理聚集导致了可怕的后果。根据有关课题组对10城市40余所高中的调查发现,约有1/5的学生通过交赞助费和择校费进入高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择校生比例最高,为25.2%;此外,还有6.5%的学生…  相似文献   

3.
对于择校问题,许多人都把责任归到某些学校头上.其实,某些学校借助于自身优越的教育资源,大肆向学生收取择校费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当前教育制度的严重缺陷.归根到底,择校风的泛滥,是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于任何一个家长、孩子来说,选择一所质量上乘的学校接受教育,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也是许多人曾经有过的经历。然而,不知不觉中择校却演变成了孩子和家长的一块心病。今年9月12日,长江商报报道了这么一个事例,武汉市二中初一12班有学生71人,其他班级也平均在65人以上,其中在一个教室面积还要小的3班装了满满69人,最后一排的学生背部全部靠着墙壁,有的班上挨着饮水机和空调的地方都放了桌子,甚至有的教室在老师讲台旁还加了桌椅。这是一起典型的择校样板:好学校学生爆满,普通学校生员严重不足。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择校热”的问…  相似文献   

5.
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式的平均主义,教师“流动”也需要权衡成本和收益。当下。教育均衡更应该着眼于机会的均衡。政府部门应该在鼓励重点学校、优质学校继续发展的同时,将投入重点向薄弱学校倾斜。加强“补短板”和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6.
择校伤寒论     
择校热到了什么程度? 热到了尽管各级教育部门都明令遏制义务教育阶段择校,可是每年的择校从没真正冷下来过;热到了学生和家长们都已经以择校为正常,以不择校为反常;甚至热到了税务部门也参与进来分一杯羹--征收择校费税.  相似文献   

7.
数字     
44% ——因生源质量非常优秀,北京大学今年在北京市进行了大幅扩招,扩招比例约为44%。不管北大承认还是不承认,北京户籍考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都是一个事实。然而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和教育投入不均衡的“制度性弊端”使然。  相似文献   

8.
对于择校问题,许多人都把责任归到某些学校头上。其实,某些学校借助于自身优越的教育资源,大肆向学生收取择校费的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当前教育制度的严重缺陷。归根到底,择校风的泛滥,是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结果。倾斜的教育之塔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此后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国的绝大多数适龄儿童都能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但是,在这个表面上公平的背后,却隐含着巨大的教育不平等。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两幅反差强烈的图像:这是某发达城市一所重点中学的简介:教职…  相似文献   

9.
沈洪成 《社会学研究》2023,(4):160-181+229-230
本文以新城区建设中的学校变动为案例,探究学校层级化的机制。“高位均衡”是大城市的教育发展目标,但又要面对打工群体、工薪群体和中产群体分割教育资源的问题。从教育资源配置上看,大城市居住格局分化,学校生源层级化,不同家庭的教育选择强化生源的同质性。从课程知识体制上看,中国基础教育以学业绩效为中心建构起来,课程和评估相对统一,而教学趋于分化。资源配置与知识体制相互强化,导致学校层级化。  相似文献   

10.
基础教育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以体制重构和制度创新、革新师资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督导和招生制度为对策.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实现均衡公平。同时,基础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也要求学校教授实用知识、给学生创设社会实践的机会、关心学生的假期以达到均衡公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郭坤 《职业》2011,(6):73-73
一、教育资源的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学校实现“定向班”培养的根本。学校要保证对人才“定向”培养所需教育资源优先足够的使用,难以避免的会形成“定向”培养与非定向培养在资源配置上的矛盾。并且人才培养“定向”的种种不确定性,必然要求改变以往教育资源静态配置的方式,实行教育资源动态配置。所以,必须加强对学校各类教学资源的合理规划、科学调配,保证教学资源有足够的弹性和效率,充分满足教学需要。  相似文献   

12.
于立斌 《现代妇女》2014,(8):245-246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的转变,国家计生委提出了“科学制定人口规划,引导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方针,一时间国内学术界关于建设人口均衡发展社会的研究呈现出爆炸性激增的趋势。本文以时间纵向为轴,对国内与人口均衡发展理论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看来,人口均衡发展理论在国内学界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特点明显的阶段,并且其中存在有缺乏系统综合的理论框架和反思性的研究等不足。  相似文献   

13.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学生升学为主要目标,学校的主管部门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标准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升学这根指挥棒转,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得到全面贯彻,学生不能得到全面的教育和发展,近些年来还伴生了诸如“学生择校”、“学生借读”、学校办“尖子班”等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进行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素质,一般地说应该包括:思想和政治素质、道德和品质素质、文化和科学素质、技能和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  相似文献   

14.
观察     
抢购教育溯源 《南方周末》5月21日的文章说,目前的择校费,实质上是教育消费价格双轨制的市场价。其社会根源在于,沉重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就业制度问题促使人们竞相追逐优质教育机会;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和社会收入差距的明显拉大,以及优质教育资源的短缺,使择校高收费成为必然。择校表面上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在教育中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5.
人口均衡发展是我国促进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思路,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是建设“三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与实践部门的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995年以来学界和计划生育实践部门对人口均衡问题从演进逻辑、研究范式、研究着眼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984年,邓小平同志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教育改革指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向。“三个面向”的核心是教育的现代化,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前提。上海的基础教育只有以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载体来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上海的基础教育才能面向世界;只有当上海的基础教育真正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上海的基础教育才能取得面向未来的资格。  相似文献   

17.
通过调查分析南昌市城乡小学英语教育现状,诊断了城乡小学英语教育不均衡发展状况,并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师资失衡、教学教研失衡、教学设备失衡及家庭条件失衡。造成这种失衡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一下三个方面:师资培养缺陷、师资队伍管理政策及学校内部不重视。据此,本文提出从完善农村师资培养培训体制度,开展支教活动和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方法促进城乡小学英语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雅莉 《城市》2009,(3):16-20
城市化经济从经济本质上理解.表现为经济集聚效应的一种外部效果:从发展形态上理解,是指生产力发展引起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而使社会的经济空间由乡村逐渐转向城市的过程。城市化的经济均衡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城市化的静态均衡表现为“城经济”均衡和“市经济”均衡两条曲线的焦点.而动态均衡表现为城市经济增长中人们用于投资和消费不同目的的资源利用所带来的效用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这种动态均衡是怎么实现的?这与我国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和高效率城市化进程关系极大.本文对此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当前择校风盛行,究其原因,从现实条件下看,根源在于人们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也是由于地方政府价值取向的偏差和教育管理上的腐败行为造成;从教育公平的发展过程看,择校是教育走向更高水平公平的趋向。因此,政府当前的核心职责在于在公平优先理念指导下,公平的配置教育资源,同时也要确立教育公平发展的近期、远期目标,并不断加强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教育逐步地接近和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国民之本。教育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最重要依据。作为直接与教育相关的学校来说,更是被寄予了许多希望。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形象、恰切地道出学校形象塑造的真谛。随着教育的发展、生源的短缺,越来越多的学校面临着教育资源的激烈竞争,此时良好的学校形象就成为有效的竞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